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想改變自己?于是,堅持學習、嚴格自律、早睡早起,恨不能把自己變成,可以完美執(zhí)行計劃的機器人? 雖是如此,卻發(fā)現(xiàn)通常只是感動了自己,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更沒有什么收益產(chǎn)生? 我好像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樣的,我也很苦惱,也覺得哪里不對。 所以,我開始探索,開始嘗試改變現(xiàn)狀。 最近在看的兩本書《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似乎給了我一個解答。 我們通常努力做的,都是“內向成長”的事情,并不是“外向成長”的事情。內向成長更偏向于“習慣養(yǎng)成”,外向成長更偏于“技能培養(yǎng)”。 內向成長,如:跑步、早起早睡、閱讀、聽課等。 外向成長,如:寫作、畫畫、編程、攝影等。 雖然我們很努力,但是大多數(shù)只是在做內向成長的事情,自己是變得越來越好了。但是帶不來可以用于價值交換的“技能”的成長。 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像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說的“影響圈”的事,但是又有些不一樣。二者把“影響圈”的事情又做了細分,分成了詳細的“讓自己變好”和“讓自己變厲害”的兩類事情。 很明顯的,你雖然變好了,但不一定就會變得很厲害。 而我們所處的社會價值體系決定了,有利害的技能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價值交換,但是自身很好的人,這些自身的“好”,似乎很難直接拿去進行價值交換。 好比,你每天可以早起早睡,天天跑步。但是這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靠著這些自律直接和社會進行價值交換。 但是如此自律的你,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心得和經(jīng)驗做成網(wǎng)課,或者做直播,那么你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就像劉畊宏一樣,成為流量明星,自然可以帶來收益。 仔細想,光是自律是不夠的,在做課程或者直播的時候你還需要一個能力,就是把自己的經(jīng)驗輸出的能力。而這個輸出的能力就是“外向成長”的技能了。 “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的區(qū)別,是我比較欣喜的一個認知。有了這個認知做基礎,以后再做選擇就又多了一個維度,也為自我改變又提升了一個維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