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屬于中醫(yī)學'虛勞'范疇。 其發(fā)病原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久病失調,積勞內傷,加上所用化療藥物損傷人體正氣所致。臨床上多表現為氣陰不足、氣血兩虛等癥狀。 方一、 隔姜灸 【主治】 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屬虛勞病,脾腎兩虛、氣血雙虧型,癥見納差;周身乏力;面色胱白或萎黃;舌質淡或暗淡;脈沉或細弱或見惡心嘔吐,少氣懶言,失眠等。 【準備】 取艾絨適量,放在掌心揉搓成團,捏成底面直徑約25mm、高約30mm的圓錐型艾炷,共36個; 將姜塊切成直徑35~40mm、厚約3~4mm的姜片,并在姜片上用直徑約1mm的鋼針均勻地刺透20~30下; 燒杯或茶缸裝入一半水; 白棉布對折。 【用法】 病人俯臥,全身放松,鋪墊舒適,暴露背部; 在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腎俞,各平放1塊準備好的姜片; 在病人背部兩側及下部未灸部位用雙層白棉布覆蓋; 點燃9個艾炷(從上部點燃),放在病人背部渝穴的姜片上,施灸,當病人感覺到灸痛時,開始點燃第2組9個艾炷,以準備第2輪施灸,醫(yī)者一手持鑷子,一手端裝有水的燒杯(或茶缸)在病人感到灸痛時,夾起在病人背部渝穴處燃燒的艾炷放入瓶子中淹滅,姜片不動,即刻放上第2個剛點燃的艾炷,每個穴位連續(xù)4壯,以被灸腧穴處出現4~6cm直徑大的紅暈、但不起泡為佳; 每穴4壯灸完后,用白棉布將被灸部位蓋上,再蓋上被子(單),醫(yī)者隔著被子輕輕按摩被灸部位,直到病人不感姜片溫熱時,即結束治療。 每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按】 隔姜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是一成熟的、獨特的中醫(yī)技術,治愈率為85%-90%左右,經過10天治療后隔姜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療效確切,可使腫瘤患者盡快地繼續(xù)接受化療,提高化療對腫瘤的治愈率。 [趙喜新,路玫,朱霞,高萍,李艷麗,王雪梅,馬東陽,郭現輝,童伯瑛,楊曉麗,杜煒煒,周世繁,劉懷民,冉鵬飛,呂曉蕊。隔姜灸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7,(10):715-720] 方二、 艾灸療法 【主治】 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方法】 取足三里(雙)、三陰交(雙)穴。 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穴位,采用溫和灸法,點燃艾條后對準穴位施灸,灸火距皮膚約1.5cm,以患者感局部溫熱而不灼痛、局部皮膚呈現紅暈為度。 每天1次,每穴每次灸10分鐘,先灸足三里,再灸三陰交,灸畢輕輕按摩穴位3分鐘。 【按】 有臨床報道表明,艾灸可用于治療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總有效率達80%~92%。目前艾灸升高白細胞(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治,取穴多選用足三里和三陰交。 筆者認為,患者化療后骨髓造血功能損害,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多出現頭暈、疲倦乏力等癥狀,證屬氣血虧虛、脾腎不足。治宜補益脾腎,補血生髓,扶正固本。 足三里穴調理脾胃,補益后天,使機體氣血旺盛,促使機體造血功能恢復; 三陰交穴為肝、脾、腎足三陰之大會,灸之可調脾胃,益肝腎,溫腎壯陽,補血生髓。 艾灸治療具有溫經散寒、壯陽補腎等作用,筆者認為化療期間配合艾灸治療,可有效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使患者更易耐受化療的各種不良反應,保證化療的順利完成;艾灸治療不但減少了升高白細胞西藥的使用,還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從而降低了醫(yī)療費用,節(jié)約了醫(yī)療成本,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艾灸治療操作方便,患者依從性好,經濟實惠且無副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鄧宏,龍順欽,吳萬垠,薛曉光,孫良生,柴小姝,河文峰。艾灸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7,(06):90-91+8] 方三、 復方阿膠漿 【主治】 化療引起的包細胞減少癥,癥見發(fā)熱、頭痛、乏力、肌肉痛、關節(jié)痛、水腫、脫發(fā)、惡心、嘔吐、過敏等現象,患者常常因為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療。 【方藥】 復方阿膠漿 【用法】 化療前7天內使用復方阿膠漿,服用至本療程結束,每次40ml,每日3次。 【按】 復方阿膠漿是以東阿阿膠為主要成分,根據名醫(yī)張介賓《景岳全書》中的'兩儀膏',加味研制而成的補氣養(yǎng)血之新藥,氣血雙補,用于治療氣血兩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貧血和白細胞減少癥等癥。 另外已有研究證實大劑量的阿膠對惡性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阿膠在防治骨髓方面有顯著的療效,一是有升高白細胞作用;二是對紅細胞系統(tǒng)的保護作用等。 [張宇航,李要軒,李雁。復方阿膠漿對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2):77-78] 方四、 加味附子理中湯 【主治】 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方藥】 制附子12g,干姜、白術各30g,炙甘草、黨參、女貞子、菟絲子各15g,砂仁10g,冬蟲夏草3g(沖)。 【用法】 1天1劑,3周為1療程。 【加減】 兼大便不成形者,用炒白術; 兼大便干結者,用生白術。 【按】 98例患者中,顯效58例,有效20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79.59%;顯效時間最短1天,最長7天,平均4天。 方中用制附子、女貞子、菟絲子等補溫腎陽、填精補髓; 干姜、白術、炙甘草、黨參、砂仁溫脾陽,益氣健脾,補養(yǎng)后天氣血生化之源; 配合冬蟲夏草,大補先天,用甘草補中氣,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共奏補腎溫陽、益氣健脾之功。 [張梅蘭,劉學武,張芳蘭。加味附子理中湯治療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140例[J]。陜西中醫(yī),2007,(07):843-844] 方五、 益氣升白湯 【主治】 乳腺癌化療后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臨床表現白細胞計數減少,患者抵抗力低下,出現身困乏力、食欲減退、腰膝酸軟等一系列虛象。 【方藥】生黃芪、黨參各30g、山藥15g,白術、當歸、黃精各10g、雞血藤12g、菟絲子、枸杞子、女貞子、黃柏、熟地黃各10g,陳皮6g。 【用法】 每天1劑,水煎飯前分2次服用。 30天為1療程。 【按】 益氣升白湯以黃芪、黨參、山藥、白術、補氣健脾; 當歸、黃精、雞血藤、養(yǎng)血補血; 菟絲子、枸杞子、女貞子補陰養(yǎng)肝腎; 黃柏清熱利濕堅陰。 據報道女貞子含齊墩果酸、葡萄糖、脂肪油等,具有升高白細胞作用; 黃芪、白術通過刺激人體骨髓,提高造血因子的分泌; 黨參、雞血藤有效保護人體造血系統(tǒng),促進造血細胞核糖核酸合成。 筆者通過臨床應用益氣升白湯加減治療乳腺癌女性患者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結果顯示升白湯對升高外周血白細胞見效快,安全并且有效率高,作用持久。 [李茂林,孫顯峰。益氣升白湯治療乳腺癌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109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02):182] 方六、 茜草 【主治】 各種腎臟疾病引起的包細胞減少癥 【方藥】 茜草30g 【用法】 煎湯,每日1劑,7天1療程。 【加減】 脾氣虛者,加太子參、茯苓各15g,白術10g; 胃氣不和者,加法半夏、佛手各10g,陳皮5g; 食滯不化者,加枳殼10g,焦楂曲各15g; 濕熱內蘊者,加車前草、石葦、半邊蓮各30g; 腎陰不足者,加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15g; 瘀血內阻者,加赤芍、丹參、澤蘭各15g。 【按】 32例患者中,顯效29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茜草治療白細胞的有效成分為茜草雙脂,茜草雙酯具有促進實驗動物骨髓造血細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我們在臨床觀察中十分高興地發(fā)現,單用茜草或以茜草為主隨證加減治療腎臟病患者的白細胞減少癥,具有療程短、療效高、無副作用、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應用。 [馮松杰,曾安平,蔣繼福。茜草治療白細胞減少癥32例[J]。陜西中醫(yī),2000,(03):102] 方七、 益氣養(yǎng)陰法 【主治】 化療后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方藥】 黃芪30g,白參15g,熟地20g,黃精15g,女貞子15g,旱蓮草30g,補骨脂20g,菟絲子20g,何首烏15g,虎杖15g,雞內金10g。 【加減】 有發(fā)熱感染者,加大青葉10g、板藍根15g; 有出血傾向者,加仙鶴草15g、茜草根10g。 【用法】 中藥每日1劑,水煎2次,煎取250ml,分2次口服。 【按】 用黃芪、白參益氣; 熟地、黃精、女貞子、旱蓮草、何首烏養(yǎng)陰補血; 補骨脂、菟絲子補腎填精; 輔以虎杖清熱解毒,雞內金健脾和胃。 全方配伍對升提白細胞及緩解臨床癥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32例患者,經過治療顯效13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 [朱玲玲 ,朱俐俐 ,郭立新。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32例[J]。江蘇中醫(yī)藥,2002,(01):22-23] 提示:本文僅作學術交流,禁私下套方,若有需要,請找當地醫(yī)生辯證施治。
|
|
來自: xyf4345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