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鮮明特點。在千百年間,我們的老祖宗將他們的經(jīng)驗和智慧,總結成了一句句俗語,成為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的是“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那么,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無論是祖墳,還是房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祖墳是家族的傳承,房屋是家里的重要資產,一般來說祖墳和房屋,都是不會輕易變更的。那么,老祖宗為什么會有“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的說法呢? 人過五代另起墳 首先,我們來說“人過五代另起墳”這句話。 在《三字經(jīng)》中有“高曾祖,父而身。 而這句俗語中說的是“人過五代”,便是“自己、 那么,為什么老祖宗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其實這樣的講究,也十分有道理。雖然說古人重視宗族,但是一代超過了五代,親友間的關系便不再親密,所以五代之后,另起墳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五人有“五服”之說,老祖宗規(guī)定了親屬關系超出了五代,便不再為之服喪的說法。所以,五代之外,另起祖墳,也是理所當然。 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人生軌跡也是變化的,很多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遠離家鄉(xiāng),去別的地方生活。這樣一來,生之地,與死之地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入祖墳,另起墳墓的情況。 房過三代必走人 接著我們說“房過三代必走人”。 在民間,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即便是大富之家,也很 而民間同樣有“窮不過三代”的說法。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人們的生活,都會在三代之后,發(fā)生變化。 所以老祖宗才有了“房過三代必走人”的說法,因為,三代之后,人們的生活定然會發(fā)生變化,那么首要的事情,便是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 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周圍看一下,有誰還會住著自己祖父的老房子呢?即便有,那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當然,老祖宗“房過三代必走人”的說法,也與古人的房屋結構相關。古代的房子大多是木質結構,如果養(yǎng)護不當,必然會讓房屋成為危房。 再加上,當人們開枝散葉之后,原本的房子,必然滿足不了三代人的生活需求。最后離開祖屋,另尋他處,也是必然的事情! 老祖宗的很多俗語,都是老祖宗的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結。俗語文化,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這些通俗易懂的俗語,往往寄托著老祖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喜歡的話就關注我們吧! |
|
來自: 天涯書海碧連天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