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作者 林佳明 曾治一中年女子,小便不利,滴瀝而出,但并不澀痛,也不甚黃赤,渴而欲飲,尿檢有紅細胞。 反復發(fā)作,每發(fā)時用抗菌消炎藥后可緩解,如此已半年多。 近來發(fā)作次數(shù)加頻,且用抗生素也不見明顯減輕,遂來求以中藥治療。 觀其面色少華,神疲而時顯煩躁,睡眠差。 乃據(jù)渴而小便不利用五苓散之輕車熟路之經(jīng)驗,處以五苓散加味,自認3劑而會獲顯效,不料患者二診時除增尿微混濁外,病情并無改變。乃認為藥力不夠,原方加大用量,并加用海金沙、石韋、萆薢等清利之品,又服3劑,病情仍無進退。 此時我才突然意識到,這是簡單守經(jīng)驗而做出的一種惰性應對。誤循狹隘經(jīng)驗的認識定式,必須跳出經(jīng)驗窠臼,深入研究。 本案病程已逾半年,屢經(jīng)通利,早已陰傷血損,久病生郁熱而渴,煩躁。證屬整體熱郁而局部水停,局部水停而復有陰傷津虧、膀胱絡損之證。 五苓散為治膀胱氣化失司、三焦失于通調而致的小便不利,其功用為化氣行水,與本患者之病機顯然不合。 改用豬苓湯合當歸貝母苦參丸。服完1劑,癥狀即明顯減輕,3劑服完,癥狀消失,尿檢完全恢復正常。續(xù)方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停藥后未再復發(fā)。 渴而小便不利為溫陽化氣行水之五苓散的適應證,但卻不是唯一治法。 豬苓湯利水而防傷陰生燥,利尿而兼導邪泄熱,疏利濕濁之邪卻不會傷正,滋潤已耗之陰津而不慮助濕,是極合本患者病機的選方。 加用對血虛氣郁所致小便不利具有良好效果的當歸貝母苦參丸,更是增強了豬苓湯的療效,因此收到一劑知,再劑愈的極佳效果。 而這種十分單純的病機,卻因沒有正確地運用經(jīng)驗思維,以致一直延至第三診時醒悟后才認識到。 這使人真切地感悟到,經(jīng)驗思維在給人提供解決問題快速有效的同時所存在的局限性。 它提示我們在運用臨床經(jīng)驗時,不可只管“搬用”。 特別是在療效欠佳時,應當立即想到從思維角度尋找原因,參用其他思維方法加以解決。 |
|
來自: 彼案 > 《夜尿多,尿,癃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