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 簡單理解,人性是人與動物本質(zhì)區(qū)分的一種天生的特有屬性,是變化無常的,也是難以預料的,更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 人性的變化會隨著人的性格特點、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環(huán)境等變化而隨之改變。 如果人性是在向善改變,生活便被陽光普照。 如果人性是在向惡改變,生活便被陰暗籠罩。 人性的善惡變化,不可預料。 即使你能夠預料,也很難抵抗人性的誘惑。 人性具有隱蔽性和不確定性,既現(xiàn)實,又無情。 正如東野圭吾說:“世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性,直視太陽難免會被灼傷,直視人性則難免失望?!?/strong> 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直視人性? 我們了解人性不是為了拆穿別人的虛情假意和唯利是圖,而是為了認清自己的生活選擇和認知偏差。 你只有真正了解人性,才能透過現(xiàn)像看到問題本質(zhì),從一次次錯誤或教訓中獲得成長。 有些實話,你也許不愿意聽,但你必須要去了解及深度思考。 1、人性最大的善:不嫉妒、不苛求、不毀謗。 生活中,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活出自我,不嫉妒他人所擁有的,珍惜當下自己已擁有的。 豁達開明的人,從不向別人提要求,更不期望別人能為自己做什么,那不現(xiàn)實,也失了人與人交往的分寸。 有修養(yǎng)的人,從不在背后議論別人、誹謗他人。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那樣做的話,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2、人性最大的惡:恨你有、嫌你窮、怕你富。 普通人通常不會嫉妒一個頂級富人,但他一定會嫉妒比他收入高一點的普通人。 人一旦窮困潦倒、身無分文,連自己的父母都可能嫌棄你,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賺錢呢? 但諷刺的是你賺到很多錢時,曾笑話過你的人又開始變得虛偽,心生忌憚,還不得不恭維你。 3、讓你真正成長的,不是學識道理,而是一次次痛苦的經(jīng)歷。 凡是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都無法讓你切身領悟,看清社會現(xiàn)實,以及生活的殘酷。 只有你上過幾次當,吃過幾次虧,才會真正明白成長的代價,成長的方向。 4、在利益面前,所謂的親密關系不堪一擊。 即使再親密的人,在足夠的利益面前,都可能經(jīng)不起人性的終極考驗。 有太多被欲望沖昏頭腦的人,為了一已私利,丟了朋友,失了親人。 但無論如何,你要明白,這世界人與人之間最穩(wěn)固的關系,永遠都是各取所需。 5、當你無條件信任他人時,就已經(jīng)將自身安危送到了他人手中。 你與他人的信任通常是建立在彼此互利的基礎上,一旦失去了互利,也就再無利用價值,信任也將隨之消失。 如果你輕易信任他人,并將主動權全都交付他人,只會讓你身處險境,無益于彼此關系維系。 6、當你以為自己要行大運、賺大錢時,很可能是別人精心設計的陷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 當你突然感覺時來運轉,面前出現(xiàn)一個可以賺快錢、賺大錢的機會時,你需要格外小心謹慎! 你以為別人是韭菜,很可能你才是韭菜。你總想著收割別人,卻不料被別人收割,這就是“韭菜定律”。 7、當你經(jīng)常被別人欺負時,不要指望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永遠不要指望強者能夠仁慈,并能夠給予你更多支持和幫助走出困境。 你要知道,強者只會幫助強者,就像銀行貸款只會貸給有錢人一樣。 弱者的逆襲不要等別人幫忙,也不要指望通過談判協(xié)商解決。你只能靠自己一刀一槍地拼出個血路才行。 8、當你決定幫助他人時,不要期望他人有任何回報。 越是關系親密的人,越不要借錢給他們。你只要借一次,很可能就會有再一次。 你只要有一次拒絕,對方就會產(chǎn)生抱怨和責備,雙方親密關系從此走向破裂。 你給他人提供的幫助越多,越會讓對方覺得理所當然,對方越不在乎你的好心。 當你不得不幫助他人時,一定不要指望他人有任何回報,否則你就不要輕易幫助。 9、當你告訴別人秘密時,就已經(jīng)沒有任何秘密了。 你以為將秘密告訴了一個守口如瓶的、值得信賴的人,他們絕不會向其他人透露的話,那你真是太天真了。 實際上,他們在向別人透露秘密時,跟你的想法一樣,但他們最信任的人不一定是你一個人。 因此,只要有一個人知道了你的秘密,很可能全世界人都會知道,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10、別跟富人談錢,別跟窮人談面子,那是他們的做人做事底線。 你以為富人不差錢,就可以隨意跟他們提錢的事嗎?那你就錯了。 富人之所以比普通人更有錢,就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更看重于錢。 你以為窮人沒地位,就可以不顧及他們的面子嗎?那你就又錯了。 窮人除了自尊心和虛榮心,其他一無所有,如果你還敢去觸碰,他們可能跟你拼命。 總而言之,人屬于善變的動物,人性更是變化無常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你不了解人性,你將無法看到隱藏玫瑰底下的刺,無法透過現(xiàn)像看清問題本質(zhì)。 老付不鼓勵你去做一個人性向惡的人,但建議你不得不防范及警惕人性的惡。 與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