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1934年10月開始,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都先后離開根據(jù)地,踏上長征之路,并最終會師陜北。 紅軍長征 這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最遠,高達25,000公里,損失也最為慘重,出發(fā)時8.6萬余人,一年之后陜甘支隊到達陜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師之時,僅有7000余人。 不過,說道紅一方面軍經(jīng)過長征最終到達陜北的人數(shù)是7000余人,卻有許多人表示不贊同。他們的理由是,率先到達陜北的陜甘支隊并不是紅一方面軍的全部。 這樣說確實很有道理。事實上,在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時,紅一方面軍就將紅五軍團和紅五軍團劃入紅四方面軍,而這兩個軍團最終也沒能跟著毛主席率先北上。 也就是說,率先到達陜北的陜甘支隊只是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而已,其余的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一直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征。 不過,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也最終到達陜北,并在會寧完成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也就是說,跟隨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的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最終也是到達陜北的。 紅軍長征 那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當時還有多少兵力,最終隨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陜北之后,又剩下多少兵力呢?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蘇區(qū)出發(fā)長征,當時,部隊總人數(shù)為86,859人。這其中,紅一軍團19,880人,紅三軍團17,805人,紅五軍團12,168人,紅八軍團10,922人,紅九軍團則為11538人。除此之外,還有軍委縱隊的4693人和中央縱隊的9853人。 可以說,長征出發(fā)時紅一方面軍的實力是頗為雄厚的。不過,面對敵人的重兵包圍,紅軍在接連突破三道封鎖線以及慘烈的湘江戰(zhàn)役之后,損失極為慘重。尤其是在湘江與國民黨血戰(zhàn)五晝夜之后,中央紅軍損失過半。 而這其中,尤其以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損失最為慘重。湘江血戰(zhàn),紅八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從出發(fā)時的10,922人銳減至1000余人,部隊的建制幾乎被打空。 紅一方面軍長征 紅九軍團也從11,538人減少至3000余人,只剩下架子。紅五軍團情況雖然比之紅八軍團稍好,但也損失慘重。尤其是擔任殿后部隊的陳樹湘34師,絕大部分都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更是在重傷被俘后扯斷腸子犧牲。 即便是損失稍小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也有數(shù)千人的傷亡。因此,突破湘江防線最終到達遵義之時,中央紅軍的兵力只剩下3萬余人。而且各個軍團兵力分布十分懸殊。 軍委第一縱隊只剩下2000余人,軍委第二縱隊也只有2000余人,紅一軍團兵力最為雄厚,還有12,000余人,紅三軍團剩1萬人,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只有幾千人,而最慘的紅八軍團,甚至只有1000余人。 因此,中央不得不進行整編,兵力最少的紅八軍團直接被取消建制,剩余兵力被分別編入其他部隊。而對于剩下的4個軍團,也進行了相應的整編。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取消了現(xiàn)有師部的組織,每個軍團編為4個團,紅五軍團將現(xiàn)有的三個團編為兩個團,紅九軍團將現(xiàn)有人數(shù)( 軍團部在內) 以五分之三的人數(shù)依新編制編為一個團,并入五軍團為其第三個團,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數(shù)編入三軍團。 與此同時,秉持“多余人員應盡量補充到戰(zhàn)斗連隊中”的原則,將大量后勤人員、擴紅新兵等人員補充到了一線部隊。因此,經(jīng)過改編之后,除干部團之外,中央紅軍一共編了16個團,每個團2000余人。 也正是在這次改變之后,中央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之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最終擺脫了國民黨的重兵圍追堵截。 然而,頻繁的作戰(zhàn)、艱苦的行軍和人跡罕至的惡劣環(huán)境,使得紅軍減員依然十分嚴重。到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同樣出發(fā)長征的紅四方面軍8萬大軍會師之時,紅一方面軍的兵力只剩下15,000余人。 而這其中,尤其以長期擔任斷后任務的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減員最為嚴重。當時,紅五軍團只剩下2000余人,而紅九軍團更是只有1000余人的兵力。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 而此時,剛剛離開川陜蘇區(qū)沒多久的紅四方面軍可謂兵強馬壯。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決定離開川陜蘇區(qū)踏上長征之路時,算上后勤人員、干部和主力部隊,出發(fā)時紅四方面軍的兵力高達十萬人之巨。 而此時,無論是尚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紅二方面軍,還是長征路上的紅一方面軍,兵力比之紅四方面軍都相距甚遠。 與此同時,由于長期戰(zhàn)斗在不同的紅色根據(jù)地,除了少數(shù)干部之外,絕大多數(shù)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并沒有交流。 因此,兩大主力會師之后,為了加強部隊建設,同時為了學習交流建軍和作戰(zhàn)經(jīng)驗,根據(jù)中共中央指示,紅一方面軍開始抽調一部分干部加強紅四方面軍,與此同時,兵力更為雄厚的紅四方面軍也抽調部分部隊加強紅一方面軍。 所以,為了便于指揮,會師之后,中央決定重新對于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各部隊番號進行整編。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發(fā)布了《關于一、四方面軍組織番號及干部任免的決定》,決定取消紅一方面軍各軍團番號,同一層次紅四方面軍個軍番號不變。具體內容則是:
兩大方面軍會師 此外還決定,從中央紅軍抽調張宗遜、陳伯鈞、李天佑、李聚奎、李榮等一批干部到紅四方面軍各軍任職,從紅四方面軍抽調紅4軍第11師第32團、第33軍第98師第294團共兩千一百多人,編入紅1軍;抽調紅30軍第90師第270團和第89師直屬隊共一千六百余人,編入紅3軍。 這是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第1次人員融合。1935年8月3日,中革軍委在毛兒蓋舉行會議之后,發(fā)布了夏洮戰(zhàn)役計劃,決定將紅一方面軍的第5、第32軍以及紅四方面軍的第9、第31、第33一共5個軍20個團編為左路軍。 而紅一方面軍的紅1軍、紅四方面軍的第30軍共12個團編為右路軍,剩余的紅四方面軍第4軍第10、第11師和第35團共7個團組成牽制部隊。 緊接著,根據(jù)敵情和我軍情況的變化,又對各路部隊進行了局部調整,將牽制部隊和總預備隊全部編入右路軍。 所以,由徐向前擔任總指揮的右路軍,最終轄有紅1軍、紅3軍、紅4軍、紅30軍共四個軍,而由朱德總司令擔任總指揮的左路軍則轄有紅5軍、紅9軍、紅31軍、紅32軍、紅33軍一共為5個軍,中央機關則隨右路軍行動。 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圖 原本,紅軍兩大方面軍北上建立紅軍根據(jù)地的計劃已經(jīng)付諸實踐。然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北上計劃最終失敗,毛主席不得不率紅一軍、紅三軍組成陜甘支隊北上,并率先到達陜北。而由紅一軍和紅三軍組成的陜甘支隊最終到達陜北的數(shù)量,則是我們熟知的7000人。 那么,沒能來得及隨毛主席北上的原紅五軍團和紅九軍團,也就是會師之后被改編的紅5軍和紅32軍,后來怎么樣了呢?最終到達陜北之后,他們的兵力還剩下多少? 先說紅五軍團,紅五軍團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之時,由于慘烈的戰(zhàn)斗和艱苦的行軍,兵力只剩下2000多人。 因此,當紅五軍團被編為紅五軍編入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的左路軍之后,為充實兵力,徐向前和陳昌浩的命令,紅五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紅33軍合編為紅五軍。原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任軍長。 不過,紅五軍的兵力雖然經(jīng)過補充有一定的恢復,但是,來自紅一方面軍的2000多人并沒有多大的變化。 紅四方面軍 此后,由于未能跟隨毛主席北上陜北,紅五軍又隨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南下與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直到1936年10月才隨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到達陜北。 也就是說,紅五軍團經(jīng)歷的長征不是兩萬五千里而是三萬七千里,時間也不是一年,而是整整兩年。而在跟隨紅四方面軍南下的過程中,因為敵強我弱,又執(zhí)行錯誤的路線,紅五軍與紅四方面軍一樣,部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最為痛惜的是,即便1936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到達陜北終于結束長征之后,由于紅五軍加入西路軍進行了西征。 隨著21800余名西路軍將士血灑河西走廊,紅五軍的遭遇也十分悲壯,最終,西征路上,紅五軍在高臺縣與國民黨軍激戰(zhàn)九晝夜之后幾乎全軍覆沒,軍長董振堂也犧牲在這一場戰(zhàn)斗之中。 董振堂 21800余人的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在西征路上,最終到達新疆或回到陜北的西路軍將士只有幾百人。因此,紅五軍團除了個別人幸存之外,也不幸?guī)缀跞姼矝]。 而相較于紅五軍團悲壯的下場,同樣出身紅一方面軍的紅九軍團相對而言卻要幸運了許多。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時,紅九軍團比紅五軍團還慘,兵力只剩下1000多人。 當時,被改編為紅32軍的紅九軍團因為反對南下,軍長羅炳輝幾乎被架空,參謀長郭天民和政治部主任黃火青更是被撤職和調離原部隊。 隨后,紅32軍和紅5軍一樣跟隨紅四方面軍南下,并在艱苦的長征作戰(zhàn)之中損失慘重。1936年6月,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2、6軍團在轉戰(zhàn)數(shù)千里之后到達甘肅地區(qū),順利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當時,由紅二、紅六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面軍兵力只有一萬余人,紅四方面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依然擁有4萬余兵力,遠多于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長征 因此,賀龍適時提出:紅二、六軍團人少、槍少、子彈少,要求紅四方面軍給予支援。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出身于中央紅軍的紅32軍被劃出紅四方面軍序列,被編入紅二方面軍。 也因此,紅32軍也就是紅九軍團,成為紅軍各軍團之中唯一一個在三大方面軍中都戰(zhàn)斗過的部隊。 當然,由于長達兩年多的作戰(zhàn),再加上行程3萬7千多公里的長征,紅九軍團損失依然十分慘重。最終,隨紅二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之后,紅32軍也就是原來的紅九軍團只剩下不足1000人的兵力。 因此,紅一方面軍8.6萬余人,再加上中途擴紅,最終達到陜北的人數(shù)應該為8000人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