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根竹葉性甘寒,清熱生津亦治煩; 蘆透疹邪除肺熱,竹療心火寐艱難。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歸肺、脾經(jīng)。 功效: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用量:15—30g。 臨床應(yīng)用: 1.治熱病傷津癥,取本品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可與天花粉、麥冬、石膏等合用。 2.治胃熱嘔逆,取本品清熱止嘔的作用,可單用或與生姜汁等合用。 3.治肺熱咳嗽、肺癰癥,取本品清泄肺熱的作用,可與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等合用,如千金葦莖湯。 4.治小便短赤、熱淋澀痛,取本品清熱利尿的作用,可與茅根、車前草等同用。 5.有報道本品大劑量250g煎服,每天1劑治療膿胸。本品煎服治療牙齦出血、小兒睡中蚧齒、腎炎浮腫證等病癥都有較好療效。 驗方選介:治療麻疹,無并發(fā)癥者,用蘆根、茅根、竹葉煎水代茶頻服,有透疹、清熱止渴的作用。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藥理提示:本品有鎮(zhèn)吐、解熱及溶解膽結(jié)石的作用。 文獻引述:本品清熱生津, 《新修本草》謂之“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 附:竹葉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淡。歸心、肺、胃經(jīng)。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用量:6-15g。臨床應(yīng)用: 1.治熱病煩熱口渴癥,取本品清心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可與麥冬、蘆根、石膏等合用。 2.治心火移熱于小腸的熱淋癥,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及小兒驚熱癥,取本品清心火、寧心神的作用,可與木通、生地等合用,如導(dǎo)赤散。也可與蟬蛻、鉤藤等合用以清熱鎮(zhèn)驚。 3.有報道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癌癥術(shù)后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效果顯著。 驗方選介:竹葉、蟬衣、蓮子芯、燈芯煎水服治小兒夜啼有較好療效。 藥理提示:本品有解熱、利尿作用。 文獻引述:本品清熱除煩,《本草綱目》謂之“葉去煩熱,利小便,清心,根能墮胎催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