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是民間傳說中神機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傳說他是諸葛亮“轉世”。傳說有一天,劉伯溫在行軍途中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離開朱元璋的營帳,獨自走進深山老林。山路坎坷異常,森林越來越密,他不覺有點著急??纯此闹軣o人,劉伯溫就想找一處隱蔽地方方便,慌忙間驚走一群野雞,騰空而飛。只見不遠處有一座千年古廟,劉伯溫徑直走了進去,一看,廟門匾額上書“諸葛武侯”四字,廟門左右貼著一副對聯(lián): 金雞土狗奔馬時 留頭金刀在此溺 劉伯溫不解其意,也來不及琢磨推敲,先在廟內僻靜處方便之后,抬頭一看,壞了!怎么能在廟中撒尿,冒犯神靈,其罪不小,趕忙給廟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禮。隨即發(fā)現(xiàn)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寫: 三分天下諸葛亮 劉伯溫大笑一聲,心想:我一統(tǒng)天下還沒說什么,你三分天下有啥了不起。一氣之下,把木牌摔斷在地。誰知斷牌里面還有一個小牌,劉伯溫拿起小牌一看,上面竟然寫著: 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 此時,劉伯溫才大吃一驚,諸葛亮果然是神人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算定我會跑到這里小便。再回頭看看廟門上的對聯(lián):那留頭金刀不是分明指自己的姓嗎?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字(劉的繁體)。 上聯(lián)那“金鳴土狗奔馬時”,很明顯是指時間。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雞;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馬時,顯然是指正午時辰,現(xiàn)在正是正午啊!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諸葛亮算得準確無誤,太神了!他連忙在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連連請罪。沒想到,跪下之后卻怎么也站不起來了。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又見對面墻上寫有拳頭大四個字:“棄甲而走”。心想:這不是暗示脫了盔甲才能脫身嗎?劉伯溫趕忙脫下盔甲,果然得以脫身。此時,劉伯溫的夢也醒了。 古籍劉伯溫像明太祖朱元璋本是窮苦出身,沒有讀過書,做和尚時就著佛經認了幾個字。早年在沙場上征戰(zhàn),這點微末文化的作用也只是傳傳軍令,后來做了皇帝閑暇無聊時竟喜歡上了吟詩作對,以他的水平也只能自娛自樂,但他貴為天子,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恭維奉承,久而久之,朱元璋竟得意忘形,認為自己真的才高八斗,常常作些詩詞讓大臣們傳閱,但當年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卻不買他的賬,當眾說他的詩是餓犬亂吠,朱元璋雖然表面上一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窮苦出身,沒有讀過書,做和尚時就著佛經認了幾個字。早年在沙場上征戰(zhàn),這點微末文化的作用也只是傳傳軍令,后來做了皇帝閑暇無聊時竟喜歡上了吟詩作對,以他的水平也只能自娛自樂,但他貴為天子,少不了文人墨客的恭維奉承,久而久之,朱元璋竟得意忘形,認為自己真的才高八斗,常常作些詩詞讓大臣們傳閱,但當年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弟兄們卻不買他的賬,當眾說他的詩是餓犬亂吠,朱元璋雖然表面上一幅寬容大度的樣子,但內心卻老大不樂意。 這年春天,朱元璋帶群臣到應天府(今南京)外的長江邊游玩。盛春時節(jié),百花吐艷,群鳥爭鳴,遠處蒼茫鐘山似猛虎威威端坐,眼前長江如巨龍?zhí)咸蠔|下,江岸邊的燕子磯若鋼鑄銅澆一般屹立,任風吹浪打巋然不動。朱元璋詩興大發(fā),脫口吟出一句:“燕子磯兮一秤砣。”但就這么一句,下面想不起了,若在宮中,身邊的宮女太監(jiān)們早就逢迎成堆,可是今天身邊的人全是沙場名將,大家轟然一陣嘲笑聲,徐達直截了當?shù)卣f:“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朱元璋甚是尷尬,有心吟出好的句子來顯顯自己的文采,但一句也想不出,紅著臉對著燕子磯發(fā)楞。劉伯溫走上前說:“把燕子磯比作秤砣,其實這是挺好的一句詩,聽我續(xù)下去?!彼迩迳ぷ哟舐曇鞯溃?/p> 燕子磯兮一秤砣, 長虹做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掛鉤, 稱我江山有幾多。 吟罷,大家連聲稱贊說:“好詩,好的氣勢,燕子磯做秤砣。長虹做桿,彎月為鉤,來稱我江山,氣度不凡,劉伯溫真是能點石成金,把一句爛詩吟成一首好的絕句?!闭勑χ?,誰也沒有注意到朱元璋眼睛里閃過一絲殺機。 后來朱元璋設巧計,謊稱修蓋慶功樓為大臣們慶功,暗中埋下炸藥,所有功臣們在轟然一聲巨響中灰飛煙滅,他這個狠毒的決心就是在劉伯溫吟詩的一剎那下的。諸臣的嘲笑尚在其次,關鍵是劉伯溫那一句“稱我江山有幾多”把江山稱作自己的,讓他感到威脅。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劉伯溫并沒有葬身在他的巧計中,成了唯一的漏網之魚。這位向來料事如神的軍師,在他吟出詩的一剎那就后悔了,朱元璋的慶功樓一動土,他就料到這是個鳥盡弓藏的圈套,那日慶功宴上,他進去打個招呼就悄然退出。回到府中,脫去官服,換上道袍,迅速離開了奉天府。等朱元璋知道事實,他早已無了影蹤。 劉伯溫的逃脫讓朱元璋連續(xù)失眠了好幾個晚上,他害怕劉伯溫用他那神機妙算的辦法來報復。為此,他多次微服私訪,目的就是要查出劉伯溫的下落。 有一次,朱元璋到山東微服私訪,在山道上遇雨,匆忙躲到一顆樹下,正苦于久下不停,對面過來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他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手中還撐著一把傘,邊走邊望四下里看,似乎在尋找誰,見到朱元璋后特別高興,跑到他面前,把傘給他說:“老先生請了?!敝煸耙詾樽约荷矸輸÷?,問:“你認識我?”青年說: “不認識,但我知道有人在這里遇雨,特來送傘?!敝煸案悠婀?,問:“你怎么知道?”青年笑著不答,說:“在下姓彭名有信,寒舍就在附近,到家里換件衣服吧?!敝煸耙娝豢险f,也不便再問。跟他一路走去,果然行不多遠,就見一處茅屋,雖然簡陋,但不失為一避風擋雨的所在,在雨中站久了的朱元璋,一進去便大感溫馨。彭有信拿出一套給他換上,竟出奇的合身,仿佛專門為他定做的一樣。彭有信臉上也略顯好奇,但并不言語,隨之又是劈柴做飯。朱元璋吃飽穿暖后,一天的勞累使他困意頓生,倒頭便睡。 次日清晨,天空放晴。朱元璋醒來就看見一道彩虹橫跨天際,不由隨口吟出兩句詩:“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系天腰。”他經過幾年的學習詩作大有進展,然而依舊才力不足,吟出這兩句,下面不知如何了。彭有信在一旁道:“我想起兩句,不知可不可以?” 朱元璋道:“只管說。”彭有信道:“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系天腰。只因玉皇鑾輿出,萬里長空架彩橋。”朱元璋大吃一驚,因為這兩句詩不但接的好,而且暗示出他朱元璋是皇帝,問:“你怎么知道?”彭有信卻一臉茫然問:“知道什么呀?”朱元璋心中稍安,認為彭有信不過就詩論詩沒有別的意思。當著面就詩使朱元璋對彭有信更有好感?;氐綄m中,他立即派人找到彭有信,單獨召見,彭有信對這位當初的淋雨先生既是當今天子大感意外,慌慌張張說出一件事。 原來這彭有信也是個讀書人,但腦筋太死,不會做八股文,考了幾年連個秀才也沒考上。但為人心地善良,一日村里來個老道,這個道士既不畫符也不捉妖,只說有個官位相送,誰能管他半年飯,即把此功名相送,鄉(xiāng)民皆以為他是個瘋子,半頓飯也不給。彭有信看他可憐就答應管他半年飯,但于送功名之事半點也沒放在心上。不料半年之后,道士臨走前給他一個一大一小兩個錦囊和一套衣服,囑咐他到某年月日打開大的錦囊,里面有他如何得官得辦法,那套衣服將來是來換官服的,也要務必保存好。至于小的錦囊妥善保存,將來一定有用。彭有信將信將疑保存下來,到時打開一看,上面告訴他準備蓑衣斗笠雨傘去找一個人……后面的事就是朱元璋所遇到的了,朱元璋把錦囊拿過來看看,方才知道包括那句詩也是錦囊所述,他知這個道士必是劉伯溫,心中不由一陣害怕,原來自己每一步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轉念一想,他定無害己之心,否則早下手了。心念至此,不由如釋重負,愉快的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忽然記起那個小錦囊,令彭有信交上來,打開一看,只見寫道:“謝萬歲封彭有信為山東布政使,臣云游四海為陛下?lián)駰澚翰??!敝煸翱春笠恍?,從此再也沒有過微服私訪。 洪武末年,朱元璋年歲已高,常常記起當年出生入死的將士們,反思自己所作所為,心中常常生愧。他把彭有信找來,問他有沒有見過那個道士。彭有信說有人在四川見過他,他正往一個破敗的孔明廟上壘磚,別人問他干什么,他說給自己修冢。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孔明廟,并在旁邊為劉伯溫建廟。在修孔明的過程中,一個官員見廟前石碑從蜀漢至今歷經風雨,字跡已模糊難辯,欲挪走重換,一搬之下,意外發(fā)現(xiàn)石碑中空,內藏羊皮畫卷,畫上人羽扇綸巾,儼然正是當年的諸葛亮。呈到已經病倒床上的朱元璋面前,他竟驚坐而起,因為畫上的人,雖是蜀漢服飾,但音容笑貌卻同劉伯溫無二。至此他才恍然大悟為什么劉伯溫把修孔明廟稱作給自己蓋冢,原來這兩位曠世奇才竟是同一人。于是下令停修劉伯溫廟,單修孔明廟即可。所以到現(xiàn)在孔明廟并不罕見,而劉伯溫廟卻從來沒有。 民間向有“一統(tǒng)江河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劉伯溫的才具、謀略、功業(yè)、識見皆出類拔萃,只是他的悲戚下場,又不得不令人嘆息。 劉基,字伯溫,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葉的全盛時期。他22歲考中進士,然后滯留北京候補3年,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擔任高安縣丞。此后,他在20年的官宦生涯里,曾有兩次被免職。免職并不是由于劉伯溫行為放浪或不作為,而是因他過于剛正。用《明史》的話說,他丟烏紗帽的原因是“發(fā)奸摘伏,不避強御”。一般說來,亂世英雄,在順世都是沒有機會當良臣的。若沒有元末群雄迭起的“大亂”,劉伯溫恐怕也只能成為個寄食官場的不得意文人罷了?! ⒉疁厣贂r有神童之稱,據(jù)說可以一目七行。無論是記憶力還是領悟力,劉伯溫都是超一流的。據(jù)說他游學京城期間,某日逛進一家書肆,發(fā)現(xiàn)一本天文書,遂站下來翻閱。店主見他看得入神,便上來搭話。言談中覺得這位年輕書生談吐不凡,有意將書送給他。劉伯溫笑著謝絕,說:“不瞞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這本書早已裝進了肚皮?!闭f著便流利地背誦起來。店主大驚,以為遇到了轉世的諸葛亮?! ⒉疁夭粌H尊崇孔孟儒學,更喜歡運籌帷幄的橫霸之術。《明史》上說他“博通經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這里說的象緯之學,就是通常所說的神機妙算。一般認為,這門學問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基礎上的讖卜術數(shù)?! ⒉疁卦谠淖詈髱讉€官職,都落腳于浙江,很不得志。當時的浙江,主要任務是圍剿海盜方國珍。劉伯溫屢次建言而不為當政者重視,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47歲時,一氣之下棄官歸里。 到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劉伯溫已在家閑居兩年。其時,朱元璋已是元末農民起義軍中較有實力的一支。隨他揭竿起義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鄉(xiāng)的哥們,如徐達、沐英等,掄槍使棒沖鋒陷陣都是好漢,但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都不在行。經碩儒朱升的推薦,求才若渴的朱元璋找到了劉伯溫,請他出山?! τ趧⒉疁氐牡絹恚煸敖o予足夠禮遇和極其重視。劉伯溫見朱元璋愛才惜才用才,便向朱元璋面陳了他的“時務十八策”。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讓朱元璋抓住機遇,奪取江山,稱雄天下。當時,天下稱王之人已有好幾人,除韓林兒,還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朱元璋久有稱王之心,只是心中一直沒底,與劉伯溫一席話,讓他茅塞頓開,信心倍添。 后來,又通過幾次長談,朱元璋知曉劉伯溫是位精通天文地理之高人。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對卜卦、推命一類的象緯之學深信不疑,劉伯溫的勸說被朱元璋當作“神諭”。在這一點上,可以肯定地說,是劉伯溫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夢?! ⒉疁赝侗贾煸爸醯膸啄?,主要是承擔軍師的角色。他每獻一計便成一事,因此深得信任。朱元璋對他說:“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每逢軍國大事,朱元璋有吃不準的地方,必請教劉伯溫。他從不叫劉伯溫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 £P于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指點迷津的故事,無論是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有諸多記載。最具代表性的有兩件事?! 〉谝患率芹蛾柡髴?zhàn)。當時,陳友諒的軍事實力遠超過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敗,就會失去問鼎皇位的機會。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慘烈大戰(zhàn)中,劉伯溫始終與朱元璋同坐一條船上,須臾不離左右。戰(zhàn)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艦的胡床上督戰(zhàn),坐在他身旁的劉伯溫突然一躍而起,拽著朱元璋說:“走,快走!”朱元璋不知就里,也不及細問,只得跟著劉伯溫迅速撤到另一艘戰(zhàn)船上。還沒坐定,只見一發(fā)炮彈“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艦上,將之炸成碎片。朱元璋大驚,心中非常感激劉伯溫的救命之恩?! ∪漳褐畷r,劉伯溫建議移師湖口扼住鄱陽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與陳友諒決戰(zhàn)。按五行學說,朱元璋為金命,陳友諒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選擇這一天決戰(zhàn),陳友諒必敗。朱元璋毫無保留地采納劉伯溫的計謀,鄱陽湖大戰(zhàn)最終以陳友諒的慘敗告終。此后,朱元璋順風順水,3年而得天下。用“一戰(zhàn)定乾坤”形容此役,一點也不為過。一人而抵百萬師,劉伯溫運籌帷幄的才能,于此發(fā)揮到極致?! 〉诙率莿⒉疁貛椭煸斑x宰相。明朝第一位宰相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開國后,他被封為韓國公,列為文臣第一。李善長當宰相時,劉伯溫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這種安排表明朱元璋對劉伯溫生了戒心。劉伯溫學識與執(zhí)政能力均在李善長之上。朱元璋離不開劉伯溫的學問,但又害怕劉伯溫用學問來對付他。因此,他給劉伯溫的定位是:只允許議政,不允許執(zhí)政?! ‘斄嘶实酆?,朱元璋猜忌心日重,總是害怕手握重權的開國功臣謀反。有一天,他把劉伯溫找來密談,就撤銷李善長宰相職務之事征詢意見。劉伯溫當即表示反對。他說:“李善長資歷老,又練達,能調和諸位大將及勛舊的矛盾,適合當宰相?!敝煸按蠡蟛唤獾溃骸袄钌崎L多次構害于你,欲致你于死地,你怎么還為他說話?” 劉伯溫頓首答道:“朝廷換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換立柱。立柱必須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長的大木頭,方可支撐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頭,方可把舊的立柱換掉。如果用一堆小木頭捆起來充當大木頭去換立柱,那么,這座房子最終會倒塌?!薄 『髞恚钌崎L終究還是被殺掉了,朱元璋找了3個在他看來可以當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劉伯溫征詢意見。劉伯溫仍是搖頭。他一一分析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敝煸皢枺骸昂螢橄嗖牛螢橄嗥??”劉伯溫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氣度。楊憲有宰相之才,卻無宰相的氣度。他好與人計較,不能做到心靜如水?!敝煸皢枺骸澳峭魪V洋呢?”劉伯溫答:“心胸偏淺,盛于楊憲。”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伯溫打了個比方說:“猶如用腐木做了個車轅,誰還敢駕這樣的車呢?”朱元璋有點不高興,說:“我選的宰相,沒有哪個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這個宰相你來當好了?!眲⒉疁匦⌒幕卮穑骸俺技矏禾?,又耐不得細繁。若強當宰相,必然會辜負陛下的大恩。天下這么大,何患無才,惟愿明主悉心訪求。只不過,方才說到的這三個人,的確都不能當宰相。” 劉伯溫的這次議政,肯定有違圣意。因為此次談話之后,楊憲、汪廣洋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但不久又相繼被朱元璋誅除。事后檢點,朱元璋承認劉伯溫識人更高一籌,卻對劉增大了戒心:一個人把什么都看得這么透徹,對猜忌成性的朱元璋來說,絕不是一件讓他愉快的事。 也許劉伯溫看到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驕橫之氣正日益滋長。故在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11年之后,經過多次請辭,終于如愿以償退休歸田。 61歲的劉伯溫回到老家后,既為避禍,也為娛心,便徹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兩件事:飲酒和弈棋。當?shù)毓賳T慕名求見,他一概謝絕。盡管如此謹慎,還是惹來了大禍,差點讓朱元璋砍了腦袋。 南田有個地方叫淡洋,一直是個鹽販聚齊、盜賊出沒的地方。劉伯溫還鄉(xiāng)后,淡洋的治安狀況并沒有改善。為家鄉(xiāng)計,亦為朝廷計,劉伯溫委托兒子劉璉給皇帝上書,建議在淡洋設立巡檢司,調派軍隊駐守,使奸民無法作亂。 這封信沒有通過中書省,而是直接送給了朱元璋,爾后朱元璋將信批到中書省處理。時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書,心里頭很不是滋味。當初,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既無宰相之才,亦無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癢癢的,拿到劉璉的信后,他便找來心腹密謀報復之計。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查的兵部官員回來,向朱元璋上奏了調查結果。說是劉伯溫夜察天象,看到淡洋有“王氣”,便想在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極力反對不肯遷出,劉伯溫想借朝廷之力,設巡檢司以驅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胡惟庸的構陷。但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最忌某地出了“王氣”,會威脅他的統(tǒng)治,果然朱元璋頓時暴跳如雷,即刻下旨褫奪劉伯溫的俸祿。 圣旨到達南田之日,劉伯溫誠惶誠恐,馬上啟程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當面謝罪。朱元璋正在氣頭上,不肯召見。劉伯溫無奈,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而這期間,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廣洋當上宰相。劉伯溫得知消息后,對兒子說:“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話不靈驗,那便是蒼生的福氣?!?nbsp; 風燭殘年的劉伯溫,面對一個忌恨于他的皇帝,一個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謂凄風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聞知,便假傳圣旨,指派御醫(yī)前來問診。據(jù)說吃了御醫(yī)給的湯藥后,劉伯溫腹中便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石頭。 劉伯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書乞求返還故里,朱元璋批準。劉伯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撒手塵寰。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劉伯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看到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邁群雄,是值得輔佐之人;他的遺憾之處,同樣也在于對“伴君如伴虎”認識不足。其實,筆者想說,他不是不懂多疑與僥幸之人不可共謀國事,但畢竟已將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隨朱元璋效命王政,實在不易。故在這條看似風光卻深含不易的路上,他一走就是15年。事實也證明,這條路既輝煌燦爛,又殘酷凄冷;既轟轟烈烈,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業(yè)績是屬于皇帝的,而自己稍有閃失,只有處罰;即便沒有過錯,被人誣陷,也是悲劇連連。 從劉伯溫的坎坷為官經歷,我們可以讀出什么?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就不多言。但不管怎樣說,劉伯溫忠心耿耿為朱元璋成就帝業(yè),圓其帝王夢,卻在晚年落得個日漸冷落、不得善終的下場,很是悲劇?;蛟S其背后的深刻根源,不僅僅是劉伯溫做人的失敗,更是古代帝王的無情、封建制度的殘酷。 劉伯溫的智與不智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是位被民間神化了的人物,同張良一樣,他的確是位杰出的智者。 朱元璋見到劉基時,朱元璋正面臨著東西夾擊的局面,不知如何是好。劉基向他陳述了思謀已久的時務十八策,指出,東面的張士誠,據(jù)有江浙一帶,地盤小,力量弱,但地區(qū)富庶繁華,張士誠其人,胸無大志,貪求茍安;西(南)面的陳友諒,占據(jù)江西、湖南一帶,地盤大,但陳友諒其人,亡命之徒,野心勃勃,凌上欺下,不得人心。 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將領貪圖江南的富庶繁華,多主張先進攻張士誠,劉基力排眾議,指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趁虛而入,我們腹背受敵;如果進攻陳友諒,張士誠不敢輕舉妄動,因此,他提出,捕獸先捕猛,擒賊先擒強,只要拿下了陳友諒,張士誠可不戰(zhàn)而勝。劉基的這番話,如同諸葛亮的“隆中對”,從全局著眼,廓清了朱元璋眼前的迷霧,認清了主攻方向,得到朱元璋的激賞,說:“先生今后有什么計謀,還請不吝賜教?!睆拇酥煸鞍凑談⒒倪@個戰(zhàn)略思想行動,事業(yè)得到快速的發(fā)展。朱元璋對劉基也十分重視,“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即張良)也!’” 比起張良,劉基后來居上,他不只善于“運籌帷幄之中”,而且能夠“決勝千里之外”。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以20萬人的隊伍,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決戰(zhàn)鄱陽湖,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使朱元璋也不免疑懼重重,劉基鼓氣說:“臣昨觀天象,我軍必勝,但努力痛擊。”并與朱元璋乘坐同一艘白色戰(zhàn)船,親自指揮。這一仗以后,朱元璋的大業(yè)可以說基本告成?!睹魇贰氛f:“其后,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yè),略如基謀?!?/p>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的事業(yè),到劉邦稱帝時,便基本終止,對漢朝建國以后的事,未進一策,建一言,而劉基還在延續(xù),他不只要為朱元璋打江山賣命,還要為朱元璋坐江山繼續(xù)效力。正是在這時,劉基暴露出了他的不智。 鄱陽湖之戰(zhàn)后的二個月,即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今南京)即吳王位,又過了4年,到1368年正月,終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這一段時間內,劉基為這個新王朝的建立,真可謂殫精竭慮,顯示出了他“治世之能臣”的杰出才能,至少有以下幾件事,是載入了史冊的。 一是新王朝的都城是由他主持興建的;二是新王朝的國號“大明”是由他提議的;三是新王朝的最初法律,是由他提議并參與制定的,這部法律,為后來的《大明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四是主持制定了明朝的軍事制度——衛(wèi)所制;五是設計了一種新的科舉考試制度——八股取士的制度,這種制度,盛行于明清兩朝,對鞏固專制統(tǒng)治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憑這些功業(yè),他可以傲視張良,可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劉基就沒有張良那么老道。 張良從來不干預劉邦的決策,當年劉邦建都洛陽,張良雖然明知不合適,但他一言不發(fā),直到婁敬提出了,他才附和。朱元璋本來想將國都安在他的老家鳳陽,可劉基明確地表示了反對,說:“鳳陽雖帝鄉(xiāng),非建都地?!本尤徽f皇帝的老家不是建都的地方,朱元璋未必會樂意。 張良對劉邦的心腹大臣從來都是敬而遠之,不招惹他們;而劉基從對皇帝的耿耿忠心,執(zhí)法嚴格,不顧私情,與朱元璋權力核心集團的“淮西幫”成員一再沖突。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寵臣,他的親信李彬犯法,他出面向劉基求情,讓他網開一面,劉基不予理睬,照殺不誤,于是開罪了李善長。 一次,朱元璋就宰相的人選問題,向劉基征求意見,在劉基看來,既然皇帝就如此重要的問題向他咨詢,他應當知無不言,他對那幾名人選都表示反對,可后來,朱元璋還是任命了李善長推薦的胡惟庸??梢?,朱元璋并不重視劉基的意見,而這,卻為劉基后來的遭禍,埋下了禍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模仿劉邦,大封功臣。人們常將李善長、徐達、劉基,與漢朝的蕭何、韓信、張良相比,稱之為明朝“三杰”、李善長相當于蕭何,徐達相當于韓信,劉基相當于張良,然而朱元璋對這二杰的厚薄卻十分懸殊。 對李善長,朱元璋特別加以關照,說:“善長雖無汗馬功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庇谑?,官授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爵封韓國公,四千石,子孫世襲,賜予鐵券,本人可以免死刑二次,其子免一次,名列功臣之首。 徐達排名第二,朱元璋說:“徐達與朕同鄉(xiāng)里,朕起兵時即從征,摧強撫順,功勛居多?!惫偈谔怠⒆笾鶉?、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爵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比李善長倒多出一千石,也享有免死的鐵券。兩個人基本上擺平。 劉基呢?這一次一共封了36人,其中,公爵6人,侯爵30人,沒有劉基的份。雖然當時就有人認為,劉基的功勞遠高于其中許多人,即使同李善長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可他卻被排斥在外。直到過了20天后,又補封了兩個人,其中才有劉基,但官只資善大夫、上護軍、爵只誠意伯,歲祿只二百四十石,官職爵位既比李善長、徐達低了兩級,俸祿更是只相當李、徐二人十幾、二十分之一,既無鐵券,也不世襲,在38人中排名最后。 唉,劉基,這杰出的智者呀,也許從這種賞賜的厚薄中,察覺出點什么,體味出點什么,于是,他仿效張良,他要歸隱了。第二年,他回到了青田老家,而且杜門不出,與地方官員絕不往來,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全身避禍了??墒牵^“隱”,不止于身隱,更重要的還是“心隱”,要與政治一刀兩斷,不能藕斷絲連。劉基卻未能作到這一點,他人在青田,心向魏闕。在青田縣南約170里,有一個叫談洋的地方,地處兩州交界,位置偏遠,地勢險峻,為官府勢力所不及,而這里正是朱元璋的勁敵方國珍當年發(fā)跡之處,如今也還是一些作奸犯科者的巢穴。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劉基向朱元璋建議,在這里設立巡檢所,以加強控制。朱元璋同意了,并派兵把守。 此時擔任宰相的,正是當年劉基所反對的胡惟庸。對于劉基的反對,胡惟庸一直耿耿于懷,如今大權在握,正想整治劉基,便以此事為由頭,指使人上書,說劉基看中了談洋的“王氣”,想占為自己的墓地,百姓反對,所以他才提出設立巡檢所,以驅趕百姓。這觸動了朱元璋對大臣早已存在的猜疑之心,他不分青紅皂白,下書對劉基痛加切責,并奪了他的俸祿。劉基明白,皇帝懷疑他了,青田是不能再呆下去了,他必須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以證明他沒有二心。于是,劉基不顧老病之身,又從青田老家,千里迢迢,回到南京。 可是,這位杰出的智者,如今已經自救無術了。他臥病在床,胡惟庸借探病為名,給他留下一劑藥,他服下以后不久,腹中出現(xiàn)了一塊拳頭大的腫塊,他對朱元璋說:“上位,臣如今肚內一塊硬結,擔諒著不好?!敝煸拔从枥聿?,三個月后,即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得知劉基已經救治無望,這才打發(fā)他回鄉(xiāng)。四月十六日,病逝于家。 為什么劉基不能像張良那樣,及早抽身退步,反而越陷越深,終于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呢?并不是由于劉基的不智,而是由于兩個人的教育背景不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生追求的不同。 張良屬道家者一流,老子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這些思想,無疑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之所以投身政治,不是追求個人的功名得祿,而只是為了復仇,這個目的達到了,他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淌政治那灘渾水了。 而劉基不同,他是在儒家教育的熏陶下成長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不屑于作書齋中的揚雄,竹林中的劉伶、嵇康,也不甘于像自號“四明狂客”的唐代詩人賀知章那樣,詩酒流連。他要像東晉的謝安、三國時的諸葛亮那樣建功立業(yè)。試想,懷著這樣的人生目的,他怎么會在仕途中止步呢?他必然要在政治這條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因為這是他實現(xiàn)其人生目的的惟一道路。 劉基與張良的區(qū)別,便在于此。 劉伯溫的智與不智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是位被民間神化了的人物,同張良一樣,他的確是位杰出的智者。 朱元璋見到劉基時,朱元璋正面臨著東西夾擊的局面,不知如何是好。劉基向他陳述了思謀已久的時務十八策,指出,東面的張士誠,據(jù)有江浙一帶,地盤小,力量弱,但地區(qū)富庶繁華,張士誠其人,胸無大志,貪求茍安;西(南)面的陳友諒,占據(jù)江西、湖南一帶,地盤大,但陳友諒其人,亡命之徒,野心勃勃,凌上欺下,不得人心。 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將領貪圖江南的富庶繁華,多主張先進攻張士誠,劉基力排眾議,指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趁虛而入,我們腹背受敵;如果進攻陳友諒,張士誠不敢輕舉妄動,因此,他提出,捕獸先捕猛,擒賊先擒強,只要拿下了陳友諒,張士誠可不戰(zhàn)而勝。劉基的這番話,如同諸葛亮的“隆中對”,從全局著眼,廓清了朱元璋眼前的迷霧,認清了主攻方向,得到朱元璋的激賞,說:“先生今后有什么計謀,還請不吝賜教?!睆拇酥煸鞍凑談⒒倪@個戰(zhàn)略思想行動,事業(yè)得到快速的發(fā)展。朱元璋對劉基也十分重視,“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即張良)也!’” 比起張良,劉基后來居上,他不只善于“運籌帷幄之中”,而且能夠“決勝千里之外”。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以20萬人的隊伍,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決戰(zhàn)鄱陽湖,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使朱元璋也不免疑懼重重,劉基鼓氣說:“臣昨觀天象,我軍必勝,但努力痛擊?!辈⑴c朱元璋乘坐同一艘白色戰(zhàn)船,親自指揮。這一仗以后,朱元璋的大業(yè)可以說基本告成?!睹魇贰氛f:“其后,太祖取士誠,北伐中原,遂成帝業(yè),略如基謀?!?/p>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的事業(yè),到劉邦稱帝時,便基本終止,對漢朝建國以后的事,未進一策,建一言,而劉基還在延續(xù),他不只要為朱元璋打江山賣命,還要為朱元璋坐江山繼續(xù)效力。正是在這時,劉基暴露出了他的不智。 鄱陽湖之戰(zhàn)后的二個月,即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今南京)即吳王位,又過了4年,到1368年正月,終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這一段時間內,劉基為這個新王朝的建立,真可謂殫精竭慮,顯示出了他“治世之能臣”的杰出才能,至少有以下幾件事,是載入了史冊的。 一是新王朝的都城是由他主持興建的;二是新王朝的國號“大明”是由他提議的;三是新王朝的最初法律,是由他提議并參與制定的,這部法律,為后來的《大明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四是主持制定了明朝的軍事制度——衛(wèi)所制;五是設計了一種新的科舉考試制度——八股取士的制度,這種制度,盛行于明清兩朝,對鞏固專制統(tǒng)治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憑這些功業(yè),他可以傲視張良,可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劉基就沒有張良那么老道。 張良從來不干預劉邦的決策,當年劉邦建都洛陽,張良雖然明知不合適,但他一言不發(fā),直到婁敬提出了,他才附和。朱元璋本來想將國都安在他的老家鳳陽,可劉基明確地表示了反對,說:“鳳陽雖帝鄉(xiāng),非建都地。”居然說皇帝的老家不是建都的地方,朱元璋未必會樂意。 張良對劉邦的心腹大臣從來都是敬而遠之,不招惹他們;而劉基從對皇帝的耿耿忠心,執(zhí)法嚴格,不顧私情,與朱元璋權力核心集團的“淮西幫”成員一再沖突。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寵臣,他的親信李彬犯法,他出面向劉基求情,讓他網開一面,劉基不予理睬,照殺不誤,于是開罪了李善長。 一次,朱元璋就宰相的人選問題,向劉基征求意見,在劉基看來,既然皇帝就如此重要的問題向他咨詢,他應當知無不言,他對那幾名人選都表示反對,可后來,朱元璋還是任命了李善長推薦的胡惟庸??梢?,朱元璋并不重視劉基的意見,而這,卻為劉基后來的遭禍,埋下了禍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模仿劉邦,大封功臣。人們常將李善長、徐達、劉基,與漢朝的蕭何、韓信、張良相比,稱之為明朝“三杰”、李善長相當于蕭何,徐達相當于韓信,劉基相當于張良,然而朱元璋對這二杰的厚薄卻十分懸殊。 對李善長,朱元璋特別加以關照,說:“善長雖無汗馬功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庇谑?,官授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爵封韓國公,四千石,子孫世襲,賜予鐵券,本人可以免死刑二次,其子免一次,名列功臣之首。 徐達排名第二,朱元璋說:“徐達與朕同鄉(xiāng)里,朕起兵時即從征,摧強撫順,功勛居多?!惫偈谔?、左柱國、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爵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比李善長倒多出一千石,也享有免死的鐵券。兩個人基本上擺平。 劉基呢?這一次一共封了36人,其中,公爵6人,侯爵30人,沒有劉基的份。雖然當時就有人認為,劉基的功勞遠高于其中許多人,即使同李善長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可他卻被排斥在外。直到過了20天后,又補封了兩個人,其中才有劉基,但官只資善大夫、上護軍、爵只誠意伯,歲祿只二百四十石,官職爵位既比李善長、徐達低了兩級,俸祿更是只相當李、徐二人十幾、二十分之一,既無鐵券,也不世襲,在38人中排名最后。 唉,劉基,這杰出的智者呀,也許從這種賞賜的厚薄中,察覺出點什么,體味出點什么,于是,他仿效張良,他要歸隱了。第二年,他回到了青田老家,而且杜門不出,與地方官員絕不往來,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全身避禍了??墒?,所謂“隱”,不止于身隱,更重要的還是“心隱”,要與政治一刀兩斷,不能藕斷絲連。劉基卻未能作到這一點,他人在青田,心向魏闕。在青田縣南約170里,有一個叫談洋的地方,地處兩州交界,位置偏遠,地勢險峻,為官府勢力所不及,而這里正是朱元璋的勁敵方國珍當年發(fā)跡之處,如今也還是一些作奸犯科者的巢穴。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劉基向朱元璋建議,在這里設立巡檢所,以加強控制。朱元璋同意了,并派兵把守。 此時擔任宰相的,正是當年劉基所反對的胡惟庸。對于劉基的反對,胡惟庸一直耿耿于懷,如今大權在握,正想整治劉基,便以此事為由頭,指使人上書,說劉基看中了談洋的“王氣”,想占為自己的墓地,百姓反對,所以他才提出設立巡檢所,以驅趕百姓。這觸動了朱元璋對大臣早已存在的猜疑之心,他不分青紅皂白,下書對劉基痛加切責,并奪了他的俸祿。劉基明白,皇帝懷疑他了,青田是不能再呆下去了,他必須留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以證明他沒有二心。于是,劉基不顧老病之身,又從青田老家,千里迢迢,回到南京。 可是,這位杰出的智者,如今已經自救無術了。他臥病在床,胡惟庸借探病為名,給他留下一劑藥,他服下以后不久,腹中出現(xiàn)了一塊拳頭大的腫塊,他對朱元璋說:“上位,臣如今肚內一塊硬結,擔諒著不好。”朱元璋未予理睬,三個月后,即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得知劉基已經救治無望,這才打發(fā)他回鄉(xiāng)。四月十六日,病逝于家。 為什么劉基不能像張良那樣,及早抽身退步,反而越陷越深,終于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呢?并不是由于劉基的不智,而是由于兩個人的教育背景不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生追求的不同。 張良屬道家者一流,老子的“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這些思想,無疑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之所以投身政治,不是追求個人的功名得祿,而只是為了復仇,這個目的達到了,他也就沒有必要再去淌政治那灘渾水了。 而劉基不同,他是在儒家教育的熏陶下成長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的人生追求,他不屑于作書齋中的揚雄,竹林中的劉伶、嵇康,也不甘于像自號“四明狂客”的唐代詩人賀知章那樣,詩酒流連。他要像東晉的謝安、三國時的諸葛亮那樣建功立業(yè)。試想,懷著這樣的人生目的,他怎么會在仕途中止步呢?他必然要在政治這條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因為這是他實現(xiàn)其人生目的的惟一道路。 劉基與張良的區(qū)別,便在于此。 劉伯溫從23歲中進士,到遭受排擠迫害65歲在家鄉(xiāng)憂郁去世,這40多年間,他不僅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具有深邃內涵的政治、軍事著作,還譜寫了眾多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不輸于其他謀略家的治國、統(tǒng)兵、管理方面的卓越功績,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 從歷史資料看,他在朱元璋在稱帝后的第三年,被明太祖封為“誠意伯”;在去世139年后,又被明正德皇帝封其為“太師”,謚號文成。我私以為,劉伯溫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古代偉人,其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有頗多可取之處值得今人借鑒。 其一,“以民為本”思想 我們知道,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基于自己貧苦出身,對國家治理是有條不紊、對貪官打擊是殘酷無情,對民生關懷是休養(yǎng)生息,可以說這一切,既有朱元璋自身的原因,也離不開劉伯溫的巨大輔助作用。 劉伯溫認為,“國不自富,民足而富”,“國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本”。他還主張,“生民之道,在于寬仁”?!队綦x子?靈丘丈人》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山東藤縣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養(yǎng)蜂,他成功的秘訣在于精心管理。他每次取蜜的時候只拿走多余的蜂蜜,而不把蜂蜜全部取光。這樣,原來養(yǎng)的蜜蜂安心定居,新來的蜜蜂也愿意在這里繁殖,家道越來越興旺。后來,他的兒子繼承家業(yè),但對養(yǎng)蜂的管理卻截然不同。夏天不管烈日暴曬,冬天任憑風雪覆蓋,甚至螻蛄、螞蟻鉆進蜂箱也不管。結果蜜蜂舉族而去,其家道也因此敗落。劉伯溫借此感慨:“為國有民者可以鑒矣?!眲⒉疁氐拿癖舅枷?,不僅表現(xiàn)在極力主張官員廉潔從政,輕徭薄賦,而且針對“厚利入私家”的現(xiàn)象,主張均平,“推余補不足,茲實王政始”。 其二,“以道事君”理念 劉伯溫曾說過:“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在筆者理解,這里所說的道,主要是指治國理政應當遵循的理念和原則,也包括社會正常運行必須服從的真理和規(guī)律。在皇權高于一切的封建專制下,劉伯溫在看待君臣關系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不僅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也需要深邃的政治智慧。事實上,他不僅這樣說還這樣做了,處于封建帝制環(huán)境下,可想是多么不易。 在鳳陽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選任宰相等重大問題上,劉伯溫都敢于在朱元璋面前直言,發(fā)表自己的不同看法。當朱元璋建國已成定局后,明初定都何處,頗有爭議。朱元璋提出除金陵(今江蘇南京)外,還準備在臨濠(今安徽鳳陽)建中都,實際上是想把首都遷到老家去,嘗嘗榮歸故里的風光。劉伯溫大膽犯顏直諫說,“鳳陽雖帝鄉(xiāng),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劉伯溫之所以堅決反對,理由有三:一是營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尚未得到休養(yǎng)生息。二是金陵與臨濠相距并不遙遠,在臨濠營造中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三是就戰(zhàn)場形勢看,元代著名統(tǒng)帥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對新生的明政權威脅甚大,需集中力量認真對付??上У氖牵煸皩⒉疁氐恼_建議置之不理,于洪武二年命令開工在臨濠營建城池宮闕,前后六年,耗費極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戰(zhàn)爭中又吃了敗仗,死傷無數(shù)。在這種境況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劉伯溫去世之時,朱元璋最終不得不親自撰寫罪己文告,到臨濠祭告天地,罷建中都。至于說,劉伯溫如何在選任宰相的問題上,不顧皇帝顏面,據(jù)理力爭,筆者在前文已有論述,在此就不重復。我們從劉伯溫的“逆耳忠言終被驗證”的事實,可以看出這位開國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和犀利眼光。 第三,“以智制勝”策略 劉伯溫從小聰慧過人,博學強記,注重社會實踐,從而成為那個時代智慧超群的杰出人物。劉伯溫生生不息的天道觀,知必有見于行的知行觀,教為政本、重德致用的教育觀,試之事而后識賢的用人觀等,都是他哲學智慧的結晶。許多后人在劉伯溫逝世后,根據(jù)他參與指揮過的軍事戰(zhàn)役和辦理過的重大事項加以演義,逐步把他神化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師”。而實際上,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并非天授,而是來自于對客觀事物的周密觀察和睿智思考,來自于對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和細致體悟。這在他功成身退的變局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朱元璋的皇帝寶座坐穩(wěn)以后,虛榮心和猜忌心大為滋長,成功焦慮與皇位焦慮并存,開始大肆殺戮功臣。劉伯溫從朱元璋問相和定都等分歧中,敏銳地感覺到自己正面臨被冷落、被排斥乃至被鏟除的危險。于是,他在年齡剛過六十,便當機立斷,激流勇退,告老還鄉(xiāng),閉門謝客,不再過問朝政。即便這樣,淮西集團李善長、奸臣胡惟庸之流,仍不放過他。在當時的權力傾軋中,劉伯溫勢單力薄,難以擺脫遭誣陷、受打擊的可怕命運,好在由于他坦然面對、沉著應付,最終得到較好的結局。 第四,“以德服眾”境界 劉伯溫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執(zhí)法,以高尚的官德和人格魅力流傳后世。劉伯溫的官德,最突出的是剛正、誠信。他一生最鄙視、最痛惡的,是官場中那些弄虛作假、阿諛奉承、搖尾乞憐和尸位素餐的人。劉伯溫為官口碑甚好,不肯結黨營私。劉伯溫死后,朱元璋對他的兒子說:“劉伯溫在時,滿朝都是黨,只有他一個不從?!边@個評價不可謂不高、試想,在明初朝廷中結黨營私之風盛行,彼此明爭暗斗,爭奪權力,而劉伯溫能夠潔身自好,不結黨不營私,這集中反映出了他的人生境界和高尚品德。 對此,我們舉一例加以說明,就愈加清楚了。1368年,在朱元璋巡視汴梁期間,丞相李善長和劉伯溫留守南京。當時劉伯溫官任御史中丞,專司糾察百官。恰逢中書省都事李彬貪污犯事,李善長與之關系密切,為其求情。劉伯溫不買賬,依舊奏請?zhí)帞乩畋?。由此得罪了李善長,受到他處心積慮意之報復。后來,朱元璋因其他事要責罰李善長,劉伯溫卻以國事為重,為李求情。朱元璋私下曾對人說,李善長要害劉伯溫,劉伯溫反倒為他說好話。這件事更反映了劉伯溫為人處世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的坦蕩胸懷。為人如此,處事如此,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嗎? 劉伯溫原名劉基,又稱文成公,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于世,尤精讖緯之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當世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他自幼勤思好學,聰慧過人,過目不忘,12歲考中秀才,鄉(xiāng)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話說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后,成了朱元璋的股肱之臣。一日中午散朝,朱元璋身感疲憊,在金鑾寶殿龍榻小憩,不一會,便酣然入夢,忽然遠方天際一條金龍身帶流云向他直沖過來,朱元璋嚇得大聲呼救,驀然從夢中驚醒,他睜眼環(huán)視左右,侍衛(wèi)、宮娥戰(zhàn)列兩班,一切祥和如舊,朱元璋始知剛才妄像乃夢中虛幻,他不禁為他的失態(tài)而啞然發(fā)笑,不過,朱元璋是一個疑心頗重的人,他轉眼一想,我本為真龍?zhí)熳樱褂薪瘕堃C瀆寶座,此夢必然不祥,他連忙派人找來劉伯溫,讓他測解夢中吉兇,劉伯溫掐指一算,閉目沉思,晃著腦袋說:“龍者,天之驕子也,金龍撲殿,意寓草龍覬覦圣上江山。金者,庚辛之屬,當指西方,意指真龍降生之地應在西方,不過,從卦象來看,禍患還只在孕育期間,未成氣候,只要斬斷龍脈,真龍失去陰陽二氣滋養(yǎng),其根必斷,災禍必除。”朱元璋聽完,龍顏大悅 ,忙命劉伯溫速赴西北,以絕后患。 劉伯溫來到青海,他踏遍西北山山水水,詳查龍脈走向,發(fā)現(xiàn)凡中華龍脈皆源自昆侖,由西向東分南北中三大支系迤東至于大海。劉伯溫細查慎閱,沿中條山系秦嶺主脈,尋龍來到陜西,繼而找到甘肅天水。他俯查江河,仰觀天象,發(fā)現(xiàn)隴右之地,山環(huán)水匯,群山眉聚之處,皆有龍脈博動的跡象。而位于甘谷、禮縣、武山、秦州四縣交界處的朱圉山乃隴右龍脈之祖,龍脈王氣皆源于此。 劉伯溫站在朱圉山山巔,放眼四望,朱圉山沿東南、東北、正東分為五支,如五條飛舞的巨龍沿東北、正東、東南蜿蜒而去,他通過龍、穴、砂、水、向堪輿判斷,金龍者,黃龍也。黃龍誕生于成紀,金龍定然藏身于秦州西部,于是他踏穴尋龍,沿金河順流而下,晨曦中金河水在陽光下閃著點點金光,河水穿云破霧蜿蜒游動,如龍翔九霄,劉伯溫豁然大悟,水是山家血脈精,金河者,金龍也。金河、金龍?zhí)斓叵嗪?,金河實乃龍脈之氣呀!劉伯溫心花路放,四下眺望,南山竹嶺坤龍、兌龍入首、大衣山脈乾龍入首,兩龍于秦州西鄉(xiāng)下磨村馬崖峽峽口之間相互交匯。水出峽口,如潑玉撒珠,峰回路轉,似蜂腰鶴膝,旺氣團聚,層層落帳,別有洞天。劉伯溫手持羅盤,細查砂、水、穴、向,金河水左配右?guī)?,攜帶八方財氣,生、旺、墓、養(yǎng)四水關護,齊聚一堂,劉伯溫大驚失色,此乃藏龍臥虎之地也,若非金河水分阻相隔,假以時日,天地之氣相融,地氣龍脈相通,死脈變成活脈,飛龍在天之日將不遠亦,我主吉人天相啊。劉伯溫低頭思量,大千世界,人物一理,人無首不走,鳥無首不飛,龍有龍穴,水有精脈,只要破損龍穴,斬斷精脈,任你龍盤水聚,活脈定會變成死脈。果然,不到一里,劉伯溫便在下磨村墳溝門找到了龍穴,龍穴即龍脈結穴所在,其實是一座高約二百米,方圓一里見方的山丘,遠遠望去,龍穴三面略無牽掛,只有西南方與坤龍地脈相連,狀如龍首,俊秀挺拔,山上怪石嶙峋,百草豐茂,山下溪水淙淙,游魚飛竄,穴前金河如練,百鳥翔鳴,四方群山眉聚,八分來朝,劉伯溫欣喜若狂,忙命令上百軍士同時開挖,忙活了一整天,眼看龍首要被斬斷,偏偏天黑了,劉伯溫心想,龍脈已動,龍穴已破,事成只在咫尺之間,也不急于一時,于是便命令士兵停工歇息。 誰料第二天來到穴前一看,龍首竟然恢復如初,劉伯溫十分詫異,他笑著說:“我日夜開挖,不給你生長的機會,我看你再重新合攏”,就這樣,軍士整整挖了三天三夜,龍首與龍身終于分離了,但奇跡發(fā)生了,穴中有一根胳膊粗細的蘆子根怎么也斬不斷,一刀下去蘆根立斷,收刀后又恢復原狀,山體也緩緩合攏,如此這般,軍士們累的精疲力盡,竟然無計可施。劉伯溫掐指一算,臉上露出了笑容,他隨手摘了一片路旁的蘆葦葉,口中念念有詞,輕輕的對著蘆根一劃,蘆子根斷了,里邊竟然流出血來,血越聚越多,朝著金河流去,劉伯溫心知肚明,假如龍脈精血與金河血脈相連,金龍在天的神話將會變成現(xiàn)實,要破此珍瓏棋局,必須調用吉星。剛好一村婦從金河旁經過,劉伯溫便問村婦,你看這么一點血能否流到金河里去呀,村婦笑著說,那么一點血,連牛蹄子窩窩都填不滿,怎么會流到金河里邊去呢?村婦話剛說完,突然電閃雷鳴,烏云翻滾,一道金光從龍穴里飛出,蘆根瞬間無影無蹤,地上也不見一絲血跡,山再也不長不動了,龍首與山體最終分離了。 事后,人們唏噓不已,假如村婦能識破玄機,說血能流到金河的話,隴右定會降生真龍,任你劉伯溫用什么辦法也休想再把脈斬斷,幾百年過去了,滄海巨變,斬龍?zhí)幾∩狭巳思?,和原來上磨村連為一體,成了一個村莊,就是現(xiàn)在天水市秦州區(qū)耤口鎮(zhèn)墳溝門村,直至現(xiàn)在,村西南山上有一平臺傳說是劉伯溫扎營之處,人們稱它為望血臺,雖說事隔多年,但那美麗的傳說不絕于耳,仍被鄉(xiāng)民津津樂道,那個愚笨的村婦也時常被人提及,遭人唾罵。 文成縣是劉伯溫的故鄉(xiāng),1946年由瑞安、泰順、青田三縣的邊區(qū)析置,縣名即由劉基的謚號“文成”而來。劉基故居、劉基墓和誠意伯廟均處境內。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出生于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zhèn)武陽村,和姜子牙、諸葛亮并為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軍師”,史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偉人。劉基在軍事上輔佐朱元璋殲滅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北伐中原,一統(tǒng)天下,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之說;在文學著作上有《誠意伯文集》20卷問世,其中尤以寓言散文故事集《郁離子》最為著名。這些成就,使劉基成為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劉伯溫傳說”,是人民群眾以歷史上的劉基為依托,寄寓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情感而創(chuàng)造的民間文學作品。“劉伯溫傳說”以劉基故鄉(xiāng)文成縣為分布核心地,向中國大陸及港澳臺乃至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文成縣南田鎮(zhèn)劉基廟,至今保持著春秋兩祭的太公祭,祭祀的內容便融合著向遍及海內外的劉氏后裔傳講一代達賢劉伯溫的傳說。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1、山地文化的印記。浙南山地,山多、巖多、洞多,浙南人民懷著對鄉(xiāng)土的神圣崇拜意識,對鄉(xiāng)土杰出人物的無比熱愛,創(chuàng)造了地方風物、人物傳說,顯示出山地文化的特色,如《武陽降生》、《石門洞得天書》、《南田田土為何恁肥》等。 2、懲惡揚善的意愿。人民群眾在封建社會受到的欺壓,無法伸張,于是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清官身上。《嚴懲衙卒》、《高安縣判案》等傳說中,劉伯溫作為清官的化身,痛快淋漓地懲處惡人、褒獎好人,表現(xiàn)了人民群眾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對公平公正的渴望。 3、功業(yè)的贊頌。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的軍政奇才。他文韜武略、博古通今,在歷次戰(zhàn)役中屢出奇謀,屢立偉功?!痘馃详栍^》、《應天鏖戰(zhàn)》、《智殲陳友諒》等故事,表現(xiàn)了劉伯溫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 4、智慧的寄寓。劉伯溫是一個智者,精通天文地理,朱元璋稱他“及將臨敵境,爾乃晝夜仰觀乾象,慎候風云,使三軍避兇趨吉”。《少年救鄉(xiāng)親》、《三試劉基》、《帥船救主》等傳說,正是“智者”劉伯溫在人民心目中的反映。 “劉伯溫傳說”傳承久遠,自發(fā)端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且有社祭為依托;地域分布廣泛,密集甌越、盛傳吳越,輻射全國,遠播海外;數(shù)量眾多,單在甌越文化區(qū)流傳的“劉伯溫傳說”即達100多篇;內容豐富,涉及風俗、物產、人物、地名等各方面,幾乎涵蓋民間文學涉獵的所有領域;形式多樣,除口耳相傳外,還有曲藝、戲劇等傳承形式。 “劉伯溫傳說”中的智慧故事對后人起著智慧教科書的作用,對我們認識自然、社會也有著借鑒的意義。其中反映出的民本思想、義利思想、誠信思想及為官之道至今仍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外,還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史學價值,以及民族凝聚力價值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