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會有朋友問我一些有關街拍的技術問題,包括相機設置、焦段選擇、后期處理等等細節(jié)。盡管耐心解答,但很難系統(tǒng)全面地說清楚,三言兩語也只能讓朋友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網(wǎng)上或許能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但在我看來,很多并不是出自真正的街拍攝影師之手,就不一定實用。作為街拍多年的“熟練工”,我覺得很有必要把這些零零碎碎的解答系統(tǒng)地整理一下,或許能讓街拍初哥們少走一點彎路。 1) 拍攝模式。我絕大部分時間使用光圈優(yōu)先,因為街拍需要保證一定的景深。 2) 也沒必要使用F8以上的小光圈。經(jīng)驗表明,比鏡頭最大光圈小幾檔的光圈畫質最優(yōu)。比如我我以前用的富士X100S,鏡頭最大光圈F2,我一般用F4?,F(xiàn)在用的徠卡Q是全畫幅,F(xiàn)4的景深感覺有點淺,就改用F5.6。為了保持相對較低的ISO和較高的快門速度,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比如室內或者夜晚,要及時加大光圈。人眼的瞳孔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會擴大,因此暗光下景深稍淺的照片也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 3) 快門速度。絕大部分情況是自動,為了防止快門過慢時的手抖糊,同時設定最低安全快門速度,一般1/125就夠了,也可以設置1/250。當然,在運動中拍攝或者拍攝運動的畫面(比如在高鐵上拍窗外),可以設定固定的快門速度,比如1/500。 4) ISO設置為自動。同時設定最高ISO6400,各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相機的高感素質決定能夠容忍的最高ISO。 5) 以上設定之后,相機的曝光邏輯是這樣的:a)正常光線條件下,光圈不變,ISO100,快門速度在1/125-1/2000之間變化;b)光線不佳,光圈不變,快門速度低到1/125,ISO自動升高,但最高不會超過6400;c)如果光線更差,光圈不變,在ISO高達6400、快門低至1/125時仍然不能保證正確曝光的話,快門速度會突破設定的下限。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保持一定的快門速度,就必須按照2)及時加大光圈了。 6) 測光。一般都使用全域或全域重點測光。 7) 曝光補償。一般減1/3-2/3,主要是為了防止高光比情況下高光區(qū)域過曝。當然,對付特殊場景,比如舞臺、燈光、雪景,需要遵守白加黑減的原則。 8) 取景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眼平取景器,關閉屏幕取景。眼平取景器和眼睛的視點相同,拍出來的照片自然、有臨場感。維諾格蘭德說(大意),拍照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許沒有之一)就是框取,不能把這么重要的事情交給偶然性(比如盲拍)。關閉屏幕取景器主要是為了省電,也可以克制回放看照片的欲望。有些相機沒有眼平取景器,可以考慮購置一個外置的光學取景器(只適合定焦鏡頭)。當然不是說不可以盲拍,只是我個人覺得腰平及以下視點的仰視照片都有點怪怪的。偶爾需要盲拍的時候,也建議腰平以上視點。 9) 對焦。最快的當然是手動估焦。但隨著相機自動對焦速度的提高,自動對焦現(xiàn)在也完全可用。自從入手徠卡Q以來,大部分情況下使用自動對焦。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迎面懟人、擔心對焦引起警覺的時候,仍然會事先估焦。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鏡頭都沒有機械的有距離標尺的手動對焦環(huán),貌似只有徠卡(包括Q)考慮到了街拍攝影師的估焦需要。 10) 白平衡。除非對場景色溫有特殊要求、對效果也特別有把握,都設置成自動。 11) 定焦鏡頭。街拍10年,一直使用定焦鏡頭。倒不是因為定焦畫質更好,主要還是因為定焦鏡頭更能滿足街拍的需要。街拍的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觀察、尋找最佳的距離和角度、舉機拍攝。觀察不著急,找機位也可以慢慢來,唯獨舉機拍攝要盡可能快。而使用一段時間的定焦鏡頭后,可以形成很好的鏡頭感。在觀察和尋找機位的階段、也就是舉機拍攝之前,鏡頭感可以讓你“精確”地預想這張照片,包括邊框位置、元素關系、構圖等等。舉起相機只是為了在取景框里迅速確認這個預想并摁下快門。如果要等到舉起相機再在取景框里再決定畫框位置(變焦)和對焦的話,那就太慢了。另外一方面,定焦鏡頭可以穩(wěn)定照片的視覺風格,不管什么時代拍的照片放在一起,視覺上都會很一致。 12) 焦段。最早兩年用42mm(28mm手動鏡頭在尼康半幅機上),有三年用35mm(富士X100s),最近五年都是28mm。不同焦段各有特點,但在這個范圍里,差別也不很明顯。其中28mm最難把控,即便拍了5年28mm,我現(xiàn)在也在相機里設置35mm取景框線,這樣在電子取景器里可以看到35mm畫框,上下左右還各有約10%的空隙,可以更方便對畫框周邊的元素做取舍。Lightroom后期時會自動加載35mm邊框,也可以還原到28mm邊框,如果需要,可以裁剪成35mm畫面,雖然會損失36%的像素,但2400萬像素裁剪后還有1600萬像素,一般來說也足夠了。如果是徠卡Q2,4000萬像素用來拍35mm(裁剪之后也有2500萬像素)也是蠻好的選擇。因此,我現(xiàn)在的照片,實際焦段在28mm-35mm之間。 13) 連拍。沒有用過。街拍畢竟不是體育攝影,如果沒有觀察、沒有對機位角度的正確選擇、沒有對畫面的預判,再多連拍也無濟于事。就好比狙擊手,根本不需要用機關槍來提高命中率。 14) 只拍raw。因為剛開始街拍時使用的手動鏡頭不能自動測光,常有曝光不準確的情況,很早就意識到RAW文件的重要性。而且使用過的各種相機的機內直出,不僅帶有各家的一些調子,畫質也不如LR或者PS處理出來的好,索性就徹底放棄了機內JPG文件。只拍RAW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不管什么時候,需要輸出大圖用于參展印刷之類的目的,都可以翻出RAW(相當于底片),重新按照當下的理解一并后期處理,這樣不同時期不同相機拍攝的照片在影像風格上也能高度一致。 15) 后期。曾經(jīng)也嘗試過各種后期手段,包括各種現(xiàn)成的濾鏡。但過一段時間,以前的各種后期處理都會不滿意。最終發(fā)現(xiàn),還是原汁原味的接近眼睛所見的畫面最經(jīng)得住觀看。既然不再追求任何所謂的藝術效果,那么后期也就成為異常簡單的事情。光影魔術手可以直接查看RAW文件,把一些重復的、明顯的廢片刪掉先。剩下的導入LR,先“自動”一下,會得到一個直方圖很“完美”的畫面,修復了高光溢出,提亮了暗部。整個畫面通常會比眼睛所見的場景更亮一點,因此需要往回拉一點曝光??纯窗挡渴欠裉?,高光是否恰當,動一下暗部和高光條,再看一下反差是否適當就基本OK了。色彩不能動,即便要動,也只能稍微調整一下色溫。其他諸如清晰度、銳度、飽和度、鮮艷度、去噪等等一概不能動,也不需要動。理論上,后期動得越少,色彩就越干凈。如果需要,可以做一些裁剪,但必須按照原畫幅比例剪裁。這樣幾秒鐘就可以做完一張后期,我一般只輸出一張長邊1200的小圖,用于頭條號朋友圈公眾號的發(fā)布。這些小圖可以作為索引和RAW文件一起存檔保留。 最后必須聲明,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經(jīng)驗。而且這些看似純技術面的細節(jié),其實都和個人的街拍理念息息相關。如果認同我的街拍理念,以上種種幾乎可以照抄。否則就很難說有多大參考價值了。畢竟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是絕對正確的,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
來自: 昵稱48309801 > 《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