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說,我們的孩子接觸手機的最小年齡是3歲,據說,很多孩子開始學會使用手機購物了,據說,有些幼兒園的寶寶學會拿父母的手機消費打賞了······。 前幾天看到朋友圈的一位家長哭訴: 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學會玩手機,看視頻打賞主播,爸爸氣的心臟疼,兒子一鍵打賞,父親半年工資就沒了! 如果你的寶寶花錢沒有概念,那么有必要,討論一下教育孩子的金錢觀。 為什么要討論這個問題? 正確的金錢觀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盲點和難點,我們既想讓孩子不要亂花錢,可又隨便給孩子很多錢,在物質上不斷滿足孩子的愿望,同時又擔心這種愿望得到理智的回報。有時候作為父母也難以分清金錢觀的底線在哪里?使用標準在哪里? 這些稀里糊涂的家長,造就了這些稀里糊涂的孩子: “爸爸媽媽錢包里有的是錢,隨便取就行了?”——不知道錢的來源 “考試成績100分,一定要給100元”——錯誤的獎勵觀念 “同學們都有了,我也想買”——同學之間攀比 “不就一百多塊錢嗎?不貴!”——對金錢沒有概念,花錢大手大腳 “給多少錢?不然我不干”——做家務要報酬 “同學過生日,我一定要送最貴的禮物”——好面子,內心虛榮 錯誤觀念: 1、會花錢才會賺錢? 我聽過最扯淡的就是這句話“會花錢才會賺錢”,這句話用來鼓勵成人努力奮斗,實現自我價值,還算比較合適,但用在孩子身上就比較離譜了,對于還認不清金錢真實面目的孩子來說,“會花錢”不啻于一種貪圖享受的誘惑,而“會賺錢”就遠遠超出了孩子本身的局限性。本身能力有限、認知有限,為了急于享受獲取金錢,要么向父母索取,要么向他人索取,想想都不寒而栗。這不是教孩子學壞嘛! 2、零花錢都是小錢? 隨手給孩子的1元、2元的零花錢,在我們眼里并不多,但這些零花錢對孩子的影響,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如果給孩子100元、1000元,我們就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亂花,會不會浪費,在孩子沒有理解金錢的本質前,1元和100元只是數字的區(qū)別,都是用來消費的,更不會因為它們的區(qū)別,學會自我控制消費能力,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孩子用父母的手機支付了很多不該有的消費。 3、零花錢來得太容易? 當孩子用它可以換取零食、玩具等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會體會到錢的力量,錢是萬物交易的鑰匙,可以帶來滿足,帶來驚喜。很多孩子對金錢的產生盲目拜金,都來自于父母早期疏于管理和教育,從概念,到使用,到獲取,我們都做錯了,甚至什么都沒有做,所以有的孩子天真的認為,錢來自于父母,自己隨便用,天經地義,不接受反駁!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有的父母認為不該過早的讓孩子因為金錢變得功利,所以忽視了從小對孩子關于金錢的知識。導致孩子對金錢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更難以理清金錢和自我的關系,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才發(fā)現,金錢這把鑰匙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那么我們應該讓孩子如何了解和使用金錢呢? 一、了解價值、功能 國外的教育是這樣做的,在2-3歲時,父母就會用硬幣當玩具,教孩子識別面值,并用不同面值的硬幣去交換各種用具,讓孩子體驗等值交換的概念,同時虛擬購物場景和環(huán)節(jié),鍛煉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了解錢的使用功能,讓孩子初步獲得消費體驗。 二、了解錢是哪里來的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里來的,不是錢包里,不是ATM機里,而是讓孩子真正了解,付出是獲得金錢的條件。讓孩子體驗一下,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讓孩子知道獲得金錢有多么辛苦,才能讓孩子珍惜克制消費欲望。 三、了解什么是消費有度 讓孩子了解,金錢的消費是有計劃的,平時日常生活哪里需要錢,需要多少錢?那些是必須消費,哪些是次要消費,讓孩子知道金錢得消費需要思考和計劃,才能發(fā)揮最大價值。養(yǎng)成節(jié)約勤儉的意識。 四、了解金錢的分享 讓孩子知道,為什么父母會滿足孩子的零食、玩具等消費。作為金錢的掌控者,為什么要支付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親情、友情不可以用金錢替代,但真的可以差別衡量,為了親情的付出,子女的哺育,所有人需要金錢的分享,有時候金錢的分享是需要,更是責任。 做到以上這些,我們可以給孩子零花錢了,在7歲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使用錢,因為這也是成長必須的歷練。讓孩子體驗一下花錢的喜悅,更要讓孩子經歷賺錢的痛苦,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管理錢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