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語言,即方言,豐富多彩,很多名詞都有地域特色。因此,各地方方中父母的稱呼也不一樣。尤其是南方地區(qū),盡顯十里不同音的風(fēng)俗,講起來比較復(fù)雜,也比較有趣。 我家鄉(xiāng)(地標(biāo):湖南湘西南地區(qū))對父親的稱呼,有爹、有爺(音牙yá,下同)、有爸的稱呼,可以說都齊了,但就是沒有把父親叫“大”的。當(dāng)然,“大”這個稱呼還是有的,但不是對爸爸的稱呼,而是對另外的人的稱呼。 叫爹和叫爸的區(qū)別。這種叫法,一般出現(xiàn)在一個家庭的多兄弟之間。比如說,一個家庭有三兄弟,長子的兒子,叫父親為爸爸,而老二老三的兒子叫父親為爹。這樣外人一聽就能區(qū)分出,其父親是否為家里的長子。 個別地方,老二和老三的子女,對伯父的稱呼就更有趣,稱之為“爸爹”。但是,侄子侄女稱老二和老三就少了一個“爸”,通常稱之為“二爹”、“三爹”。也有個別地方的侄子侄女稱老二和老三少個“爹”字的,稱“二爸”、“三爸”。 爹、爸和爺?shù)姆Q呼區(qū)別。爹、爸的稱呼是兒女對父親的直接稱呼,而“爺”既是父親間接的稱呼,也是一個總稱呼。比如,跟別人提到自己的父親時,一般說“我爺(讀音,牙,下同)”,也有的說“我爺老子”。說到別人的父親時,一般說“你爺”,“他爺”“你(他)爺老子”(與母親稱呼娘老子對應(yīng))。 爺爺?shù)姆Q呼。這里說到父親,就不得不說一下爺爺。因為父親的稱呼有“爺”字,不是與爺爺混淆了嗎?事實(shí)上是不會混淆,主要是讀音的不同。父親的稱呼“爺”讀音為yá(音牙),爺爺?shù)淖x音為yé,雖然字是一樣的,但是,讀音就完全不一樣。 方言中很多名詞的字是相同的,但讀音不同,以讀音來區(qū)別,自然也就混淆不了。這就是方言與書面語言的區(qū)別。 我這鄉(xiāng)還有的地方把爺爺稱為爹爹,曾祖父稱為老爹爹,這是不是稱父親稱呼“爹”混淆呢?事實(shí)上也是通過讀音來區(qū)分,也不會混淆。父親的稱呼“爹”音為diē,祖父稱呼“爹爹”音為diǎdiǎ,讀音不一樣,有的寫作嗲嗲。 我家鄉(xiāng)對爺爺?shù)姆Q呼也表現(xiàn)了“十里不同音”的特點(diǎn),有的就叫“爺爺”,有稱呼為“公”或“阿公”(與奶奶阿婆稱呼對應(yīng)),有的叫“爹爹”。 “大”的稱呼。我家鄉(xiāng)稱呼“大”的,不同地方,對人的稱呼不同,主要是對兩種不同人的稱呼。一種是有的地方是對姐姐的稱呼,通常稱“大大”,在日常生活中簡稱“大”;另一種是有的地方對哥哥的稱呼為“大大”,也稱為“大”。一般來說,簡稱為“大”,顯得更親昵。 這是對親姐姐或者哥哥的稱呼。如果是對堂姐姐、堂兄長,還有族姐和族兄的稱呼,為了區(qū)分人,一般會以“人名+大”,比如“某大”或者“某某大”。 更有趣的是,家鄉(xiāng)對母親的稱呼也有多種多樣,有稱“娘”的,有稱“媽”的,有稱“阿”的,有稱“娃(地方不同有wá和wà兩種音)”的,有稱“娭毑 (āi jiě)”(長沙地區(qū)為祖母之稱),還有的稱“娃啦嘖”(音)的,可謂五花八門,說明了地域方言文化的多樣性。 方言往往能夠反映當(dāng)?shù)氐臍v史文化傳承,比如說,湘西南很多地方土語中,既含有古漢語的語音因子,也含有苗、瑤、侗等民族古語中的因子,是研究多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