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日寇迅速占領(lǐng)平津地區(qū),并沿平漢、平綏鐵路南下和西進,占領(lǐng)河北、察哈爾省后又先后分兵夾擊山西。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閻錫山已統(tǒng)治山西25年,自然不愿讓日本人染指,遂指揮麾下晉綏軍部隊與中央軍、八路軍攜手,在北面的忻口、東面的娘子關(guān)等地構(gòu)筑防線,積極抵抗。
太原兵工廠制造火炮 晉綏軍自行制造和裝備了大批火炮 在軍閥混戰(zhàn)時期,晉綏軍雖然一貫投機取巧,幾乎沒有打過什么硬仗惡仗,但不得不承認其裝備是非常精良的,在全國范圍內(nèi)僅次于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從1917年開始,精于算計的閻錫山就在省會太原等地建立了鋼鐵廠、槍械廠等,經(jīng)過20余年苦心經(jīng)營,打造了比較完整的軍工制造體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閻錫山還從國外采購先進設(shè)備,建立了一整套火炮生產(chǎn)線,從1930年開始,每月已經(jīng)能夠仿制30門日式山炮和8門德式野炮。這些火炮除了賣往外省謀利外,還幫助晉綏軍組建了7個炮兵旅??上?,這些炮兵旅在日寇的飛機和重炮聯(lián)隊面前毫無用武之地,忻口、娘子關(guān)等防線先后失守;11月9日,太原也失守了。
閻錫山的軍工體系 八路軍從滹沱河撈出晉綏軍的10門火炮 晉綏軍士氣一落千丈,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全線撤往晉南地區(qū),最后干脆全部撤入晉西呂梁山區(qū)。逃跑途中,昔日作為攻堅利器的火炮反而成了累贅,一支潰逃中的晉綏軍部隊為了提高速度,干脆將所屬的十余名火炮一股腦推入了代縣蘇龍口附近的滹沱河中。不過隨著晉綏軍潰兵的四散奔逃,滹沱河里有大炮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率領(lǐng)第129師北上抗日第1梯隊的副師長徐向前在行軍途中得知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去查看究竟,當?shù)弥_實有大炮的消息后,下令所屬第769團一部前去撈取。此時雖然已經(jīng)入秋,晉北高原上寒風已起,但八路軍官兵們還是毫不猶豫地逃入冰冷的河水中,不斷的探索翻找,最后竟然從河底撈出了10門大炮。
晉綏軍炮兵 留下8門山炮,送回2門野炮 這10門大炮中,8門為晉造13式山炮,2門為晉造18式野炮。其中,13式山炮是仿造的日制41式山炮,可以拆解后用騾馬馱運或直接人力運輸,非常適合未來的山地游擊戰(zhàn),更重要的是該炮使用日寇普遍裝備的75mm山炮彈,可以靠作戰(zhàn)繳獲補給;但18式野炮系仿造的德式野炮,使用德式88mm炮彈,根本無從補充。 八路軍最后最后只好將2門野炮送還閻錫山,從他那里獲得一批晉13式山炮的馱具和鞍具;那8門山炮則被送到了延安,與那批獲贈的馱具、鞍具一起,組建了總部炮兵團。這也是后來解放軍強大炮兵部隊最初的雛形。
八路軍裝備的山炮
如今的解放軍炮兵 |
|
來自: 讀萬卷書破萬里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