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論邏輯論證——研讀形式邏輯學筆記(13)

 耍賴的要不得 2022-06-16 發(fā)布于廣西

論邏輯論證——研讀形式邏輯學筆記(13)

1,陳波第十二講開首語說:“在日常思維中,盡管我們也出于思維訓練或者娛樂的目的,不問前提的真假而進行推理,例如進行假設推演或者解邏輯智力思考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有目的地進行推理,這個目的就是證明或者反駁。所謂“證明”,就是從真實的或者以為真實的或者至少是可接受的理由出發(fā),運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經過一定的推理過程,去確定另一個論斷的真實性,這個論斷常常是論證者本人所主張的。所謂“反駁”,就是從真實的或者以為真實的或者至少是可接受的理由出發(fā),運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經過一定的推理過程,去確定另一個論斷的虛假性,這個論斷常常是論敵所主張而論證者本人所反對的。證明和反駁都是論證,其目的在于說服:說服自己或者他人接受某個論斷的真,或說服自己或者他人接受某個論斷的假。因此,論證是帶著目的而被使用的推理,因而是活生生的推理,并且還是各種推理形式的綜合運用,通常比單個推理形式更復雜。順理成章地,研究推理的邏輯學也應去研究論證,也就是證明和反駁。

2,從這一段開首語里,我們可以得知①陳波這里講的“論證邏輯學”,就是指的證明論或反駁論。②陳波所主張的由真前提出發(fā)經有效推理形式只能得真結論。這是一個很強的形式邏輯學觀,因為日常里我們說形式邏輯學不管大前提的真假,而只關注形式推理的有效性問題,也就是只講確定性,而不管真理性。當然,陳氏這里如此強的規(guī)定形式邏輯學,也有他的道理,這就是可親可信有效用而且要求簡潔漂亮。這一點對于自然語言里的形式邏輯學問題研究,例如從第十一講到第十四講里,應該說還是很好的一件事情。③陳氏主張活生生的推理邏輯學研究,這里重點就是這個推理形式說,即邏輯規(guī)律或規(guī)則說,要給思維的野馬套上韁繩。④由自然語言里活生生的推理綜合應用的邏輯學,馬上就臨界到語言里的形而上學問題了。例如鄧曉芒2022年新發(fā)表的《自否定:語言的形而上學原理》一文所揭示的,而在陳波這里至多只是停留于先驗邏輯學層面討論問題,例如研究悖論問題。當然陳氏研究推理的形式邏輯學,似乎也只能這樣子。

3,這樣,我們可以把自然語言邏輯學、論證邏輯學、邏輯謬誤和悖論研究等看作是對應于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學里的第五篇論題篇和第六篇辯謬篇。自然這個老問題的現當代推理應用性研究也是活生生的,因為它們就發(fā)生存在于我們當下的生活語言或言語行為里,特別親切、明白和流暢,通俗易懂的。

4,這里關于論證邏輯學,我們很熟悉的議論文寫作的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要求,陳氏這里從自然語言邏輯學上,把三要素擴充為五要素,前面增加“論題”一項,后面增加“隱含前提”一項,特別是揭示這一個日常推理形式中的隱含前提問題,即批判性思維,對于培養(yǎng)我們的邏輯推理思維及其邏輯感,是十分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5,在論證的評估里,陳波本章里把美國英國邏輯學家蘇珊·哈克( Susan Haack )指出三個角度說:(1)邏輯的角度,即論證的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存在適當的聯系;(2)實質的角度,即前提和結論是否都真;(3)修辭的角度,即論證能否說服和吸引聽眾。改寫為個問題說,但實際上分別涉及到這三個角度:問題(1)、(2)、(3)涉及實質的角度,問題(4)涉及形式的角度,問題(5)涉及修辭的角度。

6,陳波這里提供了兩個有趣的中西邏輯學比較問題材料,即①莊子的“辯無勝論”和②詹姆斯的“圍著松鼠跑一圈”解。您有興趣可自行分析這兩個例子,特別是從推理規(guī)則或論證規(guī)范的角度,值得一提的是莊子那個“辯無勝論”可以賦詹姆斯例子或1+1等不等于2的例子,好做分析。當然也可以用人工符號形式化方法來做公理化推理演算分析。如此等等。

7,形式邏輯學正反二分法,是與否在每一講里都是如此講解,我們不僅要避免犯邏輯錯誤,更重要的是探求邏輯真理(有效公式或句子)。因而,學習邏輯學的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邏輯學題,特別是從你自己常犯邏輯錯誤里學習,會更加有效得多。

8,當然,還是得有意識學會獨立思考或習慣于批判性思維。這個應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核心要義了,我們最缺的就是這一點。

9,今天選錄陳波《邏輯學十五講(第八講)》研讀。

(張滿天2022年6月9日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石羊橋寓所草擬。6月10日晚重審后發(fā)頭條)

附錄】:

第十二講丨且聽莊子大侃“辯無勝”——論證的識別和建構

論證的識別

論證的圖解

論證的評估

論證的建構

對一個論證的反駁

文章圖片1

陳波《邏輯學十五講》北大出版社2008年第1版正面書影

在日常思維中,盡管我們也出于思維訓練或者娛樂的目的,不問前提的真假而進行推理,例如進行假設推演或者解邏輯智力思考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有目的地進行推理,這個目的就是證明或者反駁。所謂“證明”,就是從真實的或者以為真實的或者至少是可接受的理由出發(fā),運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經過一定的推理過程,去確定另一個論斷的真實性,這個論斷常常是論證者本人所主張的。所謂“反駁”,就是從真實的或者以為真實的或者至少是可接受的理由出發(fā),運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經過一定的推理過程,去確定另一個論斷的虛假性,這個論斷常常是論敵所主張而論證者本人所反對的。證明和反駁都是論證,其目的在于說服:說服自己或者他人接受某個論斷的真,或說服自己或者他人接受某個論斷的假。因此,論證是帶著目的而被使用的推理,因而是活生生的推理,并且還是各種推理形式的綜合運用,通常比單個推理形式更復雜。順理成章地,研究推理的邏輯學也應去研究論證,也就是證明和反駁。

一、論證的識別

一個論證,是運用真實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理由,去論證某個論斷的真實性或虛假性的思維過程及其語言表述形式。從結構上看,一個論證中包含著下列要素:

1.論題,即論辯雙方共同談論的某個話題,盡管雙方在這個話題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觀點,例如“是否應該用法律的形式禁止婚外戀?”就是一個論題,圍繞這個論題至少可以形成相互抵觸的兩種不同的觀點。但有些時候,論題本身就是論證者要加以證明的觀點,即論題本身就可以是論點,例如“論和為貴”。

2.論點,即論證者在一個論證中所要證明的觀點,它可以是描述性的,即表明世界是怎樣的;也可以是指示性的,即表明世界應該如何、何者為好何者為壞等等。論點常常放在論證的開頭,論證者一開始就表明自己的觀點;但論點也是一個論證所要得出的結論。所以,論點既是論證的起點,也是論證的終點。

3.論據,相當于推理的前提,指的是論證者用來論證其論點的理由、根據。論據可以是一般性原理,也可以是事實性斷言、統計數據等等。一般要求論據必須真實,至少是論證雙方共同接受的。

4.論證方式,即論據對于論點的支持方式,表現為某種推理形式或某些推理形式的復合。由于推理形式可以是演繹的,也可以是歸納的,所以,論證方式可以是演繹的,也可以是歸納的,還可能是謬誤的。

5.隱含的前提或假設。論證常常隱含地利用了一些前提或假設,相應地也隱含地使用了一些推理形式,而沒有把它們統統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或寫出來。但當我們要對一個論證的可靠性作出評估時,則需要把它們考慮進來。

一個較為復雜的論證的各個論據(前提)與論點(結論)構成的整個支持關系,構成一個論證鏈條或者網狀結構。這個論證鏈條或者論證網絡中的任何一個單個的支持關系,都是這個復雜論證中的步驟。結論有主結論與子結論之分。主結論就是一個論證鏈條或網絡中的最終結論,而論證鏈條或網絡中除主結論之外的任何一個步驟的結論,都是子結論。與子結論和主結論的區(qū)分相關的,是主論證和子論證的區(qū)分。子論證就是由子結論與其支持前提構成的論證,它們是論證鏈條或網絡上的步驟;主論證是由主結論及其支持前提構成的論證,是一個論證的主干部分。

基于上述,在識別一個論證的結構時,常常要作下面的考慮:

第一,確定所要論證的論點,即論證者所明確主張的觀點。

第二,確定論證的結論,包括子結論和主結論。結論之前經常會有一些標志詞,所以找出論證中的結論標志詞是確定論點的重要線索。這樣的標志詞通常包括:“所以”,“由此可見”,“因此”,“由此推出”,“顯然”,“可以推斷”,“相應地”,“我們認為”,“我們相信”,“這表明”,“可以推出”,“這證明”,“隨之而來的是”,“這意味著”,“因為這個原因”,“這蘊涵著”,“因為這些原因”,“其結論是”,“可以做出結論”,“其結果是”,“這允許我們推出”,“其結果是”,“如此說來”,“這指向了下述結論”,“總而言之”,如此等等。跟在這些標志詞之后的往往就是結論。

第三,確定論證的論據(前提)。與論點類似,也可以找到一些前提的標志詞,通過它們便可以確定論證的前提。這樣的標志詞通常包括:“因為”,“如果”,“假設”,“鑒于”,“根據”,“從……中推出”,“其理由是”,“其原因是”,“其根據是”,“如……表明的”,“如……顯示的”,“出于……的考慮”,“從……可以推出”,“從……可以演繹出”,如此等等。跟在這些標志詞之后的或占據其省略號位置的往往就是前提、理由或論據。

第四,確定論證所隱含的前提和假設。如前所述,隱含的前提和假設也是完整的論證的構成要素,其作用不可忽視。

在柯比的《邏輯導論》第一章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大數學家哈代論證說:阿基米德將永遠被記住,而埃斯庫羅斯會被遺忘,因為一種語言會消亡,而數學理念不會消亡。

柯比指出,對該論證的充分分析表明,要合邏輯地得出該論證的結論,至少需要下列前提或推理步驟:

(1)一種語言會消亡。

(2)埃斯庫羅斯的偉大劇作使用一種語言。

(3)故埃斯庫羅斯的成果終究會消亡。

(4)數學理念不會消亡。

(5)阿基米德的偉大工作使用數學理念。

(6)故阿基米德的成果不會消亡。

所以,阿基米德將被永記,而埃斯庫羅斯將被遺忘。[1]

可以看出,在這個論證中,至少有兩個隱藏的前提或假設,這就是(2)和(5),或許因其明顯性而被省略,但它們的確實性卻值得懷疑。

隱含的前提和假設具有如下特點:(1)它們是隱藏的,沒有被明確陳述出來;(2)它們被論證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3)它們是得出結論的必要條件;(4)其本身可能為假。隱含于論證之后的前提和假設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背景性假設,一種是隱含的前提。背景性假設往往涉及論證者的價值觀或價值偏好。例如,某人論證說:“應該節(jié)食。面對美味大吃大喝,雖然可以逞一時口舌之快,卻容易造成身體過胖,由此帶來各種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嚴重影響人的壽命和生存質量。”在這個論證中,至少隱藏著論證者如下的價值偏好:健康比盡情享用美食更重要;長壽很重要;要注意生存質量。這些價值偏好之間是否有矛盾、沖突的地方?隱含的前提實際上涉及論證者的知識背景,論證者有時候為了掩飾其論據的不可靠而不明確地將其陳述出來。例如,有人論證說:“類人猿和其后的史前人類所使用的工具很相似。最近在東部非洲考古所發(fā)現的古代工具,就屬于史前人類和類人猿都使用過的類型。但是,發(fā)現這些工具的地方是熱帶大草原,熱帶大草原有史前人類居住過,而類人猿只生活在森林中。因此,這些被發(fā)現的古代工具是史前人類不是類人猿使用過的?!睘榱耸惯@個論證有說服力,還必須假設這樣一點:“即使在相當長的環(huán)境生態(tài)變化過程中,森林也不會演變?yōu)椴菰!钡@一假設可以受到質疑。

二、論證的圖解

在考慮了論證的各構成要素及其聯系方式之后,我們可以用圖解法將論證的結構圖示出來,以便對論證的結構有一個直觀的把握。

(一)線形結構

請看下面的論證:

因為出現在非洲人種身上的線粒體變種最多,科學家推斷,非洲人種的進化史最長,這表明非洲人種可能是現代人類的起源。

解析:該論證包含如下要素:

論點:C 非洲人種可能是現代人類的起源。

論據:①出現在非洲人種身上的線粒體變種最多。②非洲人種的進化史最長。

這個論證的結構較為簡單,主結論有一個,兩個論據有這樣的支持關系;②持①,①是子結論,反過來作為理由直接支持總結論。若用 C 表示總結論,則這個論證的結構可圖示如下:

②→①→C.

買賣人的器官,如心臟、腎臟、角膜等,應被視為非法。允許買賣器官不可避免地導致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移植費用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無論何種稀缺的東西作為商品買賣,其價格總是會攀升。這是由供求規(guī)律決定的。

解析:該論證包含如下要素:

論點:C 買賣人的器官,如心臟、腎臟、角膜等,應被視為非法。

論據:①允許買賣器官不可避免地導致只有富人才負擔得起移植費用的狀態(tài)。②無論何種稀缺的東西作為商品買賣,其價格總是會攀升。③這是由供求規(guī)律決定的。

這個論證的結構較為簡單,主結論有一個,三個論據有這樣的支持關系:①由②支持,是②的子結論,②由③支持,是③的子結論。而總結論則由①提供直接支持。這個論證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系是演繹的。若用 C 表示結論,則這個論證的結構可圖示如下:

③→②→①→C.

(二)協同式結構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了如下的關于“辯無勝”的論證:

文章圖片2

莊子(約前369—前286)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瘖??,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者邪?[2]

文章圖片3

莊子“辯無勝論”

用現代白話文來說,莊子的意思是:假使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你果然對了嗎?我果然錯了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果然對了嗎?你果然錯了嗎?是我們兩人中一對一錯呢,還是我們兩人都對或都錯呢?我和你都不知道。凡是人都有偏見,我們請誰來評判是非呢?假使請意見與你相同的人來評判,他既然與你意見相同,怎么能夠評判?假使請意見與我相同的人來評判,他既然與我意見相同,怎么能夠評判?假使請意見與你我都不同的人來評判,他已經跟你我相異了,怎么能夠評判?假使請意見與你我都相同的人評判,他既然跟你我相同了,怎么能夠評判?那么,你和我及其他人都不能評判誰是誰非了,故辯論分不出勝負。

解析:該論證的結構要素如下:

論點:C 辯論分不出勝負。

論據:①辯論的勝負需要裁判來裁決。

②沒有人能夠當這樣的裁判。

③你我不能當這樣的裁判。

④與你意見相同的人不能當裁判。

⑤與我意見相同的人不能當裁判。

⑥與你我意見都不同的人不能當裁判。

⑦與你我意見都相同的不能當裁判。

在這個論證中,總結論“辯無勝”由理由①和②協同支持,其中任何一個理由都不能單獨推出該結論。而理由②又作為子結論,由子理由③、④、⑤、⑥、⑦ 協同支持。于是,該論證是一個二層結構,每一層分別都是協同式結構。我們把該論證結構圖示如下:

文章圖片4

莊子大侃“辯無勝”論證結構圖示

(三)收斂式結構

請看下面的論證:

搖滾樂對大學生的沖擊,正對他們的學習產生著惡劣的影響。對書籍的熱忱,被對揺滾歌星的癡迷所取代。一旦沉溺到搖滾樂激烈喧囂的聲浪之中不能自拔,怎么能設想他們還會去孜孜研讀柏拉圖以來的宏篇巨制?這種音樂,如毒品一般,帶給人的是幼稚的、轉瞬即逝的暈眩,這一點,書本和教室從來無法提供。此外,與演員一樣,學生們被音樂重重包圍,對時間的流逝渾然不覺,學習只好被擠到腦后。

搖滾樂還不僅僅是在爭奪學生們的精力。事實上,學生們已越來越訴諸搖滾樂。社會公認的搖滾歌星,變成了年輕人心目中的新式英雄。然而,這些歌星提供的解決方案簡單無用。今天繁復的疑難困惑,靠五分鐘激情是斷難厘清闡明的。盡管如此,學生們仍對那些腰經萬貫的音樂匠人的只言片語頂禮膜拜,而把功課和教授拋在了一邊。

解析:該論證的要素如下:

論點: C 搖滾音樂對大學生產生著惡劣的影響。

論據:①書籍需要學生們潛心鉆研,但它們無法與搖滾樂的通俗易懂、激昂猛烈相競爭。②搖滾音樂引發(fā)的興趣,使對學習的興趣相形見絀。③在回答關于人生和世界的各種問題時,學生們訴諸于音樂中的簡單歌詞,卻忽視了教授們的深刻思想。

這是一個結構較為簡單的論證,主結論只有一個,三個論據分別都支持過個結論的得出,它們組合在一起,對論點提供了更強的支持,也可以說,共同向著結論收斂??蓤D示如下:

文章圖片5

(四)復合式結構

例如:

反對克隆人有三個理由。首先,不安全。雖然克隆技術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但目前克隆動物的成功率還只有20%,貿然用到人身上,克隆出畸形、殘疾、夭折的嬰兒,是對人的健康和生命的不尊重和損害??茖W界普遍認為,由于對細胞核移植過程中基因的重新編程和表達知之甚少,克隆人的安全性沒有保障,必須慎之又慎。其次,可能影響到基因多樣性??寺∪说摹伴l門”一旦開啟,人們很有可能會以多種多樣的理由來要求克隆人或“制造”克隆人,出現所謂的“滑坡效應”或“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三,有損人的尊嚴。根據公認的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以及毎個人都享有人權和尊嚴的倫理原則,生命科學界和醫(yī)療衛(wèi)生界自然也要遵循??寺∪饲∏∵`背了這些原則。[3]

解析:該論證的要素如下:

論點(主結論):C 反對克隆人。

論據:①克隆人不安全。

②克隆人可能影響到基因多樣性。

③克隆人有損人的尊嚴。

④雖然克隆技術……

⑤科學界普遍認為……

⑥克隆人的“閘門”……

⑦克隆人違背某些公認的倫理原則。

這些論點(結論)和論據構成如下圖所示的支持關系:

文章圖片6

再看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C 大爆炸理論正在瓦解……①根據傳統知識,宇宙起源于大爆炸——200億年前的一次巨大的、完全對稱的爆炸。問題是②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進一步證實:現存的巨大星系團因為體積太大,完全不可能在僅僅200億年時間中形成……對人造衛(wèi)星所收集的新材料的研究,以及較早前的地面測量表明③星系聚集成巨大的帶狀物延續(xù)了數十億光年,并且④星系在真空中分散開來跨越了億萬光年。因為⑤據觀測,星系移動的速度遠不及光速,數學家證明⑥聚集成這么大的物質團須要至少1000億年時間一一是假設的大爆炸時間的五倍……②像那么大的一種結構現在看來不可能在200億年時間中形成……①大爆炸理論推出,物質均勻地散布在宇宙中。從完成聚散過程的速度看,②這么巨大的星系團無法這么快地形成。

解析:這段話中包含下列論證要素:

論點(主結論): C 大爆炸理論正在瓦解。

有兩個理由協同地支持這一主結論:

理由①:根據傳統知識,子宙起源于大爆炸——200億年前的一次巨大的、完全對稱的爆炸。①另有一個稍微不同的表述。

理由②: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進一步證實:現存的巨大星系團因為體積太大,完全不可能在僅僅200億年時間中形成。②有另外兩個稍微不同的表述。

理由②得到以下4個子理由的協同支持:

子理由③:星系聚集成巨大的帶狀物延續(xù)了數十億光年

子理由④:星系在真空中分散開來跨越了億萬光年

子理由⑤:報告觀察證據的前提③、④、⑤、⑥為②即自大爆炸起必須經過了非常長的時間提供理由。

子理由⑥:數學家證明聚集成這么大的物質團必須要至少1000億年時間——是假設的大爆炸時間的五倍。

于是,上述論證的結構可以圖解如下:

文章圖片7

實際上,以上的解析寫出來是不必要的,可以在段落中直接表明哪個是結論,哪些是理由,然后用相應的圖解表明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例如,

C 看來,用動物實驗進行科學研究的做法并不是不必要的或靠不住的;①在使用脊椎動物進行實驗之前,那個實驗的草案必須經過包括一個獸醫(yī)和一個公眾成員在內的一個公共機構委員會進行的再審查,并且②在研究期間,動物的健康狀況和被照顧的情況得到定期的檢查。③研究者需要健康的動物進行科學研究和醫(yī)學研究,因為④不健康的動物可能導致錯誤的研究結果。這強烈要求⑤科學家去弄清楚他們使用的任何動物是否健康并且是否得到了精心的飼養(yǎng)。此外,⑥用動物進行研究是昂貴的,因為⑦科學研究的資金受到限制,⑧只有高質量的研究才能通過有力的競爭獲得對研究的支持。

解析:在這個論證中,其結論就是開頭的第一個陳述。有4個前提直接支持這個結論,其中的兩個前提又是分結論,逐次得到語段中所斷言的其他前提不同方式的支持:

文章圖片8

三、論證的評估

有的論者提出,正確提出問題對于評估論證是十分重要的。在評估某段論證之前,應考慮以下問題:(1)論題和論點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詞句的意義模糊不清?(4)價值沖突和隱含假設是什么?(5)描述性隱含假設是什么?(6)推理當中有沒有謬誤?(7)證據有多好?(8)是否存在競爭性理由?(9)論證所用統計推理是否錯誤?(10)省略了什么樣的有意義的信息?(11)什么樣的合理的結論是可能的?這里的問題(1)、(2)、(4)、(5)屬于論證的識別問題,其他問題都與論證的評估有關。

我認為,在評價論證時,應主要考慮下列問題:

(1)論證中的論題及關鍵性概念是否清楚、明白?

除非弄清楚論證中關鍵性詞句的含義及其在使用環(huán)境中的意義,否則無法對論證作出評價。然而,有些作者疏于給出術語的定義,并且許多關鍵性術語岐義叢生,稍不注意就會受騙上當。因此,有必要找出一段論證中的關鍵性詞句,并且問這樣的問題:它們通常或可能是什么意思?它們實際上是什么意思?它們的這種使用合適嗎?然后就可以依次區(qū)分出論證中的①關鍵性詞語,②定義較為充分的關鍵性詞語,③可作別種解釋的關鍵性詞語,④在論證的論題中出現的關鍵性詞語。

我們對待吸毒,應該像對待言論和宗教信仰一樣,將其視為一種基本的權利。吸毒是一種自愿行為。沒有人非得去吸毒,就像沒有人非得去讀某本書一樣。如果州政府打算限制毒品消費,它只能對其公民強行壓服一一其方法類似于保護兒童免遭引誘,或限制奴隸對自已的生命實行自決。

這段論證的關鍵性詞語包括“吸毒”、“基本權利”、“自愿行為”、“限制毒品消費”,以及“對其公民強行壓服”等等,要對作者的觀點作出回應,有必要對“吸毒”一詞加以必要的限定與說明。

(2)前提和隱含前提是否真實或至少是可接受的?

真實前提是得出真實結論的必要條件,但這一條件卻不是那么容易保證的。有時候,前提可能只是某種常識性說法,但常識并不總是那么可靠。有一個說法很有道理:在常識里可能隱藏著一個時代的偏見。有時候,前提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真理并不以信仰者的多少為依歸。有時候,前提可能是某位權威的意見和看法,但權威并非在一切時候、一切情況下都是權威。除此之外,在論證中常常會暗中使用一些未明確陳述的前提和假設,它們的可靠性更要受到質疑。因此,一切并不都是那么理所當然,顯而易見,很多東西可以并且應該受到批判性思維的檢驗。

(3)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具有語義關聯?

我們通常進行推理或論證時,前提和結論之間總是存在某種共同的意義內容,使得我們可以由前提想到、推出結論,正是這種共同的意義內容潛在地引導、控制著從前提到結論的思想流程。除非一個人思維混亂或精神不正常,他通常不會從“2+2=4”推出“雪是白的”,也不會從“2+2=5”推出“雪是黑的”,因為這里前提和結論在內容、意義上沒有相關性,完全不搭界,盡管“如果2十2=4那么雪是白的,2十2=4,所以,雪是白的”是一個形式有效的推理。這就表明,有些邏輯上有效的推理形式,作為日常思維中的論證卻可能是壞的論證,例如根據同一律,從 p 當然可以推出 p ,但若以 p 為論據去論證 p ,即使不是循環(huán)論證,也至少犯有“無進展謬誤”。因此,當我們作論證評價時,常常要考慮前提與結論、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這種內容相關性,要求它們之間既有內容的關聯,又不能在內容上相互等同,否則就沒有論證之必要了。

(4)論證中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強度如何?

一個論證中前提對結論的支持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演繹有效的:如果一個推理的前提真則結論必真,或者說前提真則結論不可能假,則這個推理就是演繹有效的。盡管從假的前提出發(fā)也能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其結論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從真前提出發(fā)進行有效推理,卻只能得到真結論,不能得到假結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使用這種推理工具的安全性。這種有效性(亦稱“保真性”)是對于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最起碼要求。如果一個論證只包括從論據到論點的演繹有效的推理,則它是一個演繹有效的論證,論據的真必然導致論點的真。除了在數學等精確科學中出現外,這樣的論證在日常思維中并不多見。

歸納強的:有許多推理或論證盡管不滿足保真性,即前提的真不能確保結論的真,但前提卻對結論提供了小于100%、但大于50%的證據支持度,這樣的推理或論證仍然是合理的,并且被廣泛而經常地使用著。這樣的推理或論證可以稱之為“歸納強的”。否則,如果一個推理或論證,其證據支持度少于50%,則可以稱它是“歸納弱的”。歸納弱的推理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說服力,但其說服力是十分有限的。一般所說的簡單枚舉法、類比法等,當作為論證方法時,從邏輯上看都是歸納弱的。

謬誤的:指以完全違反邏輯的手法從前提推出了結論,在下面的“謬誤”一節(jié)中將重點討論此類推理或論證。

(5)論證是否具有可接受性、說服力和感染力?

說話有是否恰當和合適的問題,真話不一定都是恰當的。同樣,論證也有是否恰當、合適和是否具有說服力、感染力的問題。因為論證的目的是說服讀或聽眾,論證是否恰當和合適取決于論證想要說服的(潛在的)讀者或聽眾是誰,或者是什么類型的。如果你要說服的潛在對象是學術共同體內的同行,那么,使用通俗的非學術語言就是不恰當的,而使用非常嚴格的專業(yè)化語言就是恰當的。如果你要說服的對象是有文化的一般大眾,使用過于學術化的語言,甩名詞、摳字眼、拘泥于文縐縐的表達方式,常常是不恰當的。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節(jié)目取得成功,有些講演人甚至成為“學術超男”、“學術超女”,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與他們的講演方式切合了觀眾的口味和需求有很大關系:既能給觀眾一些他們感興趣、對他們有所幫助的信息,也能夠被他們理解和接受,并且使他們感到有意思。則果你論證的潛在受眾是中國農民,那么你的表達方式就必須非常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注:此處引文和解析省略)

文章圖片9

蘇珊·哈克(Susan Haack,1945—?)

英國邏輯學家蘇珊·哈克( Susan Haack )指出,評估論證可以從如下三個角度進行:(1)邏輯的角度,即論證的前提和結論之間是否存在適當的聯系;(2)實質的角度,即前提和結論是否都真;(3)修辭的角度,即論證能否說服和吸引聽眾[4]。我上面提出的5個問題實際上分別涉及到這三個角度:問題(1)、(2)、(3)涉及實質的角度,問題(4)涉及形式的角度,問題(5)涉及修辭的角度。

看一個 MBA 考試中有關論證評價的考題:

贊成死刑的人通常給出兩條理由:一是對死的畏懼將會阻止其人犯同樣可怕的罪行;二是死刑比其替代形式——終身監(jiān)禁更省錢。但是,可靠的研究表明:從經濟角度看,終身監(jiān)禁比死刑更可取,人們認為死刑省錢并不符合事實。因此,應該廢除死刑。

從邏輯上看,下面哪一項是對題干中論證的恰當評價?

A .該論證的結論是可接受的,因為人的生命比什么都寶貫。

B .該論證具有邏輯力量,因為它的理由真實,人命關天。

C .該論證沒有考慮到贊成死刑的另外一個重要理由,故它不是一個好的論證。

D .廢除死刑天經地義,毋需討論。

E .人生最可寶貴的是生命,它賦予每個人的只有一次。

解析:答案是 C 。贊成死刑的人給出了兩條理由,而題干中的論證只考慮了其中的一個理由,對另一個理由完全置之不理。因此,其反駁沒有足夠的邏輯力量,不是一個好的論證。其他幾個評價都不得要領。

四、論證的建構

人們不僅需要反駁謬誤,更重要的是要揭示真理;不僅要否定論敵的觀點,更要傳播自己的主張,而這都需要以論證的形式進行,論證需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根據不同的需要或標準,可以列出不同的論證規(guī)范。[5]這里主要從認識論角度列出以下幾條論證規(guī)則:

1.論題的可信度必須比論據低,并且論題本身必須清楚、確切,在論證過程中要保持同一。

這是對論題或論點本身的要求。一般來說,一個論證之所以有必要進行,是因為某論點很重要,但其真實性或可接受性不明顯,受到人們的懷疑,于是需要用一些更真實、更可接受的命題作論據,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推出該論點的真實性或可接受性。相反,如果論點的可信度比論據還高,那就沒有必要用該論據去論證該論點,倒是有必要去用該論點去支持該論據,論證過程要完全倒過來,原有的整個論證因此不成立。

文章圖片10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

只有論題本身是清楚、確切的,論證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否則,會犯“論旨不清”的錯誤,后者常常是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關鍵性概念、命題的意義不清造成的。例如,一只松鼠站在樹上,兩個獵人圍繞它轉了一圈。他們動時,松鼠也跟著他們動。這時,一個獵人說,他們已經圍繞松鼠轉了一圈,因為他們已經圍繞松鼠繞了一條封閉的曲線;而另一個獵人卻說,他們沒有圍繞松鼠轉一圈,因為他們始終只看到松鼠的正面,沒有看到它的其他各面。兩人爭得不可開交,顯然,他們對”一圈”這一概念有不同理解,不解決這一分歧,無論怎么爭論,都不會有確定的結果。所以,美國學家詹姆士( William James )在《實用主義》一書中談到這一例證時說道,“我對他們說,'哪一方才是對的’,要視乎你們實際上怎樣理解'繞著松鼠來跑’這句話。如果你的意思是,從它的北面跑向它的東面,再跑向它的南面,然后跑向它的西面,再返回它的北面,那么,那個人的確繞著松鼠來跑,因為他沒錯是依這個方式來移動他的位置。反過來說,如果'繞著來跑’的意思是,先跑到松鼠的前面,再跑到它右邊,然后跑到它背后,又再跑到它左邊,最后又跑到它前面,那么,那個人就不算繞著松鼠來跑,因為從始至終,松鼠的肚子都向著那個人。只要分清楚這兩個意思,根本就不用再爭論下去。你們可以雙方都錯,也可以雙方都對,全在乎你們怎樣了解'繞著來跑’這幾個字?!盵6]

由于論證是用論據去論證論題,有時候論據的真實性本身又需要論證。于是,在一個主論證中會出現若干分論證,分論證中有時又會有分論證,最后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論題是 A ,在論證 A 時要涉及 B , B 要牽涉到 C , C 又牽涉到 D , D 又牽涉到 E ,而 E 可能與 A 毫無關系,它們之間相差何止“八千里路云和月”!出現這種情況時,就出現了“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有時候甚至是離題萬里。

2.前提必須是真實的,或者至少是論辯雙方共同接受的。

因為從不真實的前提出發(fā),不能在邏輯上強制對方接受結論(論點)的真。然而,由于認識過程的復雜性,一個命題是不是真實的,有時候是很難說清楚的,但只要論證雙方都認定該前提是真實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它就可以用來充當論據,邏輯也會強制論辯雙方去接受從那些共同接受的前提推出的結論。例如,在中世紀神學家之間,也可以合乎理性、合乎邏輯的討論“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并對之給出各種各樣的論證。在我們不信上帝的人看來,這些論證可能同樣都毫無說服力,但在神學家們看來,其中有些論證有較大的說服力,有些論證有較小的說服力,有些論證則在他們看來也沒有說服力。他們賴以評判的依據就是他們所共同接受的一些知識,例如關于《圣經》的知識,等等。因此,在論證中,前提不一定、常常也不必就是真實的知識(不依賴某個或某些特定的認知主體,而對全人類都是一樣的),而只要求是論辯雙方共同接受的知識,因為論辯是在這些人之間進行的,論證的說服對象也是這些人。違反上述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做“論據虛假”、“預期理由”、“論據不為雙方所認可”等。

由于論證的目的是說服某些人去接受、承認論點的真,因此在挑選論據時,就要選擇那些能為待說服對象所理解、接受的真命題作為論據,否則就如同對牛彈琴,達不到論證的目的和效果。

3.論據必須是彼此一致和相容的。

如果論據本身不一致,即論據本身包含 p∧乛p 這樣的矛盾命題,或者可以椎出這樣的矛盾命題,而根據如前所述的命題邏輯, p∧乛p → q 是一重言式,即邏輯規(guī)律。而這個公式是說,矛盾命題蘊涵任何命題,換句話說,從邏輯矛盾可以推出任一結論。顯然,可以作為任何一個結論的論據的東西,就不能是某個確定結論的確切的、強有力的論據。因此,一組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做論據。本書第一章談到,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與他的弟子歐提勒士之間發(fā)生過“半費之訟”,使用近乎相同的推理形式,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前提中包含著不一致:一是承認合同的至上性,一是承認法庭判決的至上性,哪一項對自己有利就利用哪一項,而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

4,論證中所使用的推理形式必須是演繹有效的,或者是歸納強的。否則,論證不可靠,會犯“推不出來”或“不據前提的推理”的邏輯錯誤。

所謂“不據前提的推理”,是指羅列了一些數據、命題,但它們與結論的推出沒有關系,結論是不合邏輯地從那些數據、命題推出來的。

古代,一家有祖孫三代。爺爺經過寒窗苦讀,由農民子弟考中狀元做了大官。不料他的兒子卻游手好閑,一事無成。但他的孫子卻考上了探花。于是,爺爺就經常抱怨他的兒子,說他們家就他一個人不爭氣。但他的兒子卻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我比你還爭氣!”

解析:一個人是否爭氣,主要看他自己的作為,而與他父親、兒子的作為沒多大關系。因此,那位兒子所引用的證據與他要證明的結論“我比你還爭氣”不相干。

再如,有人寫了這樣一封推薦信:“我敢肯定,博比最適合得到工程師獎學金。他通過艱苦的努力獲得了他的高分數,不像其他申請者那樣不怎么費力就得到了高分數。博士愛好體育并且很容易相處。特別是,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該獎學金的獲得者?!毙胖兴信e的理由與結論幾乎毫無關系。又如:“素食主義是有害健康和不衛(wèi)生的實踐。如果所有人都是素食者,那么經濟就會遭受嚴重的影響,許多人將失去工作?!薄安唬也粫槟阗I一臺電鋸。如果我買了電鋸,你又會要我買圓鋸,然后又會要我買打孔機,很快你又會要我買并且裝備一個工作間。我們負擔不起。”

“推不出來”也是一種“不據前提的推理”,它有許多表現形式。例如:“凡是大科學家都是聰明人,北大學生都是聰明人,所以,北大學生都會成為大科學家?!边@是三段論第二格 AAA 式,中項不周延,是無效的。因為一個人最終是否成為大科學家,聰明與否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素,是否足夠勤奮、是否有好的機遇等等,也是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5.論證的表述方式要有足夠的親和性和感染力。

也就是說,在做論證時,在考慮到聽眾和讀者的接受水平的情況下,話要說得漂亮,文章要寫得漂亮。中國是文章大國,有深厚的美文傳統:不僅注重表達什么,而且注重怎么表達。

五、對一個論證的反駁

一個推理或論證要得出真實的結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前提真實;二是推理過程合乎邏輯,或者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于是,要反駁或削弱某個結論,通常有這樣幾種方式:

(1)直接反駁該結論,可以舉出與該結論相反的一些事實(舉反例),或從真實的原理出發(fā)構造一個推理或論證,以推出該結論的否定。

(2)反駁論據,即反駁推出該結論的理由和根據,指出它們的虛假性。

(3)指出該推理或論證不合邏輯,即從前提到結論的過渡是不合法的,違反邏輯規(guī)則。

在這三種反駁方式中,直接反駁結論是最強的,而駁倒了對方的論據和論證方式,并不等于駁倒了對方的結論,因為對方完全可以更換論據或論證方式去重新論證該結論。尢論如何,如果這后兩種情形成立,對方結論的真至少是沒有保證的,從而被削弱。

在各種能力型邏輯考試中,有大量反駁型或削弱型考題,此處從略。

注 釋

[1] 歐文·M. 柯正、卡爾·科恩:《邏輯學導論》(第11版),張建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5頁。

[2]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第88頁。

[3] 沈銘賢:《從克隆人之爭看生命倫理學》,《新華文摘》2004年第5期。

[4] 蘇珊·哈克:《邏輯哲學》,羅毅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1頁。

[5] 參見劉春杰:《論證邏輯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158頁。

[6] William James , Pragmatism ,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 , Inc .,1995, p .17.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