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永樂 增祿佛母 成交價:RMB 14,260,000 出版:一西著:《盛放蓮花—歷代佛像擷珍》,2009年,文物出版社,第22頁 內(nèi)陸宮廷 黃銅鎏金 來源:北京翰海 2008秋拍 《善樂之邦》金銅佛像專場 Lot.1868,封面 在藏傳佛教造像中,增祿佛母的造型分為坐式和立姿兩種:立姿多為一面二臂造型;坐姿通常分為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兩種造型。由于傳承不同,所持法器和所結(jié)手印也不盡完全相同,但右手所持法器谷穗,或吐寶鼠鼬為其標志性法器。在流行的六臂造型中,右三臂所持法器相同,從上到下分別依次為經(jīng)篋、谷穗和寶瓶;左三臂則除手印相同,從上到下依次為布施印、降寶雨印和頂禮金剛持海潮音印。不同之處在于,其中一種造型左二手持法器如意寶珠和摩尼寶珠,而另外一種則無。二臂坐式造型通常有兩種:其一右手持谷穗,其一一手持吐寶鼠鼬。 此件增祿佛母為一面二臂造型,右手持谷穗,左手作與愿印,右腳呈右舒相,踏蓮花而坐,稱之為經(jīng)咒增祿佛母(gzungs.las.byung.bavi.lha.mo.nor.rgyun.ma)。造像保存完整,造型優(yōu)雅,比例協(xié)調(diào)。略微彎曲的身軀和流暢的輪廓線,富有彈性的雙乳和過度自然的束腰,將女性特有的柔美和朝氣表現(xiàn)無遺。尤其是低垂的雙目、圓潤的面部和充滿神秘笑意的嘴唇的塑造,流瀉出一片甜美的自然主義風格,極為傳神。造像通體鎏金(面部部分金粉脫落),尤其是精致、簡潔、大方的飾物、蓮瓣和圓潤、自然的肌膚,光彩照人,富麗華美。整件作品的造型、風格和澆鑄幾乎將明代宮廷造像的特點展現(xiàn)無遺。蓮座鐫刻有“大明永樂年施”六字銘文,是一件十分開門的永樂造像。西藏布達拉宮珍藏有兩件左手持法器的六臂造像,分別鐫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與此布達拉宮同類造像相比,除手臂和法器造型不同外,二者顯然如出一轍。 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18575567397 永樂和宣德造像是宮廷造像的一大高峰,其最突出的風格特點就是將漢藏兩種藝術(sh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漢藏佛教藝術(shù)的融合始于唐代,經(jīng)西夏而逐漸臻至于元代。特別是元代,因政治等原因,國家鼎力支持,發(fā)展出宮廷藏傳佛教藝術(shù)“西天梵像”流派。入明后,明代不僅繼承了元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shù)的傳統(tǒng),而且將此推向了頂峰,為清代的宮廷藏傳佛教藝術(shù)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與元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shù)創(chuàng)作相比,明代宮廷藏傳佛教體現(xiàn)出兩大顯著的特征:一是漢藏兩種風格的融合更加水乳交融;二是工藝更加精湛。此件增祿佛母造像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例。 熊文彬 撰文 參閱:施羅德,《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圖版356A-B 參閱:施羅德,《西藏佛教造像》,卷二,香港,2001年,圖版360A-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