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黃湯證基礎(chǔ)上出現(xiàn)陽明里熱,就是大青龍湯方證。表輕、里熱也相對不重,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表輕、里熱重,可用麻杏甘石湯方證。 (2)里證的癥狀反應(yīng)主要在胃腸,以二便異常為典型癥狀。 《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p> 本條中下利屬于里證。但為什么沒有加治療里證的藥物呢?首先,這里的下利癥狀不重,其次本條的下利原因在于表證不解導(dǎo)致的津液敷布失常而形成的一種下利,下利的原因主要矛盾在于表證不解,所以解表之后下利能夠緩解,因此不用加入治療下利的藥物。 如果下利癥狀重,屬于里熱所致的話,就需要加黃芩、黃連,如果下利是里虛寒導(dǎo)致的,氣虛者加炒白術(shù)、茯苓或四君子湯,陽虛明顯加附子、干姜或四逆湯。(下利屬于里證,而里證分為陽明,太陰,也就是里陽證和里陰證。陽明的下利屬于熱證,下利主要治以清熱止利,如芩連、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是太陽陽明合病,而白頭翁湯是單純的陽明病的下利。而太陰病的下利屬于虛寒,治以溫補,甚則固澀,如理中湯、四逆湯、赤石脂禹余糧湯。) 總之,第32條的下利雖然屬于里證,其原因在于表證不解,同時下利癥狀相對不重。治療上只是給予葛根湯解表,也體現(xiàn)了陽證合病的時候,有表先解表的思路,后世稱為逆流挽舟法。 (3)在陽病合病情況下,假如里證不重,正氣不虛,首先解表。 陰證的合病,可以表里雙解,甚至里證虛寒明顯急迫時,還要先救里再解表。 (4) 《傷寒論》 63、發(fā)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麻杏甘石湯和葛根芩連湯一樣,都是太陽陽明合病。麻杏甘石湯的主癥是“汗出而喘”。葛根芩連湯是“喘而汗出”,二者的鑒別點在于解表和清熱的角度不同。 麻黃的解表力量大,同時后世認(rèn)為有宣肺的作用,同時生石膏辛寒,清無形之熱,因此麻杏甘石湯的癥狀除了汗出而喘,更多在于表不解和熱邪迫肺的喘。 而葛根芩連湯的葛根解表力度弱,黃芩、黃連苦寒堅陰止利,所以葛根芩連湯除了汗出而喘,更多在于表不解和陽明下利,偏于里證。 參考書籍 胡希恕經(jīng)方醫(yī)學(xué)-經(jīng)方表證(馬家駒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