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國四公子者 孟嘗君田文 平原君趙勝 信陵君魏無忌 春申君黃歇 ![]() 孟嘗君田文,齊國人,做過秦相、也做過齊相,焚券市義、狡兔三窟、雞鳴狗盜……都發(fā)生在其身上,這是個很有故事的男人。 《資治通鑒·周紀一》:“魏置相,相田文。” 此處“相”,音xiànɡ。第一個“相”,是“宰相”之意;第二個“相”,是名詞作動詞,“使……任宰相”。 一字之師 “相”,在《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中共有兩種讀音: “相”,音xiànɡ,意為: ①“觀察”——《訂鬼》:“伯樂學相馬”; ②“相貌”——《孔雀東南飛》:“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③“輔助”——《游褒禪山記》:“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幫助別人的人”——《季氏將伐歂臾》:“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用彼相矣。” ⑤“宰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⑥“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相”,音xiāng,意為: ①“互相”——《陳情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②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③“相繼”——《訓儉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span> 魏武侯,三家分晉后(韓、趙、魏),魏國的第二代國君,也是實現(xiàn)魏國百年霸業(yè)的明主。 其年少在位時,魏置相,相田文。由于史料較少,很多人猜測這個田文是魏國的宗室貴胄。 田文任相這件事,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兵家奇才,吳起。其人與孫武并稱“孫吳”,也是中國武廟十哲、七十二將之一。 ![]() 他創(chuàng)立的“魏武卒”,可以算是中國最早聞名的特種部隊,創(chuàng)造了“大戰(zhàn)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勝負)”的戰(zhàn)績。陰晉之戰(zhàn),五萬魏武卒,破秦軍五十萬,奪河西,使秦人三十年不敢出函谷關。 吳起也就此成為河西太守。 結果,名不見經傳的田文拜相,一朝之間居其上。吳起心中難免不滿,于是找上田文,發(fā)出三個詰問: 請與子論功,可乎? 可。 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不如子。 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 不如子。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 不如子。 吳起功勛卓著、才兼文武,但國主年少,“功高震主”會令局勢動蕩; 吳起是衛(wèi)國人,在來魏國前,還曾效命于魯國。與趙國對人才“留而懸之”的政策不同,魏國的人才一直流失嚴重,比如后來的孫臏、商鞅、范雎、張儀……長久以來的狀況構成了君臣之間的不信任; 吳起殺妻求將,當時齊魯交戰(zhàn),魯元公想任吳起為將,但顧慮吳起之妻是齊國人,舉棋不定。于是,吳起殺妻得以拜將。寡于恩義,讓魏國人也懷疑他的忠誠。 吳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心有不甘地承認了田文為相的事實。 魏武侯九年,吳起棄魏投楚。為了一展抱負,針對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局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當支持并重用他的楚悼王病死,舊貴族也群起而攻之,找吳起算舊賬。 躲在楚悼王尸體旁的吳起,最終也逃不過被亂箭射死的結局。 ![]() 田文所列出的三個情況,楚國與魏國其實大同小異,但改革者宿命使然,讓吳起在楚國得勢后,選擇對這些隱患視而不見。 可以設想,縱使當年吳起在魏國拜相,也不過是讓這場悲劇,早到來幾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