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宣德 青花海獸紋高足盃 成交價:RMB 57,500,000 出版: 1.《世界陶磁全集·元明篇》,河出書房,1955年 2.日本陶磁協(xié)會、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編,《中國陶磁·元明名品展》,1956年,日本橋高島屋,編號82 3.《陶器全集 元·明初の染付》第11卷,平凡社,1960年,頁14,圖版27 4.《世界陶磁全集·元明篇》,河出書房,1961年,圖版67 5.繭山龍泉堂《龍泉集芳·創(chuàng)業(yè)七十周年紀念》第一集,1976年,東京,頁260,圖版781 6.日本陶磁協(xié)會發(fā)行《陶說》三月號封底,通卷第803號,2020年 7.《蕓術(shù)新潮》,2020年3月,頁126 8.《ORIENTATIONS》,2020年5/6月 9.《IMPRESSIONS》,第41期,2020年 此件高足盃撇口,深壁,高足外撇,上圍凸弦紋一周,仿中亞金屬器樣式,圈足露胎,足底平,盃內(nèi)口沿飾雙弦紋,內(nèi)底心以青花書梵文天城體「吽」字,外圍梵文八種字一周,形成中臺八葉院式,意為受佛庇佑之吉祥寓意;外口沿畫如意云一周,其上下各弦紋兩道;器外壁通體以海水為地,繪青花海獸九種;高足上中下各配雙弦紋一組,中間凸起部畫如意云紋,近足處繪海水江崖紋,象征皇權(quán)無上;器外底落青花楷書雙圈雙行六字「大明宣德年製」官款。青花發(fā)色極為濃艷,釉質(zhì)凈潤明亮,刻畫線條纖毫入微。 來源: 1.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傳入日本,原為久志卓真(1898-1973)舊藏 2.繭山龍泉堂舊藏,1950年,東京,日本 3.日本愛媛文華館舊藏 展覽: 日本陶磁協(xié)會、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編,《中國陶磁·元明名品展》,1956年,日本橋高島屋,編號82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海外適逢鄭和七下西洋,國內(nèi)正值分封西藏法王之佛事活動,故有此類結(jié)合海獸及梵文的官窯作品出現(xiàn)。宣德年間景德鎮(zhèn)窯厰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至上地位。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造技術(shù)登峰造極,被譽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鈷料「蘇泥勃青/蘇麻離青(smalt音譯)」,呈色深艷明亮,線條間往往形成青藍中帶黑的錫斑;再罩一層透明釉,暈染處淋漓縹緲宛如水墨丹青。此盃青色濃淡相宜,實屬難得;淡畫碧波瀲滟,海浪翻騰,呈水氣彌漫的輕盈之勢,與隱約間騰遨其中的海獸現(xiàn)剛?cè)岵?。海獸須發(fā)飄揚、矯健剛猛,達出神入化之境。匠人對鈷料的配比、燒造,拿捏精準有度,效法水墨繪畫之墨法與線條,海水以粗、細線配合勾勒輪廓,呈立體視效,與深色線條所繪海獸,於色彩、質(zhì)感、動態(tài)上形成鮮明反差,增加了畫面景深層次,以達仙氣朦朧、杳莫測其所窮之意味。此畫法對后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宣德時期,除了帶回「蘇泥勃青」,還引入新的書寫體,梵文,并開始出現(xiàn)在高足盌,僧帽壺上,后多見於盃、盌。正是這些由國外傳入的各種新材料與新樣式,令宣德時期青花瓷作品質(zhì)極高,造價不菲,故有《景德鎮(zhèn)陶錄》評價宣德瓷器「諸料悉備,青花為貴」之說。 此高足盃存世量極少,造型、圖案、樣式相同之完整器,據(jù)錄,他例僅一,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見圖表),另有一件殘器,出土於中國景德鎮(zhèn)(見圖表);其他收藏機構(gòu)未見同類藏品;且目前可在市場流通的僅此一件,誠絕世孤品! 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沈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 —《天妃應靈之紀》·宣德六年 — 序言 器物高足上部飾一圈凸弦紋,模仿金屬器裝飾風格。高足下緣飾象征皇權(quán)之海水江崖。 盃側(cè)面繪九種瑞獸。全器以淡青花海水紋為底,濃青花繪九種海獸,色彩深淺有致,運用得宜,為最頂級宣德青花瓷之裝飾特色。高足盃內(nèi)壁寫有梵文,內(nèi)底中央一字,周圍環(huán)繞八字。此類高足盃多有飾梵文的情況,或與藏傳佛教存在聯(lián)系,亦或為賞賜西藏喇嘛的禮物。底足書「大明宣德年製」雙圈楷書款。 此器雖造型小巧,卻為充分展現(xiàn)宣德官窯風格與魅力的一件逸品。能代表宣德獨有的雙色青花的高足盃為數(shù)不多,此為除臺北故宮博物院外僅存一例。 此高足盃來源顯赫,於20世紀20年代至 30年代傳入日本,原為久志卓真(1898-1979) 舊藏,1950年由繭山龍泉堂經(jīng)手,后入藏愛媛文華館。此后,《世界陶瓷全集·元明篇》(河出書房,1955年出版)、《陶器全集元·明初的染付》(平凡社,1960年出版)、《世界陶瓷全集中國,元明篇》(河出書房,1961年出版) 等圖錄中均有著錄,此高足盃作為日本收藏的宣德青花至寶廣為人知。此外,此盃也於1956 年在日本橋高島屋舉辦的「中國陶瓷元明名品展」中展出。 繭山龍泉堂 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 川島公之 明宣德 青花淡描海水瑞獸紋高足盃 江建新 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 研究館員 該器侈口,深弧腹,靶足中空,靶足中部凸起一周,其下外撇,作淺圈足,封底,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口沿飾青花如意云頭紋,靶足凸節(jié)處飾青花空心如意云頭紋。外壁上下以淡描青花作海水紋為地,用濃青花料於腹部淡描海水之中繪有應龍、海象、飛馬、麒麟等瑞獸九種,馳騁於波濤之中,或昂首正視或回顧側(cè)目,或肋生火帶或背有雙翼;近足處又以濃青花料繪江崖數(shù)座,為江崖海水紋,意為福山壽海、江山一統(tǒng)。盃心則以青花書寫梵文共九字,中心一字而外圍八字一周,似有八瓣蓮華開敷之形,與佛教密教的中臺八葉院相呼應,寓意吉祥。 該器為高足盃,又稱「靶盃」或「把盃」,多作飲酒之用,元代大量燒製。以其高足之形,大致可分為「竹節(jié)式」和「喇叭式」兩類。該器其足近盃底處有凸棱一周,形似竹節(jié),即是「竹節(jié)式靶盃」。近年景德鎮(zhèn)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曾出土有紅釉、白釉高足盃,有竹節(jié)式和喇叭式兩類。該器顯然是承明初之製,至后世官窯中此兩類高足盃依然常見。 細觀其成型工藝,可謂十分精良,僅此「封底」工藝足以稱道。元代至洪武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高足盃,無論是竹節(jié)式還是喇叭式,其高足未見封底。即便是小型高足盃燒造最多的成化時期,也未再現(xiàn)封底之工藝,直到萬歷官窯,為追摹永宣之風才重新進行了嘗試,清代官窯則十分罕見。 從御窯廠遺址出土情況來看,封底型高足盃始於永樂,出土的永樂官窯封底高足盃,均為竹節(jié)式高足,淺圈足釉底,盃內(nèi)以青花或釉里紅的九字梵文裝飾,而外壁紋飾則有青花釉里紅海水三魚紋(圖1)、釉里紅三魚紋(圖2)與釉里紅云龍紋(圖3)等三種1。宣德之器與永樂器物形製相似,當繼承了永樂封底工藝,卻又有所發(fā)展,除竹節(jié)式高足淺圈足釉底器外,亦有喇叭式高足平底無釉的品種。這兩類高足盃,從出土及傳世品情況來看,釉底者盃內(nèi)書九字梵文,足底加書年款,而外壁則有青花庭院人物紋、青花淡描海水龍紋(圖4)、青花瑞獸紋、青花海水留白瑞獸紋及青花淡描海水瑞獸紋(圖5)2等多種。而底無釉者,尺寸略大,外壁紋飾種類更多,裝飾手法除青花及釉里紅(圖6)3外,還出現(xiàn)了礬紅及青花礬紅的創(chuàng)新手法,但「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圈款均作於盃心,無梵文裝飾。由此觀之,永宣時期,淺圈足釉底的封底型竹節(jié)式高足盃,或與盃心書梵文為固定搭配,似為「專用」,故而燒造較少,以至於傳世及出土器均頗為罕見,可見本品彌足珍貴。 所謂「專用」,從該器的梵文裝飾來看,可能是出於籠絡(luò)西藏地區(qū)僧俗領(lǐng)袖的政治需要。明初以來,朝廷對藏僧采取了種種優(yōu)禮政策,與藏傳佛教僧俗領(lǐng)袖之間建立了更為廣泛和密切的聯(lián)系,交往頻繁。永樂時期,成祖本人「兼崇其教」,朝廷對藏僧在宗教、政治以及經(jīng)濟等各方面所給予的優(yōu)待也越來越多,以故「其徒爭欲見天子邀恩寵,於是來者趾相接」。至宣宗執(zhí)政,延續(xù)了成祖推崇藏傳佛教的政策,對藏僧「禮之益厚」,京師內(nèi)亦多組織各種佛事活動。故而,永宣時期,官窯曾燒製了諸如該器風格相近的大量以梵文、藏文、佛經(jīng)偈語以及繪蓮托八吉祥等佛教紋飾的瓷器,如僧帽壺、勺、出戟蓋罐、高足盌、高足盃及盌、盤等。這些器物除用於宮廷禮佛外,也大量賞賜予西藏地區(qū)的僧俗領(lǐng)袖,鞏固了明廷對於西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 本品外壁所繪海水瑞獸紋樣,亦源於永樂官窯,御窯廠遺址永樂地層曾出土一批海水瑞獸紋高足盌殘片,有青花釉里紅與青花留白兩種裝飾手法,其外壁自腹至足,繪製的瑞獸達十三種,但形象較為模糊。宣德時期基本沿襲了永樂時期的紋樣,有青花、青花礬紅彩等多種裝飾手法,製品則有高足盃、高足盌、蓮子盌、大盤等,繪畫逐步清晰,但瑞獸的種類、數(shù)量亦無定製。至正統(tǒng)、景泰、天順時期,海水瑞獸紋最為多見,均以九種瑞獸為飾,形象及搭配基本固定,成化之后則逐漸減少。 此類瑞獸樣式,部分似麒麟、象、馬、鹿、羊等形象,或與永宣時期海外諸國貢進或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珍奇野獸相關(guān),時人多以之為盛世祥瑞,常作詩文賀頌;而魚、應龍等,則或可與《山海經(jīng)》等文獻相印證,一如,其中魚的形象,與《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文鰩魚如出一轍,「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里,魚身而鳥翼…見則天下大穰」;再如,其中的應龍,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應龍?zhí)幠蠘O…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由此可見,此類瑞獸紋樣,正是帝王喜好祥瑞的政治和社會風潮的反映,也蘊含著統(tǒng)治者祈望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該器造型小巧精緻,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面瑩潤肥腴,青花濃淡相宜,構(gòu)圖疏密有致,繪畫精細生動,寓意祥瑞豐富,實為宣窯上品,充分展示了宣德官窯的精妙工藝與獨特魅力。 該器來源也值得一提,該器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輸入日本,原位久志卓真(1898-1979)舊藏,1950年由繭山龍泉堂經(jīng)手,后入藏愛媛文華館。此后,《世界陶瓷全集·元明篇》(河出書房 1955年出版)、《陶瓷全集·元、明初的染付》(平凡社 1960年出版)、《世界陶瓷全集·中國元明篇》(河出書房 1961年出版)等重要圖錄中均有收錄,以至於該器作為日本收藏的宣德青花至寶而廣為人知。此外,該器還曾在1956年日本橋高島屋舉辦的「中國陶瓷 元明名品展」中展出。 注釋: 1、參見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品,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編《玉壺清華:景德鎮(zhèn)宋元明清酒具瓷鑒賞》頁37-39中國文藝出版社 2020年出版。 2、參見臺北故宮藏品,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頁202-203;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品,《明代宣德御窯瓷器:景德鎮(zhèn)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頁78-79 故宮出版社 2015年出版;近似例青花海水留白瑞獸紋高足盃,臺北故宮藏品,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頁200-201。 3、參見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品,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編《玉壺清華:景德鎮(zhèn)宋元明清酒具瓷鑒賞》頁58 中國文藝出版社 2020年出版。 明初海獸圖案源流考 明永樂至成化年間,海獸紋是最具特色的裝飾題材之一。它曾現(xiàn)於瓷器、壁畫(天妃宮壁畫)、石雕(飛虹橋石刻)等,然明代完整遺存僅見於瓷器。明初海獸題材興起的契機與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聯(lián)系緊密,是永樂皇帝利用瑞獸這一題材營造政治與社會氛圍的映射。海獸為概稱,一般指出沒於波濤間的各種靈物,既可是魚、龜、蝦、蟹等水生物,也可是馬、羊、鹿、象等陸地生物,甚至包括神話傳說中的奇珍異獸。 在明代御窯瓷器上,多種海獸圖案飾於同一器物之形製極為獨特。它肇始於永樂一朝,宣德時依舊風靡;清代幾無,僅仿明瓷器尚可見。關(guān)於其淵源,或與《山海經(jīng)》的流行緊密相關(guān),如天馬、應龍、乘黃、文鰩魚、玄龜、狡、天狗、耳鼠等。且海獸紋可能亦與藏傳佛教有關(guān)。而參照天妃廟壁畫與飛虹橋石刻,永宣官窯瓷器上的海獸紋,均來自與海事有關(guān)的壁畫或石刻(鄭和下西洋),因此這里的海瑞獸除了意指海中生物,也指海外進獻之奇珍異獸。這些海獸形象特殊,但大多均可見於著名的瀆山大玉海及其石座雕刻,或是受其影響。瀆山大玉海作於至元二年十二月(1266年2月),外壁雕刻海螺、龍、海蟾、海蚌、海犀、魚、海羊、鼠頭翼魚、螭虎、海豚、海兔、飛馬、鰲等十三種海獸;且另有大玉海曾配的雙層石座,現(xiàn)存於北京法源寺內(nèi),石座通體雕刻海獸,粗略估計不少於二十種,囊括獅子、魚尾翼羊、鹿、象、海螺、海馬、飛魚、海龜、牛、帶翼海兔、海豬、海蟾等,它們出沒於波濤間,形態(tài)各異,不少海獸肩生雙翼,樣式亦與明初海獸相近。由於萬歷以前,大玉海與石座仍在宮苑之內(nèi),推測其影響了明初海獸題材的創(chuàng)作。 鄭和等於宣德六年(1431年)在福建長樂所立《天妃應靈之紀》碑上,歷數(shù)七下西洋功績。述及第五次時,格外詳錄各國所進珍禽異獸,并曰:「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箍梢姡榍萑皤F是此次下西洋的主要收獲。而進獻祥瑞是永宣時期最有特點的政治現(xiàn)象之一。朱棣稱帝后,為了鞏固皇位,借祥瑞宣示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合法性。御下諸臣投其所好,四方獻瑞。而將獻瑞獸推向高潮的便是鄭和下西洋。每次歸來,獻瑞獸、上賀表、頌太平成為君臣間的默契。直至宣德帝駕崩,正統(tǒng)帝即位,太皇太后攝政,下西洋之舉才被停罷,獻瑞之風也漸被抑製。 此高足盃上所繪九種海獸可與文獻及現(xiàn)存古遺跡、文物相應照: 麒麟 麒麟較易辨認,它須發(fā)濃密,小角,蹄足,牛尾,鱗片細密,前后飄焰帶,作奔跑狀,前蹄高抬,后蹄緊蹬,扭頸回望,與傳統(tǒng)的麒麟形象并無二致。還有一種形象極似長頸鹿,身披細密花斑,蹄足長頸,見於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宣德青花海獸紋大盤的邊沿。此后,似長頸鹿者在補服、陶瓷上均有出現(xiàn),是下西洋影響最大、最直接的紋飾之一。 飛象 飛象最易辨識,呈奔跑狀,昂首高抬前腳,雙翼迎風,象牙高翹,鼻子前伸卷曲。據(jù)史料記載,海外貢象遠早於貢麟。洪武二年,占城國就曾貢虎、象及方物,后來各國屢貢不止。 天馬與福祿(即斑馬) 馬形有兩類:一類長臉圓目,尾部較細,身前焰帶繚繞,呈奔騰狀?;蛎嫦虍嬐?,鬃毛披散,或面向前方,側(cè)臉向畫外。另一類回首長臉長頸,尾蓬散較粗;若表現(xiàn)細致,則身有深淺不一的花紋;軀干與前一類相似,身前亦繚繞焰帶。這兩類形象常常同時出現(xiàn)同一器物上。 天鹿 鹿形近馬,均四蹄長頸,身前飄蕩焰帶,整體呈奔跑狀。但兩者略有區(qū)別,鹿頭略小,嘴鼻較短;鹿尾短小,與馬有較大差別。海外貢神鹿,至少已見於鄭和第四次和第五次下西洋。洪熙元年,它們?nèi)曰筐B(yǎng)於內(nèi)府。宣德八年,海外諸國再貢,百官稱賀。鹿在中國本有吉祥寓意,但據(jù)考證,它們實際是馬來貘,與中國鹿有較大出入。但這不影響它富有祥瑞寓意。宣德八年,海外貢玄鹿,百官稱賀,已是證明。如楊榮稱,「神鹿來,獻天庭,沐光榮,駕龍軿。神鹿來,仰皇明,昭至仁,協(xié)嘉禎?!?/p> 靈羊 同樣四蹄長頸的還有靈羊。羊形相對較易辨認,雖然頭較小,甚至與鹿略似,但下巴繪有明顯胡須。羊形海獸的現(xiàn)實原型可能有兩種:靈羊或長角馬哈獸。夏原吉記第五次下西洋歸來,獻靈羊和長角馬哈獸。靈羊形象頗特殊,「尾大者重二十余斤,行則以車載其尾」,但既然稱之為「靈羊」,其形象當與羊相差不甚大。長角馬哈獸則是新鮮物種。它角長過身,學者考證應為劍羚。金幼孜詳記其形象,「茸茸紫毳瑩蒼璧,兩角棱棱三尺強。非兕非豸亦非鹿,玄云蓊郁凝天章。雙瞳夾鏡黑如漆,四足捷疾行蹌蹌」,也以之為圣德遠播,天下太平之象征。 應龍 應龍極易辨認,形象與常見龍紋有細微差距,龍頭魚尾,無腿足,身體兩側(cè)生有兩翼,并繚繞焰帶。應龍,又有黃龍、庚辰等別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神龍,是毛犢、羽嘉所生的神獸,生下了麒麟、鳳凰。應龍則是飛禽走獸的共祖。同時,應龍也是天之九龍之一,有龍中之貴、龍之老者的稱號。實際上只有如應龍、蒼龍一樣背生羽翼的,才能算是真龍,是天子的象征。另據(jù)考,應龍又與老龍等同;老龍即祖龍,因此認為應龍即祖龍,是龍之祖先。其形象一般與同時期流行的中國龍形象無二,只是多了一雙羽翼,鱗片為黃色,羽翼為五彩。其武器為鉞,可見於《嶽瀆經(jīng)》「庚辰秉鉞」、《文苑英華》「應龍持鉞」。 獅子 獅子作為西亞引進的陸生動物,也被納入海獸題材中,以表祥瑞寓意。 海螺、海蚌與蟹 在永宣瓷器的海獸紋中也能見到如海螺、海蚌與寄居蟹一類拖著貝殼的海洋生物。 未名異獸 最后,有一類海獸,較常見卻不易辨認。它長嘴小頭,頭上有稀疏的毛發(fā)或觸角,前有兩足,尾長且粗,末端呈魚尾狀。其形象靈怪,難溯原型。 注釋 1.Chen Ching-kuang, 「Sea Creatures on Ming Imperial Porcelains」, in Rosemary E. Scott, The Porcelains of Jingdezhen (Colloquies on Art & Archaeology in Asia No.16),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an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93, pp.101-122 2.劉新園,《景德鎮(zhèn)明御廠故址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之研究》,載香港藝術(shù)館:《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香港市政局出版,1989年,頁46 3.高宗帥,《海上瑞獸:永宣瓷器上的海獸題材》,載《中國美術(shù)研究》,頁158-169 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肖生:18575567397 此高足盃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傳入日本,原為久志卓真(1898-1973)舊藏。久志卓真,為日本頂級陶瓷器專家,是二十世紀初日本研究中國陶瓷的泰山北斗,他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結(jié)識壺中居美術(shù)店創(chuàng)辦人広田不孤齌(1897-1973年),以及隨后時任日本陶磁協(xié)會理事長的梅澤彥太郎,開始深入研究中國陶瓷之妙趣,也是在此期間開始著重關(guān)注中國明代瓷器。出版多部明代陶瓷相關(guān)著作,包括:「支那の陶磁」寶云舎、1942年;「支那明初陶磁図鑒」寶云舎、1943年;「中國の染付と赤絵」河原書店、1949年;「明代の染付と赤絵」創(chuàng)蕓社、1953年(共著);「明初陶磁図鑒」雄山閣、1968年(「支那明初陶磁図鑒」の増補)。隨后,於1950年由繭山龍泉堂經(jīng)手,再入日本愛媛文華館,該博物館為愛媛県歷史最悠久的古美術(shù)收藏機構(gòu),由藏有大量日本、中國、朝鮮古代陶瓷及其他各類古董的收藏家二宮兼一設(shè)立的基金會創(chuàng)立。 1905年4月,時年二十二歲的繭山龍泉堂(MAYUYAMA & CO., LTD. 開店至今近120年歷史)創(chuàng)始人繭山松太郎(1882-1935年),只身前往中國北平開始了貫穿其一生的古董藝術(shù)購藏。當時,由於西方對亞洲藝術(shù)品的興趣日益濃厚,北平形成了繁華的藝術(shù)品市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經(jīng)銷商。值此歷史背景下,繭山松太郎潛心研學,開始構(gòu)建自己的藝術(shù)帝國。松太郎於1935年去世,其長子準吉(1913-1999)繼任繭山龍泉堂主理人。準吉繼續(xù)父親的工作,專注於亞洲古董藝術(shù)品,主要是中國陶瓷。戰(zhàn)后,準吉通過向北美的藏家和博物館介紹亞洲藝術(shù)杰作,使繭山龍泉堂的藏品被包括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西雅圖藝術(shù)博物館和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等機構(gòu)購藏,并被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等家族收藏,自此繭山龍泉堂在世界藝壇聲名遠播,成為卓犖顯赫的亞洲古董藝術(shù)品交易商之一,與日本山中商會(Yamanaka & Company)齊名,且日本多間頂級博物館的國寶級藏品,亦曾由繭山龍泉堂經(jīng)手。為慶祝繭山龍泉堂成立七十周年,繭山於1976年出版豪華精裝兩冊套裝《龍泉集芳》,列舉公司數(shù)十載所經(jīng)手之稀世珍寶,其中便有此次上拍的這件明宣德青花海獸紋高足盃。龍泉堂從業(yè)至今,經(jīng)手的宣德小尺寸高足盃僅兩件,此品便是其中一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