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之二:孔德2 3.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 孔德實證哲學體系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就是社會學。這是整個實證哲學的歸宿,也是孔德創(chuàng)立實證哲學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在他看來,社會理論是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最后領地,不把實證精神貫徹到這一領域,在理論上就無法完成整個實證知識體系,亦無法使對社會的研究走進實證的階段,變成科學。孔德把他自己用實證主義哲學研究社會現象并提出的一套相應的理論稱之為社會學。 孔德建立社會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實證主義的原則貫徹到社會現象的研究中去。因此,他的社會學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經驗描述方法找出社會現象之間的不變的先后關系和相似關系,并把這種關系視為社會規(guī)律。他把這種方法稱作調查研究方法。具體地說,它包括觀察方法、比較方法、實驗方法、歷史方法??椎抡J為,實證自然科學的這種方法適用于社會研究,只有采用這種方法才能將形而上學逐出社會歷史領域。在他看來,社會學和物理學等實證科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主張用無機界和生物界的規(guī)律來理解社會現象,并把這種方法稱之為間接調查方法。這也是他把社會學稱為社會物理學,并以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的緣由。 社會靜力學是靜態(tài)地解剖社會的橫斷面,研究社會的組織、秩序與和諧,找出諸社會的相似關系。在孔德看來,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一切部分都是互相聯系的,只有在統(tǒng)一的整體中才能認識?;谶@種見解,他反對把社會看成個人間契約的產物,把社會(人類)而不是人看作最高的現實。 他的社會靜力學,從對人們的心理分析出發(fā),把社會當作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有機體,認為' 家庭主要是愛的結合' ,社會是以愛為基礎的、有確定依從關系的統(tǒng)一體。在他看來,社會有機體的存在,有賴于其中各機構、各階級的平衡,秩序和穩(wěn)定是社會存在與進步的首要條件,而這種平衡取決于人們的道德心理即利己心與利他心的平衡。通過家庭中' 子女之孝、兄弟之友、父母之慈、夫妻之情' 的發(fā)揚,使人們從愛己提高到普遍的' 仁愛' ,達到利他主義的道德境界,便可以實現社會和諧。 具體說來,孔德是這樣論證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利己的心理,這是人的本性,是一種事實。另外還有一種事實,就是每個人又都有利他的心理,人是群居的動物,群居就要合作,因此人都有利他的思想,都有同情心。他認為,利己和利他對于社會都是必要的,兩者是可以' 并行不悖' 的。利己心可以促進社會發(fā)展,人人為自己對社會有好處,資本家為自己發(fā)展企業(yè),工人為自己拼命做工,科學家為名利進行研究,等等,這些對社會都有利。利己既然是必要的,那么私有財產就必然不可侵犯。承認私有財產,就要承認資本,資本也是不可少的。有了資本,才有企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利他心也是必要的,社會是群居的社會,利他可以促進社會的互相合作,從而促進社會發(fā)展。 孔德認為,社會要發(fā)展,就應以利他之心克制利己之心,以達到社會的和諧與平衡。家庭就是達到這兩者和諧的一種形式。首先,他認為社會的細胞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是社會的小小典范,人們可以從家庭看到社會美好前途。家庭是利己和利他的思想最和諧的體系。因為家庭關系是兩性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的關系,這種關系從利己出發(fā),要愛自己也就要愛對方,利己和利他可以和諧地結合起來,因此,家庭是這種結合的表現。在他看來,如果社會關系能與家庭關系一樣,那么社會就能達到理想社會。 孔德認為,家庭的總和構成社會,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構成家庭的是愛,構成社會的是合作的力量;家庭的關系是由家長來調節(jié),社會的關系由政府來調節(jié)。在家庭成員中,彼此應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要有服從原則,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在社會中也是如此,各個階級的人們之間彼此也要互相友愛、互相同情。平民應當服從領袖,要服從政府所規(guī)定的社會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有普遍的幸福社會。因此,他認為一切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應當從' 普遍的愛' 、' 普遍的同情' 的原則出發(fā),而絕對不應當從破壞現有的社會秩序出發(fā)。 社會動力學是從動態(tài)考察社會體系的變化、趨勢及其動力,又稱為' 實證的社會進步論'。在他看來,作為任何一個社會的基礎的是道德原則和思想,因此人類的進步實質上就是人類所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質的進化。他認為,人類精神發(fā)展三階段的規(guī)律,也就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神學階段相適應的是中世紀;與形而上學階段相適應的是包括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革命在內的過渡時期;與實證階段相應的是最進步、最完善的' 工業(yè)制度' ;科學的普及、利他主義戰(zhàn)勝利己主義、社會感的增長、物質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保證了生活日益輕松愉快,保證了公正與和平——這就是實證時代的突出特征。 孔德把上述社會學的內容概括為一句話:' 愛、秩序、進步' ,并稱之為實證主義社會學的' 格言'。它的具體含義是' 以仁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的' ,即通過仁愛的宣傳,求得秩序內的進步。 孔德在他思想發(fā)展的后期,越來越把他當作社會基礎的那種抽象的、普遍的' 愛' 絕對化,以至把這種愛的原則當成宗教教義。他聲稱:' 實證主義變成了一種名符其實的宗教,唯一實在和完備的宗教。' 由于這種宗教崇拜的對象就是作為愛的化身的人,因此叫做人道教??椎聻槿说澜讨朴喠霜毺氐慕屉A制度、祭祀儀式、教條教義。他還規(guī)定,' 未來的哲學家將變成了人道教的祭司'。這樣,孔德的實證主義最后又轉向了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