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雕館、玻璃藝術館、酒文化館、大花燈館…… 這些非遺博物館,個個值得打卡關注臺州非遺·下篇 ![]() 玉環(huán)市漩門灣農展貝雕館。(本文配圖均由采訪對象提供) ![]() 天臺山云霧茶非遺陳列館 ![]() 黃巖區(qū)富山鄉(xiāng)半嶺堂的古法造紙技藝歷經(jīng)百年流傳,直至現(xiàn)在依然保存完整。 本報記者單露娟 在臺州各種博物館中,民辦博物館占據(jù)了“半壁江山”。其中,民辦非遺博物館是不可小覷的一部分。 這些非遺博物館集展覽、保護、傳承、體驗、轉化等功能于一體,共同打造出臺州靚麗的“非遺名片”。 文化展示,傳承保護 初夏,天氣還算不上炎熱。周末,位于玉環(huán)市漩門灣觀光農業(yè)園神農廣場左側,剛剛修整一新的農展貝雕館吸引了許多家長和孩子。 該館占地2200平方米,由農耕、種子、環(huán)境、漁業(yè)、海洋、貝雕6個場館組成。前5個展館陳列著傳統(tǒng)農具、谷物等與農業(yè)息息相關的物品以及各種捕魚工具,展示著悠遠的玉環(huán)海島農耕文化;貝雕館則陳列著由扇貝、小米螺等貝殼以及銅絲、膠水等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工藝品。 貝雕是玉環(huán)“三絕”(巖雕、貝雕、根雕)之一,享譽海外。它是一種造型藝術,不同形狀、大小、紋理、色彩的貝殼,經(jīng)過加工處理后,在貝雕藝人的手里變成龍鱗魚尾,鳥羽草叢。2006年,玉環(huán)貝雕被列入第一批臺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貝雕館,最吸引人的是一條東方巨龍,它由1600個橙色的扇貝雕刻而成,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館中還陳列著其他彩蝶、金魚等小件作品,長度雖僅三五厘米,卻也栩栩如生、神韻十足。這些融趣味性、知識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的貝雕作品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 該館工作人員介紹,貝雕館內一共展示了500多種貝殼、500多件海洋標本以及240余件貝雕藝術品。其中,所有的貝雕藝術品都是貝雕藝術傳承人鄭高金老先生捐贈的?!八Mㄟ^這些作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玉環(huán)的非遺文化,展示我們玉環(huán)的海洋文化特色?!?/p> 城市的另一頭,位于椒江區(qū)中心大道上的吳子熊玻璃藝術館也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愛。 吳子熊玻璃藝術館由臺州玻璃雕刻技藝的省級傳承人吳子熊創(chuàng)辦,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全館占地7000多平方米,分為榮譽室、放映廳、中國館、世界館、水晶館等十幾個各具特色的展館。 館內陳列著吳子熊一家三代幾十年來創(chuàng)作的各種玻璃藝術精品:有入吉尼斯紀錄的當今世界首張最大的玻璃報紙——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天津日報》;有國內唯一一件長達15米的大型凸浮雕藝術作品《八十七神仙圖》;有玻璃雕刻名人畫廊,世界各國總統(tǒng)、歷屆奧運冠軍等肖像都可以看到;還有全國唯一的玻璃雕刻書法長廊,數(shù)百位政治家、書法家的賜墨被全部采用凹凸雕刻的技巧雕刻在玻璃上…… 以砂輪作筆,用玻璃作畫,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兒,需要百分百的注意力。從描線到雕刻,每一個步驟都得慢慢雕琢。 在臺州,類似這樣有意思的非遺博物館還有很多。 2009年,“同康醬酒釀造技藝”作為傳承百余年的傳統(tǒng)技藝,被列入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名列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 作為傳承中國黃酒文化的代表和傳承百年釀酒工藝的酒廠,同康花大力氣加強酒文化建設,投資500萬元,于2014年2月建起同康酒文化博物館。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博物館,古樸典雅又不失時尚,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學術性于一體,追本溯源地展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深刻內涵,涉及民俗學、史學、經(jīng)濟學等多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 行走于館內,不時能聞到黃酒的縷縷清香,古時的盛酒器皿陳列在玻璃柜內,展示著中國的酒文化。更有各種打印了酒知識、制作精致的竹質卡片,令人觀后受益匪淺。在館內,還可以充分了解到手工作坊的釀酒過程、臺州酒文化歷史以及同康酒業(yè)的發(fā)展軌跡。 “建這個博物館不僅僅是為了體現(xiàn)百年文化,更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同康,打造臺州特有的酒文化。這個博物館也是臺州酒文化的教育基地,更是臺州的一個文化品牌?!闭憬稻茦I(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衛(wèi)平說。 互動體驗,“活化”非遺 除了靜態(tài)的展示外,許多非遺博物館還設立了體驗區(qū),讓參觀者對非遺項目有更直觀更深刻了解的同時,也讓非遺“活起來”。 王氏大花燈制作是分布在溫嶺市石橋頭鎮(zhèn)上王村的一種特大型彩燈扎制技藝,大花燈主要用于元宵迎燈活動,早在清末民國初年就以“高、大、精”而名聞臺州六縣。 可惜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保存在王氏祠堂中的王氏大花燈骨架被當作“四舊”破壞了,此后幾十年里,再也沒有舉行過迎大燈活動。 直到2000年,在上王村村民王春梅、王用堂等人的努力下,王氏大花燈才恢復制作;2009年7月,“王氏大花燈制作技藝”入選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保護和傳承好這個非遺項目,近年來,上王村在村文化禮堂里建立了王氏大花燈博物館,除了展示花燈成品外,還將花燈的制作工藝用圖文形式進行傳播。 此外,為了讓前來參觀的游客能夠切身體會到非遺的魅力,“王氏大花燈制作技藝”傳承人還在博物館里開啟了體驗課。 “學校里的孩子是主要的體驗對象。周末或者非遺活動日的時候,他們有需求,我們就會在博物館設立的體驗區(qū)給他們授課。很多人在學習了幾次后,也能完成簡單的小花燈制作?!薄巴跏洗蠡糁谱骷妓嚒眰鞒腥送趺腠槺硎荆敖酉聛?,我們還準備和學校合作,直接去學校開設課程,培養(yǎng)更多的非遺傳承人,也希望我們的花燈以后可以形成一條產業(yè)鏈,讓我們村的村民走上共富道路?!?/p>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相比較單調的圖文科普模式,這種“沉浸式非遺體驗”項目確實更受游客歡迎。 2019年10月,位于天臺石梁鎮(zhèn)的天臺山云霧茶非遺陳列館成立。這家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茶博物館,包括500平方米左右的室內展示區(qū)和1000平方米左右的戶外觀光采摘體驗區(qū)。 室內展館區(qū)分為天臺山云霧茶非遺陳列館、天芽農業(yè)企業(yè)文化區(qū)、茶室休閑區(qū)(內設天臺山綠色高山特產)及天石芽服務辦公區(qū);室外文化產業(yè)體驗區(qū)毗鄰陳列館,是一個茶葉采摘的體驗基地。 每年4到6月是采茶的季節(jié),為了讓游客能夠品嘗到自己親手制作的香茗,陳列館會推出茶科學與茶文化現(xiàn)場體驗活動?!坝慰蛡兌己芟矚g這個體驗活動,報名參與的人很多。” 此外,每年暑假,陳列館還會開展3至5期茶科學與天臺山云霧茶茶文化研學行活動,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對茶文化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感受黃酒文化,同康酒文化博物館內也定期推出同康黃酒釀造DIY、同康小課堂、酒道表演、黃酒鑒賞等一系列特色活動。該館負責人介紹:“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人都喜歡DIY手作,于是我們設立了手工體驗課程,有興趣的游客不僅可以參觀作坊釀造黃酒的過程,還能親自體驗,完成作品后還可裝箱帶走,作為獨特留念?!?/p> 同康小課堂則是一項集黃酒存放、開壇、品酒于一體的體驗活動。博物館內特意設置了文化學習區(qū)域,游客可以坐下來,一邊通過投影穿越歷史,欣賞黃酒文化,一邊鑒賞黃酒,感悟黃酒精髓。 文旅融合,帶動共富 非遺博物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覆蓋面廣,飽含著當?shù)氐奈幕?、歷史記憶,已成為展示非遺文化、活躍民間交流、樹立文化自信,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平臺。 在臨海紫陽街上,有家張秀娟剪紙博物館,空間不大,但陳列的剪紙作品卻十分豐富精致:惟妙惟肖的蟲魚花鳥獸、栩栩如生的金陵十二釵、筆力遒勁的古典詩詞篇章,還有2.7米長、0.9米高的“建黨九十周年”獻禮圖,等等。 剪紙博物館館長張秀娟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海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她從小學習剪紙,在剪紙道路上,執(zhí)著追求,辛勤探索,剪紙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 紫陽街作為臺州府城旅游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游客。而作為紫陽街上的非物質文化業(yè)態(tài),張秀娟剪紙博物館在促進文旅融合的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了展品陳列外,張秀娟還在博物館內開展了剪紙體驗課,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體驗。 在文旅產品開發(fā)上,張秀娟也有自己的想法?!俺似胀ǖ男⌒蜕ぜ艏堊髌?,可以作為結婚、新家喬遷的禮物,可收藏的藏品外,我們還設計了一些融入剪紙元素的小物件,比如將剪紙附著在書簽、掛件和絲巾上。” 作為名聲在外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吳子熊玻璃藝術館也是當?shù)匚穆卯a業(yè)發(fā)展中重要的一環(huán)。 該館負責人吳剛告訴記者,開館至今,吳子熊玻璃藝術館迎來參觀者計20余萬人次。開館之初,參觀者每人次收取門票30元,從2020年2月22日開始,免費對外開放,“免門票后,首月參觀就達3000多人次”。 “以前,來館里參觀的大多是旅游團體、企業(yè)單位組織的員工和學校組織的學生群體。免費開放后,散客增加了不少,除了臺州市民,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眳莿偨榻B,如今,參觀者只要刷身份證就可以進入,門口的工作人員會根據(jù)電腦上的顯示記錄入館人員信息。在登記本上,記者看到一些以“44”“12”“32”開頭的身份證號碼?!斑@些是外地來的參觀者?!眳莿偙硎?。 自古以來,黃巖區(qū)富山鄉(xiāng)半嶺堂一帶村民皆以造紙為主業(yè),其古法造紙技藝歷經(jīng)百年流傳,直至現(xiàn)在依然保存完整,是臺州市唯一“活著”的古法造紙遺址。 目前,竹紙制造技藝已入選省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半嶺堂也被評為黃巖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為進一步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揚,富山鄉(xiāng)建設了半嶺堂古法造紙博物館,70多件館藏品以圖文、實物展示等方式,展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互利共贏的美好場景。博物館旁邊還設立了原汁原味的造紙工藝體驗區(qū),游客可以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會造紙文化的魅力。 自開放以來,半嶺堂古法造紙博物館充分發(fā)揮古法造紙陳列館的職能作用,認真落實免費開放政策,在改善基礎設施、開展業(yè)務培訓,提升服務質量,加強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每年吸引眾多游客特別是中小學生來參觀體驗。 “下階段,我們將深入挖掘古法造紙記憶的文化內涵,結合半山地域的文化底蘊和鄉(xiāng)村旅游,打造半山村經(jīng)濟發(fā)展新引擎,不斷提高古法造紙陳列館的知名度。”該館負責人鄭素琴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