![]() 冷靜,是最智慧的處世法則。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講過一則關于猴子的故事。 一位科學家為了研究動物心理,養(yǎng)了幾只猩猩和猴子做實驗,之后,科學家給了動物們一個透明的玻璃瓶,里面放了兩?;ㄉ?。 玻璃瓶其實未封口,可動物們拿到后,只會瘋狂搖動,偶然之間花生米掉落,動物們一通瘋搶。 實驗人員見狀拿走瓶子,給動物們做了一次實驗,試圖告訴動物,只要倒轉瓶口花生米就會掉落,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 可是,看到花生米的動物們完全冷靜不下來,無論重復多少次,都只會暴躁地搖動瓶身。 因為這個故事,梁漱溟寫道: 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的區(qū)別其實就在于能否冷靜下來,擁有大智慧的人,都有一種獨特的品質,那便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能夠冷靜。 ![]() 其實現(xiàn)在的很多人都很浮躁,浮躁也是這個時代的正?,F(xiàn)象,每個人都希望出最少的力,獲得最大的成效。 但觀察生活會發(fā)現(xiàn),往往越是冷靜的人,越能成大事,他們身上,大多有一種無形的“威懾力”,使得他人不得不靠近、服從。 而冷靜會產(chǎn)生這種“威懾力”的原因其實很好理解。 01. 越冷靜的人,底線越清 亦舒曾說:“我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房間里,心平氣和地和自己相處?!?/p> 想要合群的人有許多,愿意獨處的人卻太少。 曾經(jīng)覺得,這是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無法脫離群體生活,后來才明白,這是很多人不敢見到真實的自己,這才需要群體來削弱自己的存在感。 ![]() 因為一個人在獨處的過程中,很容易產(chǎn)生對當下生活的疑問和對自己的質疑,無論是“現(xiàn)在的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還是“你接下來該干什么”這些問題,都會令人覺得不舒服,這是自我懷疑的感覺。 于是,為了遠離這些感覺,很多人喜歡融入群體當眾。 可一旦長期融入群體,屬于自己的時間減少,能夠用來冷靜的時間減少,個人意識也會在過程中被弱化。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整日吃吃喝喝玩玩鬧鬧時,行為顯得沒有正形,無論說什么還是做什么,都會缺少力量,因為他們順應的是別人的生活。 反而是那些有自己想法,敢在冷靜的時候直視內心的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底線越清,氣場越足。 想起《美人魚》中張雨綺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她敢對著自己的男友吼道:“我拿三百億出來跟你玩,你當我是空氣啊。” 張雨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才能在很多時候保持情緒穩(wěn)定,因為沒有涉及她的利益。 這樣的人不發(fā)脾氣則已,一發(fā)脾氣自然會受很多人的重視,不是因為脾氣大,而是因為底線清。 ![]() 02. 能冷靜的人,能力越強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慕強心理”,簡單來說,便是人們下意識會仰慕強者,也會順從強者。 為了印證這種心理的存在,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實驗過程很簡單。 心理學家找到幾位志愿者,將他們包裝成不同身份的講師在學校里講座,實驗結果表明,講師的身份越高級,學生聽講越是認真。 人們其實都是這樣,當一個人真的是某行業(yè)的佼佼者時,下意識會覺得對方說什么都對,哪怕和自己的認知有沖突,也會懷疑是自己認知錯誤,或者沒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 為什么要說這種心理呢? 遇事能冷靜的人,往往能力出眾,在他人眼中一旦成為佼佼者,自然而然會因為能力強產(chǎn)生一種“威懾力”。 可以說,這是能力的壓制,也可以說這是“慕強心理”的作用。 ![]() 但是,為什么冷靜的人,會顯得能力強? 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話題,能很好解釋這個問題,問:為什么領導總是高高在上,不愿意和員工打成一片? 答:不是領導不想,而是不能。倘若他們什么玩笑都能開,什么話都能說,在別人眼中越是親切,越容易讓下面的人忘了規(guī)矩,一次次逾矩的結果便是等著倒閉。 常言道“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其實就是如此。 古代的帝王,若是可以由著大臣說,把每個人都當成心腹,也許能贏得一定的臣心,可少了畏懼,也難以管教。 冷靜,是給一個人增添別樣的濾鏡,在這種態(tài)度之下,一個人很容易顯得能力出眾,因為難以捉摸,也因為遇事時,能冷靜,才能生智慧。 ![]() 03. 曾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諸葛亮坐在空城之上,羽扇綸巾、琴音裊裊、乍急乍緩,似有千軍萬馬。 一出空城計,嚇退了風塵仆仆的司馬懿。 司馬懿不是沒有懷疑過諸葛亮,可是看到對方氣定神閑的樣子,他不敢賭,他怕一賭便輸,從此無翻身之日。 人際交往中的道理,其實也是如此,一個人只有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才有可能震懾到別人。 震懾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贏得某種利益,還有可能是為了換得他人的尊重,讓自己的言行更有力量。 總之,為人處世,想成功,就得先冷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