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萆薢、黃萆薢、百枝、竹木、赤節(jié)、白菝葜、金剛、硬飯團(tuán)、山田薯、土薯蕷、蔴甲頭。 處方名:萆薢、必也、貝也、必下、川萆薢、粉萆薢、川萆等。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入肝經(jīng)、胃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能:利水,祛風(fēng),利濕。 主治:治風(fēng)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 3、山萆薢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4、纖細(xì)薯蕷。分布浙江、江西、安徽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xì)薯蕷等的塊莖。 采收儲藏: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 折疊編輯本段用藥禁忌1、腎虛陰虧者忌服。 2、《本草經(jīng)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并不宜服?!?/p> 3、《本經(jīng)逢原》:“陰虛精滑及元?dú)庀孪莶荒軘z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zhuǎn)劇?!?/p> 4、《本草經(jīng)集注》:“薏苡仁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5、《本草備要》:“忌茗、醋?!?/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