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家的露天電影(一) 楊翠冠 往事一幕幕,思念在心頭! 我每次回到老家,總會不由自主的來到供銷社門前駐足良久,這里曾經(jīng)有我擋不住的思念。 大集體年代、人口鼎盛時期,老家所在的村有四百多戶人家,二千五六百口人。如果把老家的村比作一個“圓”,那么供銷社這個地方就是老家這個“圓”的圓心。據(jù)說供銷社這個位置以前是個廟宇群,建有佛寺、財神廟、馬王廟、奶奶廟、關爺廟等建筑;后來的破四舊運動把廟宇群拆了,建成了后來的供銷社。 我最早記憶中的供銷社門市部建筑坐北朝南,最西側(cè)是進入供銷社后院的大門,大門西側(cè)是供銷社通向第七生產(chǎn)隊的路口,路口西側(cè)是供銷社的家屬院,家屬院是一排大約七八間的土窯洞。供銷社大門東是副食門市部,副食門市部東是一間辦公室,辦公室東是五金百貨門市部。五金百貨門市部往東依次 有鐵匠鋪、小飯鋪、蔡庭華的理發(fā)鋪等小商鋪。供銷社的路南一百多米處是公社的“北大門”。說大門其實就是在東西兩棟辦公室中間留出的進出通道,通道是露天的,在出口處安裝了兩扇鐵鍬把粗細用鋼管焊接成的柵欄式的門,為了管理方便,在柵欄式大門西側(cè)的那一扇門上又留出了一個可供一個大人進出的小鐵門,在大門關閉時人們可通過小門進出公社。 公社“北大門”西二十多米是去往第三、第四生產(chǎn)隊及中小學的路口,路口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大戲臺”,大戲臺的北面是公社的油籽加工廠,油籽加工廠的后面就是供銷社家屬院。公社北門往東依次是公社醫(yī)院、寇大梁家、村大隊部;在村大隊部的后墻根還有幾個第四生產(chǎn)隊廢棄的山藥窖。 老家是公社所在地,是周邊五六個大隊及三十多個自然村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由于受條件所限,沒有專門的群眾活動廣場,所以公社大門后、供銷社前周邊的這塊空地就成了老家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且不說每到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這些節(jié)假日時供銷社顧客盈門,就是平時也是人來人往,去公社辦事的、到供銷社購物的人絡繹不絕。這塊空地北高南低,從寇大梁家的后墻根基、大路、小商鋪前面高出大路半米多的石砌臺階形成了逐步往北提高的三級平臺;村里放映電影時,這里就成了“固定”的露天電影廣場。 每逢放映電影時,寇大梁家的后院墻就成了電影幕布懸掛的地方。白色的電影幕布四邊有十五六公分寬的黑邊,黑邊四角都鑲有二個銅錢大小的鐵環(huán),綁定幕布的繩索或者大鋼釘通過幕布四角的鐵環(huán)把幕布牢牢的、方方正正的固定在了寇大梁家的后院墻上。 每逢放電影時,電影幕布下面不遠處是小孩們坐的“板塊”。太陽還沒有西下,成群結(jié)隊的孩子們就迫不及待的去寇大梁家的后墻處去“占位子”。他們拿著小板凳,或者干脆找些石塊,一塊一塊連接成四方的“圍城”,劃分出各自的“楚河漢界”,有厲害的小朋友干脆找根棒子劃個框框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這時候有些孩子往往因為范圍劃分不均,引起糾紛,打起群架,直到有一方的人流了鼻血為止。但是,只要電影開演,嚴格的“三八線”就被拋到爪哇島了,流鼻血的也早已經(jīng)忘了疼痛,鼻翼甚至還留有未擦凈的血漬。 小孩“板塊”后面是中老年人“方陣”,“方陣”也是電影最忠實的觀眾,他們大部分帶著凳子,抱著小孩,招呼著周邊村莊來看電影的親戚朋友,放射狀圍坐(站)在電影放映機四周;家里沒有特殊情況會一直從電影放映開始坐(站)到電影結(jié)束。雖然大隊部在放映電影以前強烈要求三四隊的社員在西面,五六七隊的社員在東面,但隨著人數(shù)的逐漸增多,夜色慢慢暗淡,很難分清那個位置是三四隊的,那個位置又是五六七隊的,也許人群中還有一隊飲馬溝和二隊山元井的社員,或者周邊其他臨近大隊的社員。 在中老年人“方陣”的后面,小商鋪門口的平臺上大部分是中青年“梯隊”,這個“梯隊”的人們大部分是一雙雙偷偷相愛的戀人,或者專門從臨近村接來的未舉辦婚禮的未婚妻(夫),或者是村里、村外一對對土語叫“相好的”;他們大都是以看電影的名義出來鵲橋相會的。盡管在夜晚,這個“方陣”的男人們也會把自己收拾的玉樹臨風,女人們更是把自己妝扮的秀色可餐;電影放映之后不久就會雙雙對對走出“梯隊”,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七八十年代,家鄉(xiāng)的露天電影給鄉(xiāng)親們帶來的驚喜、愉悅、激動是無法想象和形容的。那年月能看上一場電影,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了。只要放映電影,整個小山村就會沸騰,全村人都像過年過節(jié)一樣興奮,大人們干活更加有勁,個個拋開憂愁、舒眉展顏;小孩們滿村跑著、蹦著、歡呼雀躍,傳播消息;村里到處蕩漾著歡樂的笑聲。每到村里放電影的日子,我總是希望太陽早早落山,甚至期盼會有二郎神用神箭把太陽快快射落西山。夜幕降臨后,寇大梁家的后墻上就會掛起白色的電影幕布,放電影師傅也會認真地調(diào)試放映機,努力把放映機射出的光線正好投影到幕布上,老家人都把這個過程叫“對光”。在放映師傅用放映機“對光”的時候,許多孩子們高興的扭動身子、扮著鬼臉、大呼小叫,把各種夸張的怪相、搞笑的神態(tài)、調(diào)皮的手勢投影在幕布上。 那個年代,電影在放映之前,總要插播一些新聞幻燈片,幻燈片主要內(nèi)容就是介紹國內(nèi)斗私批修的形勢和農(nóng)業(yè)學大寨之類的圖片;大隊干部也往往借機對村里今后的工作做一番安排。在孩子眼中,大隊干部成了最不受歡迎的人,在大隊干部講話的間隙,婦女拉起家長,東家長、西家短的說個不停;男勞力往往默默吧嗒著自卷的旱煙耐心聽講,聽聽大隊干部講的話和自家有沒有關系。當時,電影放映員是公社的八大員之一。因為那時候的農(nóng)村文化生活極度貧乏,電影成了當時農(nóng)民最期盼的文化娛樂形式。人們十分渴望村里能放場電影。所以放電影的師傅(放映員)自然成為了人們最歡迎、最崇拜的人物了。 (未完待續(xù)) 作者簡介:楊翠冠(曾用名楊蘭寶),豐鎮(zhèn)市元山子鄉(xiāng)大莊科村人,現(xiàn)在察右前旗農(nóng)牧和科技局工作;大學文化,高級經(jīng)濟師,愛好文學、藝術(shù)、攝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