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400字 預計閱讀時間:4 分鐘 今天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觀點,顛覆了我的認知: 原來職場人讀書的最大障礙不是沒時間、沒精力,而是缺乏一種能力,一種內(nèi)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許多人覺得,自己不讀書的最大障礙是因為沒有時間,有精力,甚至讀了沒有用。 現(xiàn)代社會生存壓力大,大城市高額的房價、房貸、車貸、孩子教育問題、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都壓職場人身上,加上工作時間忙、應酬多,本就沒有太多的富余時間用于讀書。 可是,拆書幫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書中說,沒時間和沒精力絕對不是成年人讀書的最大障礙: “如果學習者缺乏內(nèi)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即不能把知識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解決沒時間、沒精力、看不懂、記不住、看不下去等問題,也沒有多大意義。” 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假設(shè)一個成年人,工作比較清閑,有大把的時間用于看書,他真的能讀得進去書嗎?書對他來說是真正有用的嗎? 不一定。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的是一種以知識為導向的閱讀,以通過考試為目標,注重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而成年人的學習是沒有考試的,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內(nèi)化和應用知識,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或經(jīng)驗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是一種以自我為導向的閱讀。 如果一個成年人沒有學會以自我為導向的閱讀,不能將知識內(nèi)化和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那么給他再多的時間去讀,他再努力地理解和記住知識,對他也沒有任何幫助。 什么叫將知識內(nèi)化和應用能力? 比如,同樣是讀《杜拉拉升職記》中的一段話,具備內(nèi)化和應用能力的人和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讀書的效果天差地別: 不具備內(nèi)化和應用能力的人讀完之后,會覺得這段話對他的生活毫無幫助,最多會發(fā)出一句感嘆:杜拉拉真是有心機。 可是,而具備內(nèi)化和應用能力的人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杜拉拉身上具備一種專業(yè)特質(zhì),這種特質(zhì)體現(xiàn)在: 她非常注重事實,關(guān)注細節(jié)上,從她發(fā)給她的上司李斯特的總結(jié)報告里面就可以看出來。 而當一個人陳述細節(jié)而不是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更能說服他人。 同時,他還會將這種“注重事實,關(guān)注細節(jié)”的品質(zhì)運用在工作中: 比如,當你帶的某個項目到了中期,出了一些問題,時間不夠時,你如果直接對老板說:“項目遇到困難,肯定不能按期完成”。 你的老板會怎么看你?他要么覺得你不夠努力,要么覺得是你的能力問題。 可是,如果你跟他說具體的困難,每個困難發(fā)生的原因和細節(jié),你的老板一定能理解你。 這種從書中提煉出觀點和方法論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就是知識的內(nèi)化和應用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他們即使是每天只讀5分鐘的書,也能獲得100倍的價值回報。 同時,許多成年人讀書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喜歡研究型的讀書方法:將書從頭到尾完整地讀完,才算讀完,同時,讀完還不夠,還得畫思維導圖,理清書的邏輯框架。 趙周老師說,這不是致用類書籍的正確讀法。 成年人讀書必須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讀:你無需從頭讀到尾地讀完整本書,無需做筆記,無需畫導圖,更無需搞清楚作者的知識體系。只要一本書里的某個觀點,能夠應用在你的工作中,那這本書就是物超所值的。 同樣的,對于時間和精力不夠的職場人來說,你們可以在地鐵上,在廁所里,在午休間隙拿出書來,哪怕讀上5分鐘,能從書中學到某個知識點,立馬合上書,想到內(nèi)化和應用它的方法,那你讀書的效率就是最高的。 原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碎片化的時間去閱讀,然后立即將書中知識內(nèi)化和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這才是一個職場成年人最高效閱讀方法。 ▼ ▼▼ ▼▼ ▼▼ ▼▼ 一個專注讀書、寫作和個人成長2年,熱愛生活,堅定閱讀改變命運的85后,只寫有溫度、有價值的文字。愿意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身邊的某個角落。 楊絳先生曾說:許多年輕人的問題在于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閱讀對于我們尤為重要。想要通過閱讀獲得成長,想要通過閱讀認知,想要高質(zhì)量的思考的人,請關(guān)注我吧。 |
|
來自: 新用戶9097899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