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痤瘡的藥物主要有維A酸類藥物、過氧化苯甲酰、抗菌藥物、抗雄激素藥物和糖皮質激素,同時還有多種物理與化學治療,包括光動力、紅藍光、激光與光子治療、化學剝脫治療。 一、外用維A酸類藥物 1.作用機制: 改善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預防和改善痤瘡炎癥后色素沉著和痤瘡瘢痕。 2.代表藥物: 甲酸、他扎羅汀、阿達帕林 3.適用范圍: 輕度痤瘡的單獨一線用藥; 4.注意事項: 前清洗痤瘡患處,待干燥后將藥物涂于患處。如果出現(xiàn)皮損加重的現(xiàn)象,可采取較低起始濃度、小范圍試用、減少使用次數(shù)等措施。 5.不良反應: 局部可能出現(xiàn)輕度皮膚刺激反應如紅斑、脫屑,伴有緊繃和燒灼感,隨時間延長可逐漸耐受,刺激反應嚴重者建議停藥。 6.用藥交待: 避免接觸眼、唇、口腔、鼻粘膜、內眥和其它粘膜組織; 二、口服維A酸類藥物 1.作用機制: 抑制皮脂腺脂質分泌、調節(jié)毛囊皮脂腺導管異常角化、改善毛囊厭氧環(huán)境從而減少痤瘡丙酸桿菌繁殖、抗炎和預防瘢痕形成等,是目前針對痤瘡發(fā)病4個關鍵病理生理環(huán)節(jié)唯一的口服藥物。 2.代表藥物: 異維A酸、維胺酯。 3.適用范圍: 結節(jié)囊腫型重度痤瘡的一線治療藥物; 4.注意事項: 此類藥物均需與脂餐同服,以便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療程通常不少于16周,一般3~4周起效。 5.不良反應: 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膚黏膜干燥,建議配合皮膚屏障修復劑使用。12歲以下兒童盡量不用。 6.用藥交待: 這類藥物具有致畸作用,育齡期女性患者在治療前1個月、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必須嚴格避孕。 三、外用抗菌藥物 1.作用機制: 抗痤瘡丙酸桿菌、抗炎。 2.代表藥物: 紅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甲硝唑、夫西地酸。 3.適用范圍: 丘疹、膿皰等淺表性炎性痤瘡。 4.注意事項: 于外用抗菌藥物易誘導痤瘡丙酸桿菌耐藥,故不推薦單獨或長期使用,建議和過氧化苯甲酰、外用維A酸類或者其他藥物聯(lián)合應用。 5.不良反應: 較少出現(xiàn)刺激反應,常見皮膚刺激癥狀有紅斑、干燥燒灼痛等,全身不良反應癥狀如腹瀉或假膜性結腸炎等較為罕見。 四、口服抗菌藥物 1.作用機制: 痤瘡丙酸桿菌、抗炎。首選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等四環(huán)素類藥物,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證患者,考慮改用大環(huán)內酯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 2.代表藥物: 多西環(huán)素、米諾環(huán)素、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 3.適用范圍: 中重度痤瘡患者首選及中度痤瘡外用治療效果不佳的備選治療方法; 4.注意事項: 服抗菌藥物要保證足夠的療程,避免間斷使用,但建議不超過8周;聯(lián)合外用維A酸藥或過氧化苯甲??捎行岣忒熜В瑴p少痤瘡丙酸桿菌耐藥性產生。 5.不良反應: 四環(huán)素類藥物不良反應類型多但相對少見,與口服維A酸類藥物聯(lián)用可能誘發(fā)或加重良性顱內壓增高。 五、糖皮質激素 1.作用機制: 小劑量抑制腎源性雄激素分泌,較大劑量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2.適用范圍: 重度炎性痤瘡的早期治療。 3.注意事項: 主要用于暴發(fā)性痤瘡、聚合性痤瘡、較重炎癥反應的重度痤瘡,療程不超過4周,通常聯(lián)合口服異維A酸治療。 六、痤瘡,該如何選擇藥物? 1.輕度痤瘡: 可以單獨選用外用維 A 酸類藥物或過氧化苯甲酰凝膠治療。 2.中度痤瘡: 需考慮聯(lián)合用藥,常見的聯(lián)合用藥方案如外用維 A 酸類藥物+過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或過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 3.中重度痤瘡: 通常需要口服藥物聯(lián)合外用藥物治療,可考慮口服抗生素+外用維A酸+/-過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或口服異維A酸治療。 4.重度痤瘡: 可考慮口服維A酸+/-過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也可先口服抗生素+過氧化苯甲酰/外用抗生素后,再口服異維A酸;或口服抗生素+外用維A酸+/-過氧化苯甲酰,口服糖皮質激素也可選擇。 |
|
來自: 一元堂中醫(yī)張 > 《皮膚疾病肛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