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明”這個字是小學一年級就學到的漢字,想想我們那會是怎么學這個字的?第一、左右結構;第二、筆畫順序是先寫左邊再寫右邊,先寫外邊再寫里邊最后再封口;第三、由日和與月組成(輔助記憶,日月為明)。 學完這些,放學回家做作業(yè),嘴里一邊念叨“日月為明”一邊按下重重的鉛筆,生怕寫作了一樣。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死記硬背中認識漢字的,在我們的記憶力,漢字只是說話、寫作的工具而已。 更令人生厭的是什么?漢字不像英語單子,字母多好寫,漢字筆畫少的還好,筆畫多的寫起來真要命。為了圖快,怎么可能一筆一劃寫好漢字呢? 我們的孩子現(xiàn)在也在重復我們的教育,明,就是日月組成、左右結構,記住寫的時候先寫日再寫月,盡量寫工整一些而已。 可是我們學的是“明”字的全部嗎?當然不是!漢字不僅有外在的骨骼架構,它還有有趣的精神內涵,有豐富而古老的故事,這故事里蘊藏著古人美麗的生活智慧。 真正的“明”:感受漢字之美1.日月之明 造明字離不開古人對生活的細致觀察,看甲骨文,有日有月,一個白天發(fā)光,一個夜晚發(fā)光,古人就把這二字組合到一起,代表明亮之意。日月同輝。 2.月光灑進窗子為明 流沙河老師在《白魚解字》這本書里提出這樣的說法,這個明字表示月光灑進窗子,他說金文和小篆的左半部分就代表窗子,而且能夠看到古代窗子的紋飾之美,一點也不必現(xiàn)代人的審美差。 其實讀到這里我相信你腦海中自有一幅畫面呈現(xiàn),看著小篆的明,你仿佛能夠看到遠古的那一晚安靜的月夜,可能就如同我今晚所見所感一樣。只是我的窗子變成了現(xiàn)在的大玻璃窗,少了那些許婉約的紋飾??墒悄倾y色的月光依然那樣皎潔、綽約美麗。 所以這明字,哪里只有結構、順序的一個呆板的漢字,它分明就是一幅畫嘛,帶給我們一份清幽的意境,站在這幅畫面前,從此體會到一份淡定與從容。 3.那明亮的還有魚的眼睛 下面這幅圖來自王寧老師的《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這本書里對明字給出了另一層分析,這是來自于專門研究魚文化的學者的分析,明字來自于古人對魚眼睛的觀察,魚眼睛光潔明亮,用它表示明。這樣的研究也不無道理,因為最早的人類都是出現(xiàn)在河流下游,魚文化或許是人類最早的文化。 我們看被流沙河老師看作是窗子的圖案與下圖第二行的c圖相對照,是不是神相似? 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這為明字又多了一層精神內涵,使這個字更加豐富起來。 探究漢字字源不是為了復古,而是指導生活你可能會問,要孩子記住日月組成明不就得了,費這事兒研究漢字起源干嘛?我們研究漢字起源,我這么想把漢字文化講給剛剛打識字基礎的孩子們,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指導生活。 我們走過來的枯燥的學習之路,我不希望孩子們再走;我們低頭搶分數(shù)的時候,我希望孩子們有機會抬頭體會更多的美好;學習不該是枯燥的,尤其是語文。如果你說成績對孩子來說更重要,好,那我告訴你,語文成績就是靠日積月累,不是補課能補上去的,沒有興趣,怎能做到日積月累,那只會讓孩子更加反叛、更加生厭?而讓孩子發(fā)現(xiàn)漢字本身的樂趣、發(fā)現(xiàn)學習本身的樂趣,才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孩子主動學習,家長不是才能省心省力嗎? 我說的指導生活不是從成績出發(fā),而是想給孩子更開闊的精神世界。 當他們因為今天課堂上被老師批評了,或者和小朋友鬧不愉快了,可是他又是懂事的孩子,不跟爸爸媽媽說,我希望他那藏著的心事能在某一個月夜得到化解,他能想到古人那小而美的簡約窗子,他能感受到那銀色的月光所帶來的恬靜美好,他能想起那澄凈的魚眼睛,他能想到這人世間所有明亮的東西,戰(zhàn)勝眼下的悲觀,看到自己有一個更明亮開闊的未來。 在漢字里穿越古今這么走一遭,他的心靈得到了釋放,到那時,文字并不是工具,而是寬慰人心的老師。 漢字是我們走進國學最近的一條路![]() 我沒有資格教孩子什么 只想為他打開國學之門 讓他擁抱更美的世界 末尾點擊 [在看] 與 [轉發(fā)] 是對淑悅最大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