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金人宋云公著傷寒類證

 新用戶5616Y0eR 2022-06-13 發(fā)布于遼寧

Image

傷寒類證

宋云公著

目錄

傷寒活人略例

卷上

嘔吐門第一

頭痛門第二

頭汗門第三

頭眩門第四

目門第五

衂血門第六

囗門第七

白胎門第八

身疼門第九

自汗門第十

惡風門第十一

惡寒門第十二

發(fā)熱門第十三

寒熱門第十四

潮熱門第十五

卷中

厥門第十六

喘門第十七

咳門第十八

渴門第十九

咽痛第二十

項強第二十一

胸滿第二十二

結胸第二十三

心下痞悶第二十四

心下滿痛第二十五

心下悸第二十六

脅滿門第二十七

腹?jié)M門第二十八

腹痛門第二十九

小腹?jié)M門第三十

下利門第三十一

下利膿血第三十二

大便硬門第三十三

大便難門第三十四

不大便門第三十五

小便不利第三十六

小便難門第三十七

小便數(shù)門第三十八

小便自利門第三十九

小便清門第四十

卷下

瞀門第四十一

           【瞀mào:1目眩2心緒紛亂】

煩門第四十二

躁煩門第四十三

發(fā)狂門第四十四

心中懊儂門第四十五

             【懊儂ào nóng :胸膈間燒灼嘈雜感】

發(fā)黃門第四十六

不得眠門第四十七

身瞤門第四十八

             【瞤rún:1眼皮跳動2肌肉抽縮】

噦噫門第四十九

             【噦噫yuě yī:打呃,打嗝兒】

雜門第五十

              【痓chì:筋脈痙攣、強直的病癥。】

【日晡潮熱?】:

         感于傷寒兼有陽明腑實證者,下午3~5時陽明經(jīng)氣旺引起胃腸燥熱內結,正邪斗爭劇烈發(fā)熱明顯,此癥狀稱為日脯潮熱。

日晡:下午3~5時(即申時)。

潮熱:指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的癥狀。

下午3~5時(即申時)發(fā)熱明顯,且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兼見口渴飲冷、腹脹便秘等癥。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時,因胃腸燥熱內結,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常見于傷寒之陽明腑實證,故亦稱“陽明潮熱”

傷寒類證序

         竊聞天地師道以覆載,圣人立醫(yī)以濟物,道德醫(yī)道皆源于一。醫(yī)不通道無以知造物之機,道不通醫(yī)無以盡養(yǎng)生之理。然欲學此道者,必先立其志。志立則格物,物格則學專。學雖專也,必得師匠,則可入其門矣!更能敏慧愛物,公正無私,方合其道。夫掌命之職其大矣哉!且圣智玄遠,自有樞要。強欲穿鑿,徒勞皓首。僕于常山醫(yī)流張道人處,密受通玄類證,乃仲景之鈐法也!彼得之異人,而世未有本,切念仲景之書隱奧難見,雖有上士所見博達,奈以一心日應眾病,萬一差誤,豈不憂哉!今則其書,總其微言,宗為其說。使難見之文,明手掌上。故曰舉一綱而萬目張,標一言而眾理顯。若得是書,以補廢志,其濟于世也,不亦深乎?故命工開版,廣傳永久。旹大定癸末九月望日河內宋云公述

         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分為五十門,差為四百八十四法。但見一證則所患自明,而用藥不疑也!

傷寒活人略例

①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

以其上連風府,

故頭項痛,腰脊強。

②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

以其脈夾鼻絡于目,

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

③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

以其脈循脅絡于耳,

故胸脅痛耳聾。

此三陽經(jīng)皆受病,而未入于臟者,可汗而已。

④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

其脈布胃中,絡于嗌,

故腹?jié)M而嗌干。

⑤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

以其脈貫腎,絡肺,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⑥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慶也,當六七日發(fā),

以其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此三陰經(jīng)皆受病,已入于臟可下之而已。

辰太陽卯陽明寅少陽丑太陰子少陰亥厥陰,舉證鈐首,標唇卯寅丑子亥者,便是內外六證也,鈐中或言先救里后攻表,盡是兩感傷寒之例。

傷寒類證卷上

宋云公著

明虞山人趙開美校刊

一      嘔吐門二十八法

1.太陽證

陽明合病,嘔,下利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太陽證

嘔,胸滿,潮熱,利

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3.太陽癥

  嘔,發(fā)熱+心下滿硬痛→大瀉心湯

+心下滿不痛→半夏瀉心湯

4.太陽證

  嘔逆,下利→葛根加半夏湯

  汗出,頭痛,心下痞滿,脅下痛,干嘔,短氣→十棗湯

5.陽明證

嘔,脅下滿硬,不大便,白胎

小柴胡湯

6.少陰癥

咳,渴,六七日下痢,煩,不得眠。

豬苓湯五味主之。

7.厥陰癥

嘔,小便自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脈弱。

四逆湯三味主之。

8.厥陰癥

嘔,發(fā)熱,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9.太陽癥

微嘔,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疼,心下支結。

柴胡桂枝湯九味主之。

10.太陽癥

喜嘔,中風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滿,

心煩不欲食。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11.太陽癥

若嘔,虛煩,心中懊儂,不得眠,發(fā)汗吐下后。

梔子生姜豉湯三味主之。

12.太陽癥

若嘔,太陽少陽合病,下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五味主之。

13.太陽癥

欲嘔,腹痛,胸中有熱,胃中有邪。

黃連湯七味主之

14.陽明癥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

吳茱萸湯四味主之。

15.太陽癥

干嘔,汗,惡寒,發(fā)熱,中風鼻鳴,陽浮陰弱。

桂枝湯五味主之。

16.太陽癥

干嘔,發(fā)熱,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小青尤湯八味主之。

17.少陽癥

干嘔,寒熱,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不能食,尚未吐下,脈沉緊。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18.少陰癥

干嘔,利不止,厥逆,無脈。

白通加豬膽汁湯五味主之,若只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

19.厥陰癥

干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蓃湯四味主之。

20.太陽癥

吐逆,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拘攣,與桂枝,厥。咽干躁煩,脈浮。

甘草干姜湯二味主之。

若厥愈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謂胃承氣,重汗加燒針四逆。

21.太陽癥

入水則吐,六七日不解欲飲水,發(fā)熱,腹痛,煩,有表里癥。

五苓散五味主之。

22.厥陰癥

吐,本自寒下醫(yī)后吐下之,若食入則吐。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四味主之。

23.太陽癥

嘔吐,汗,發(fā)熱,心下痞,下利。

大柴胡場八味主之。

24.厥陰癥

蚘嘔吐,蚘厥,煩,為臟寒,得食而嘔吐。

烏梅丸十味主之。

25.少陰癥

吐利,厥欲死者,躁煩。

吳茱萸湯四味主之。

26.霍亂

吐利,汗出惡寒,發(fā)熱,厥,四肢拘急。

四逆湯主之。

27.霍亂

吐利,大汗出,下利,小便利,內塞外熱,脈微欲絕。

四逆湯三味主之。

28.勞復

欲吐。

傷寒羸虛少氣,氣虛欲吐。

竹葉石膏湯七味主之。

頭痛門第二

(九法)

1.太陽癥

頭痛,汗,惡風,發(fā)熱。

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頭痛,發(fā)熱,項強,心下滿痛,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湯六味主之。

3.太陽癥

頭痛,身痛,惡風,發(fā)熱,喘,無汗。

麻黃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頭痛有熱,六七日不大便。

承氣湯主之,看熱多少用小承氣湯。

5.太陽癥

頭痛有熱,不大便,小便清,知不在里。

可發(fā)汗,桂枝湯五味主之。

6.太陽癥

頭痛,心下痞,太陽少陽并病,眩瞀【mào目?!?/p>

刺肝俞肺俞不可發(fā)汗,汗之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7.厥陰癥

頭痛,干嘔,吐涎沫。

吳茱萸湯四味主之。

8.濕癥

頭痛,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鼻塞而煩,腹中和無病,脈大。

故內藥鼻中而愈。

9.霍亂

頭痛,身疼,發(fā)熱。

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頭汗門第三

(五法)

1.太陽癥

頭汗,寒熱往來,胸脅滿渴不嘔,小便不利,發(fā)汗復下之,心煩。

柴胡桂枝姜湯七味主之。

2.太陽癥

頭汗,手足冷惡寒,大便硬,心下滿不欲食,五六日,脈細。

為陽微結,非少陰,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3.陽明癥

頭汗,懊儂,手足溫不結胸,不能食,下之外有熱,得快吐止后服。

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4.陽明癥

頭汗,小便不利,黃。

茵陳蒿湯三味主之。

5.濕癥

頭汗,囗燥,白胎,渴噦(yuě:嘔吐,氣逆),胸滿。

頭眩門第四

(四法)

1.太陽癥

頭眩,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沉緊。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四味主之。

2.太陽癥

頭眩,發(fā)熱,心悸,睏(shùn,眼跳),發(fā)汗不解。

真武湯五味主之。

3.太陽癥

頭眩,頭痛,心下痞,瞀,太陽少陽并病。

刺肝俞肺俞不可發(fā)汗,汗之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4.太陽癥

頭眩,項強,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慎勿下。

刺大椎肺俞。

目門第五

(三法)

1.陽明癥

目中不了了,大便難,睛不和,無表里癥,六七日。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2.痓癥

目赤,囗噤,惡寒,項強,身熱足寒。

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3.勞復

眼中花,身重,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

燒裈散一味主之。

衂血門第六

(二法)

1.太陽癥

衂血,身疼,發(fā)熱,發(fā)煩,無汗八九日不解表,脈浮緊。

麻黃湯四味主之。

2.太陽癥

衂血,不發(fā)汗,因衂血,脈浮緊。

麻黃湯四味主之。

口門第七

(六法)

1.少陰癥

口干,心下痛,下利,清水。

大承氣湯四味。

2.陽明癥

囗苦咽燥,自汗發(fā)熱,腹?jié)M喘咳懊儂,惡熱身重,客氣動隔舌上胎,脈浮緊。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3.太陽癥

口燥渴,背微寒,無大熱,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4.少陰癥

口燥,咽干,二三日。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5.濕癥

囗燥,頭汗,白胎身疼,渴噦,胸滿小便不利。

6.痓癥

囗噤,目赤,惡寒,胸滿項強,身熱足寒。

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痓。

白胎門第八

(一法)

1.濕癥

白胎,頭汗,口燥,渴噦胸滿,小便不利。

身疼門第九

(十四法)四肢疼骨節(jié)疼

1.太陽癥

身疼,頭痛,惡風發(fā)熱,喘,無汗。

麻黃湯四味主之。

2.太陽癥

身疼,惡寒,躁煩,發(fā)熱,汗不出,脈浮緊。

大青龍湯七味主之。

3.太陽癥

身疼,衂血,發(fā)熱,煩無汗,八九日不解表,脈緊。

麻黃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身疼痛,汗后,脈沉遲。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一兩,新加湯六味。

5.太陽癥

一身疼痛,反下之消谷不已,急當救里,后清便自調當報表。

救里四逆湯三味,救表桂枝湯五味。

6.太陽癥

身疼,微喘,微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疼心下支結,六七日。

柴胡桂枝湯九味主之。

7.太陽癥

身疼,煩,風濕相博不得轉側,不嘔不渴,八九日,脈浮虛而濇。

桂枝附子湯六味主之。

8.少陰癥

骨節(jié)疼,厥,脈沉。

附子湯五味主之。

9.厥陰癥

身疼,腹脹滿,下利,先溫里后攻表。

溫里四逆湯三味,攻表桂枝湯五味。

10.濕癥

身疼,發(fā)熱,懊儂,

11.濕癥

身疼,頭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鼻塞煩腹中和無病,脈大。

故鼻塞內藥鼻中即愈,瓜蒂散三味主之。

12.濕癥

身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傷冷所致。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之

13.霍亂癥

身疼,頭痛,發(fā)熱。

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14.霍亂癥

身疼,吐利止而不休。

當消息和解,其外桂枝湯五味主之。

自汗門第十

(三十四法)

1.太陽癥

汗,干嘔惡寒,發(fā)熱,中風鼻鳴,脈陽浮陰弱。

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汗,頭痛,惡風,發(fā)熱。

桂枝湯五味主之。

3.太陽癥

自汗,惡風,項強。

桂枝加葛根湯七味主之。

4.太陽癥

發(fā)汗,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附子湯六味主之。

5.太陽癥

汗出,惡寒,小便數(shù),心煩,腳攣急。

不可與桂枝,與之則厥。腳攣急與芍藥湯二味主之。

6.太陽癥

汗,榮衛(wèi)不和,發(fā)汗即愈。

桂枝湯五味主之。

7.太陽癥

汗,臟無他病,衛(wèi)氣不和。

桂枝湯五味主之。

8.太陽癥

汗出,喘,無大熱,發(fā)汗后,不可與桂枝。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主之。

9.太陽癥

汗出,渴。

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四味主之。

10.太陽癥

汗,發(fā)熱,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

桂枝湯五味主之。

11.太陽癥

汗,嗇嗇惡寒,發(fā)熱,大渴飲水者,腹?jié)M小便利,肝秉肺名曰橫。

刺期門。

12.太陽癥

汗出,惡寒,痞。

附子瀉心湯四味主之。

13.太陽癥

汗出,喘,無大熱,下之后不可行桂枝。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主之。

14.太陽癥

汗出,嘔吐,發(fā)熱,痞,下利,汗出不解。

大柴胡湯八味主之。

15.太陽癥

汗出短氣,惡風掣頭煩,小便不利,風濕相搏,不得屈伸,骨節(jié)疼身微腫。

甘草附子湯四味主之。

16.陽明癥

汗,潮熱,腹?jié)M大便難,不惡寒,身重短氣,脈遲。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小承氣湯主之。

17.陽明癥

汗,大便硬,譫語,胃中燥。

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18.陽明癥

汗,譫語,有燥屎在胃中,過經(jīng)乃可下之。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19.陽明癥

汗出,二陽并病,潮熱,大便難,譫語。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20.陽明癥

汗出,咽干口苦發(fā)熱腹?jié)M,喘懊儂,惡熱身重胃中空虛,客氣動隔舌上胎,浮緊。

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21.陽明癥

自汗,小便自利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須自欲大便。

蜜煎丸導而通之,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

22.陽明癥

汗出多,微惡寒,表才解,脈遲。

桂枝湯五味主之。

23.陽明癥

汗出解,日晡發(fā)熱,煩,如瘧狀,脈實。

脈實者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脈虛浮者桂枝湯五味主之。

24.陽明癥

汗出,發(fā)熱,惡寒,不嘔,心下痞,以醫(yī)下之。如未下不惡寒而渴,屬陽明也??识嬎嘈”悴焕?,宜五苓散。

25.陽明癥

汗多,發(fā)熱

急下之大承氣湯四味。

26.厥陰癥

汗,惡寒,厥,下利,四肢疼熱不去內拘急。

四逆湯三味。

27.厥陰癥

汗,厥,下利。

四逆湯三味主之。

28.厥陰癥

汗,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熱。

通脈四逆湯三味。

29.柔痓

               【痓chì:筋脈痙攣、強直的病癥】

汗,發(fā)熱。

太陽發(fā)熱汗出而當惡寒,今不惡寒名曰柔痓。

30.痓癥

汗,太多至痓。

病者身熱足寒項頸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31.暍癥

               【暍 yē:中暑傷暑】

汗,惡寒,渴

太陽中熱是也。

32.霍亂癥

汗出,吐利,惡寒發(fā)熱,厥,四肢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33.霍亂癥

汗出,吐利,下利,小便復利,內寒外熱,微欲絕。

四逆湯三味。

34.霍亂癥

吐已下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微欲絕。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味主之。

惡風門第十一

(八法)

1.太陽癥

惡風,頭疼,汗,發(fā)熱。

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惡風,汗,項強幾幾。

桂枝加葛根湯七味主之。

3.太陽癥

惡風,發(fā)汗,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湯六味主之。

4.太陽癥

惡風,項背強幾幾,無汗。

葛根湯七味主之。

5.太陽癥

惡風,頭痛身疼,發(fā)熱,喘,無汗。

麻黃湯四咪主之。

6.太陽癥

惡風,手足溫而渴,項強,身熱脅滿,四五日。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7.太陽癥

惡風,大渴,若吐下后不解,熱結在里。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

8.太陽癥

惡風,汗出短氣小便不利,骨節(jié)疼,掣痛煩風濕相搏不得屈伸,或身微腫。

甘草附子湯四味主之。

惡寒門第十二

(二十法)

1.太陽癥

嗇嗇惡寒,汗,干嘔,淅淅惡風,陽浮陰弱。

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惡寒,汗,小便數(shù),心煩腳攣急,脈浮。

不可與桂枝,同嘔吐門。

【附:

嘔吐門第20.太陽癥

吐逆,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拘攣,與桂枝,厥。咽干躁煩,脈浮。

甘草干姜湯二味主之。

若厥愈更與芍藥甘草湯,其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謂胃承氣,重汗加燒針四逆?!?/p>

3.太陽癥

惡寒,發(fā)熱,躁煩,汗不出,身疼痛,脈浮緊。

大青龍湯七味主之。

4.太陽癥

惡寒,發(fā)汗不解,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三味主之。

5.太陽癥

惡寒,大渴發(fā)熱,腹?jié)M小便利,自汗出,肝秉肺名曰橫。

刺期門。

6.太陽癥

惡寒,頭汗,厥,痞,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細。

為陽微結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七味治之。

7.太陽癥

惡寒,汗,痞。

附子瀉心湯四味主之。

8.太陽癥

惡寒,痞,大下后復發(fā)汗,不可攻痞先攻其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9.太陽癥

背微惡寒,囗燥舌干,渴,無大熱。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10.陽明癥

微惡寒,汗出,表未解,脈遲。

桂枝湯五味主之。

11.少陰癥

惡寒,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不出。

通脈四逆湯三味之之。

12.少陰癥

背惡寒,三日口中和。

附子湯五味主之。

13.厥陰癥

惡寒,大汗出,下利,厥逆四肢疼,熱不去內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14.厥陰癥

內有寒。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七味主之。

15.霍亂癥

惡寒,脈微,而利。

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16.剛痓

惡寒,發(fā)熱。

葛根湯七味主之。

17.痓癥

惡寒,目赤,囗噤,項強,身熱足寒。

18.暍癥

惡寒,汗,渴,太陽中熱是也。

19.暍癥

惡寒,發(fā)熱,厥,身重而疼痛,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

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下之則淋甚。

20.霍亂

惡寒,吐利汗出,發(fā)熱厥,四肢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發(fā)熱門第十三

(三十四法)

1.太陽癥

發(fā)熱,干嘔,惡寒,中風鼻鳴,脈陽浮陰弱。

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發(fā)熱,頭痛,汗出,惡風。

桂枝湯五味主之。

3.太陽癥

發(fā)熱,汗不出,脈浮緊。

不可與桂枝。

4..太陽癥

發(fā)熱,頭痛,項強,心下滿痛,小便不利。

桂枝加白術湯五味主之。

5..太陽癥

發(fā)熱,頭痛身疼,惡風,喘無汗。

麻黃湯四味主之。

6..太陽癥

發(fā)熱,身疼,惡寒,躁煩,汗不出,脈浮緊。

大青龍湯七味主之。

7.太陽癥

發(fā)熱,干嘔,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八味主之。

8.太陽癥

發(fā)熱,衂血,八九日不解表,身疼痛,發(fā)煩無汗,脈浮緊。

麻黃湯四味主之。

9.勞復

熱上沖胸,傷寒陰陽易病,身重少氣,少腹急或引陰中拘攣,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

燒裈散主之。

10.太陽癥

發(fā)熱,渴煩,有表里癥,水入則吐名曰水逆,六七日不解,欲飲水。

五苓散五味主之。

11.太陽癥

發(fā)熱,頭眩,心悸,瞤,發(fā)汗不解。

真武湯五味主之。

【瞤rún:1(眼皮)跳動2(肌肉)抽縮跳動】

12.太陽癥

發(fā)熱,汗出,惡寒,渴欲飲水,腹?jié)M小便利,肝秉肺名曰橫。

刺期門。

13.太陽癥

發(fā)熱,嘔,醫(yī)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14.太陽癥

發(fā)熱,嘔吐,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

大柴胡湯七味立之。

15.太陽癥

發(fā)熱,無汗,表未解,脈浮。

不可與白虎湯,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五味。

16.陽明癥

發(fā)熱,咽燥囗苦舌上胎,汗喘腹?jié)M,惡熱身重懊儂,若下之則胃中空虛,脈浮緊。

梔子豉湯二味。

17.陽明癥

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

豬苓湯五味主之。

18.陽明癥

發(fā)熱,汗出解,煩,如瘧狀,日哺發(fā)熱。

脈實者大承氣湯四味,脈浮者桂枝湯五味。

19.陽明癥

蒸蒸發(fā)熱,發(fā)汗不解,脈浮。

調胃承氣湯三味主之。

20.陽明癥

發(fā)熱,汗多,急下之。

大承氣湯四味。

21.陽明癥

發(fā)熱,無表里癥,七八日可下之,脈數(shù)。

假令已下不大便有瘀血,宜抵擋湯四味主之。

22.陽明癥

發(fā)熱,發(fā)黃。

梔子黃藥皮湯三味主之。

23.少陰癥

發(fā)熱,始得之,脈沉。

麻黃細辛附子湯三味主之。

24.勞復

發(fā)熱。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25.厥陰癥

發(fā)熱,嘔。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26.剛痓

發(fā)熱,惡寒。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

名曰剛痓。

27.柔痓

發(fā)熱自汗,不惡寒。

名曰柔痓。

28.痓癥

發(fā)熱,脈沉細。

29.濕癥

發(fā)熱,身疼,懊儂。

30.濕癥

發(fā)熱,頭痛身疼,面黃而喘,鼻塞而煩,腹中和無病,脈大。

故鼻塞內藥鼻中即愈。

31.濕癥

發(fā)熱,身疼,日晡所劇有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傷冷所致。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之。

32.暍癥

               【暍 yē:中暑傷暑】

發(fā)熱,惡寒,厥,身重疼痛,囗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

33.霍亂

發(fā)熱,頭痛,身疼。

熱多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34.霍亂

發(fā)熱,吐利,汗出惡寒,厥,四肢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寒熱門第十四

(十法)

1.太陽癥

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八九日,如瘧狀。

桂枝麻黃各半湯六味主之。

2.太陽癥

熱多寒少,發(fā)熱惡寒,脈微弱。

桂枝二越婢一湯七味主之。

3.太陽癥

寒熱往來,喜嘔,胸脅滿,心煩,不欲食,五六日。

小柴胡湯七味。

4.太陽癥

寒熱往來,有時休作。

血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分爭,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5.太陽癥

寒熱往來,熱結在里十余日。

大柴胡湯八味主之。

6.太陽癥

寒熱往來,婦人中風七八日間,經(jīng)水適斷,血結如瘧狀。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7.太陽癥

發(fā)熱微寒,微嘔,肢節(jié)疼,心下支結。

柴胡桂枝湯九味主之。

8.太陽癥

寒熱,頭汗不嘔,胸滿心煩,渴,小便不利,已發(fā)汗復下之,五六日。

柴胡桂枝干姜湯七味主之。

9.陽明癥

發(fā)熱惡寒,汗,渴,不嘔,心下痞,此醫(yī)下之也,如不下不惡寒而渴,屬陽明。

但以法救之,五苓散五味主之。

10.少陽癥

寒熱,干嘔,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硬不能食,尚未吐下,脈沉緊。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潮熱門第十五

(十法)

1.太陽癥

日哺潮熱,嘔,胸脅滿,十三日不解。

柴胡加芒硝湯八味主之。

2.太陽癥

潮熱從心下至,舌燥而渴,五六日不大便,小腹?jié)M痛不可近,重發(fā)汗復下之。

大陷胸湯三味主之。

3.陽明癥

潮熱,汗,腹?jié)M,大便硬不惡寒,身重短氣,脈遲。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若腹大滿不通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4.陽明癥

潮熱,大便微硬。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小承氣湯主之。

5.陽明癥

潮熱,微喘,若吐下十余日不解,如見鬼狀直視不惡寒。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6.陽明癥

潮熱,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脈滑疾。

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7.陽明癥

潮熱,譫語,胃中有燥屎,不能入食。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8.陽明癥

潮熱,二陽并病,太陽癥罷,汗,大便難,譫語。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9.陽明癥

潮熱,胸滿不去,大便溏。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10.陽明癥

潮熱,脅下及心胸痛,腹?jié)M,嗜臥小便難,身目皆黃,時噦,鼻干短氣,不得汗,脈大弦浮。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厥門第十六

(二十法)

1.太陽癥

厥,頭汗,惡寒,心下滿痛,不欲食,五六日,大便硬,脈細。

為陽微結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2.少陰癥

厥,身疼骨結痛,脈沉。

附子湯五味主之。

3.少陰癥

厥欲死者,燥煩,吐利。

吳茱萸湯四味主之。

4.少陰癥

厥,利不止,干嘔,無脈。

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

5.少陰癥

厥,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脈微欲絕或不出。

通脈四逆湯三味主之。

6.少陰癥

厥,或悸,或咳,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兩半 人參二兩

  右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參,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兩,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7.少陰癥

厥,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脈弦遲。

四逆湯三味主之。

8.厥陰癥

蚘厥,靜而時煩,得食嘔吐,為臟寒。

烏梅丸十味主之。

9.厥陰癥

厥,里有熱,脈滑。

白虎湯四味主之。

10.厥陰癥

厥,脈細欲絕。

當歸四逆湯七味主之。

11.厥陰癥

厥,汗出惡寒,四肢疼下利,熱不去內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12.厥陰癥

厥,大汗,大下利。

四逆湯三味主之。

13.厥陰癥

厥,心下滿,煩,脈乍緊。

瓜蒂散二味主之。

14.厥陰癥

厥,心悸,宜先治水。

茯苓甘草湯四味主之。

15.厥陰癥

厥,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遲。

麻黃升麻湯十四味主之。

16.厥陰癥

厥,汗,下利清谷,黑寒外熱。

通脈四逆湯三味主之。

17.厥陰癥

見厥難治,嘔,小便自利,身有微熱,脈弱。

四逆湯三味主之。

18.暍癥

厥,惡寒發(fā)熱,身重疼痛,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

19.霍亂

厥,吐利汗出,惡寒發(fā)熱,四肢拘急。

四逆湯三味主之。

20.霍亂

厥,汗出,四肢拘急不解,吐已下,脈微欲絕。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五味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豬膽汁半合 人參二兩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納豬膽汁攪勻,分溫再服。

喘門第十七

(十一法)

1.太陽癥

喘。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七味主之。

2.太陽癥

喘,頭痛身疼,惡風發(fā)熱,無汗。

麻黃湯四味主之。

3.太陽癥

喘,胸滿,太陽陽明合病,不可下。

麻黃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喘,咳,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八味主之。

5.太陽癥

下之微喘,表未解。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七味。

6.太陽癥

喘,汗出,無大熱,發(fā)汗后不可行桂枝。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味主之。

7.陽明癥

微喘,潮熱,若吐下十余日不解,不惡寒如見鬼狀直視。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8.陽明癥

喘,咽干口苦,發(fā)熱懊儂,汗,腹?jié)M舌上胎,惡熱身重客氣動隔,若下之則胃中空虛,脈浮緊。

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9.陽明癥

喘,無汗,發(fā)汗則愈,脈浮。

麻黃湯四味主之。

10.濕癥

喘,小便自利。

下之額上汗出死。

11.濕癥

面黃而喘,項痛身疼,發(fā)熱,煩,鼻塞,腹中和無病,脈大。

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咳門第十八

(四法)

1.太陽癥

咳,干嘔,發(fā)熱,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八味主之。

2.太陽癥

咳,微喘,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八味主之。

3.少陰癥

咳,喘,心悸。

四逆散主之。

4.少陰癥

咳,嘔,六七日下利,煩,不得眠。

豬苓湯五味主之。

渴門第十九

(十七法)

1.太陽癥

渴,煩,發(fā)汗后,脈洪大。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渴,煩,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

五苓散五味主之。

3.太陽癥

渴,汗出。

五苓散五味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發(fā)熱,煩,有表里癥六七日。

五苓散五味主之。

5.太陽癥

渴,惡風,身熱脅滿,手足溫而渴,四五日,項強。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6.太陽癥

大渴飲水,腹?jié)M汗出,惡寒發(fā)熱,小便自利,肝秉肺名曰橫。

刺期門穴。

7.太陽癥

舌燥而渴,潮熱心下至,少腹?jié)M痛不可近,五六日不大便,重發(fā)汗后下之。

大陷胸湯三味主之。

8.太陽癥

大渴,不嘔,頭汗,寒熱,胸滿,心煩小便不利,發(fā)汗,后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七味主之。

9.太陽癥

大渴,惡風,若吐下不解,熱結在里。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10.太陽癥

渴,囗燥舌干,無大熱,背微寒。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11.太陽癥

渴,發(fā)熱,無汗,表不解,脈浮。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不渴者白虎湯四味主之。

12.陽明癥

渴,囗干舌燥,欲飲水。

白虎加人參湯五味主之。

13..陽明癥

渴欲飲水,發(fā)熱,小便不利,脈浮。

豬苓湯五味主之。

14.陽明癥

渴,惡寒發(fā)熱,汗,寒熱,心下痞,不嘔,此醫(yī)下之也姑不下之惡寒,渴,屬陽明。

但以法救之,五苓散五味主之。

15.少陰癥

渴,咳,嘔,六七日下利,煩,不得眠。

豬苓湯五味主之。

16.濕癥

渴,頭汗口燥,白胎胸滿,小便不利,噦。

17.暍癥

渴汗,惡寒,太陽中熱是也。

咽痛門第二十

(三法)

1.少陰癥

咽痛,胸滿下利,心煩。

豬膚湯二味主之。

2.少陰癥

咽痛二三日。

甘草湯一味,不差桔梗湯二味,半夏及湯三味。

3.少陰癥

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

苦酒湯二味。

項強門第二十一

(七法)

1.太陽癥

項強,汗,惡風。

桂枝加葛根湯七味主之。

2.太陽癥

項強,頭痛發(fā)熱,心滿微痛,小便不利,無汗。

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湯六味主之。

3.太陽癥

項強,幾幾,惡風,無汗。

葛根湯七味主之。

4.太陽癥

項強,惡風,手足溫,渴,身熱脅滿,四五日。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5.太陽癥

項強,結胸,如柔痓狀,下則和。

大陷胸丸九味主之。

6.太陽癥

項強,頭眩,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慎勿下之。

刺大椎肝俞肺俞。

7.痓癥

項強,目赤,口噤,發(fā)熱,身熱,足寒。

胸滿門第二十二

(十二法)

1.太陽癥

胸滿,下后脈促。

桂枝去芍藥湯四味主之。

2.太陽癥

胸滿,微寒,下后脈促。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味主之。

3.太陽癥

胸滿,喘,太陽陽明并病,不可下。

麻黃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胸滿,十日已去,嗜臥,外已解,脅痛,脈浮細。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脈浮者麻黃湯四味主之。

5.太陽癥

胸滿,喜嘔,寒熱,心煩,不欲食,五六日中風往來。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6.太陽癥

胸滿,嘔,日晡潮熱,十三日不解。

紫胡加芒硝湯八味主之。

7.太陽癥

胸滿,小便不利,譫語驚煩,八九日下之身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十二味主之。

8.太陽癥

胸滿,頭汗,寒熱,小便不利,心煩嘔而不渴,五六日復發(fā)汗,復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七味主之。

9.陽明癥

胸滿,潮熱,大便溏。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10.少陰癥

胸滿,咽痛,下利,心煩。

豬膚湯三味主之。

11.濕癥

胸滿,頭汗,干燥,白胎,噦渴,小便不利。

12.勞復

胸滿,胸上有寒。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理中丸四味主之。

結胸門第二十三

(四法)

1.太陽癥

結胸,項強,如柔痓狀,下則和。

大陷胸丸六味主之。

2.太陽癥

六七日結胸,熱實,心痛,脈沉緊。

大陷胸湯三味主之。

3.太陽癥

小結胸,按之心下痛,脈浮滑。

小陷胸湯三味主之。

4.太陽癥

結胸,寒無者,實熱癥。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心下痞門第二十四

(十三法)

1.太陽癥

痞,頭痛,眩瞀,太陽少陽并病。

刺肝俞肺俞不可發(fā)汗,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2.心下滿而硬痛為結胸,滿而不痛為痞。

五六日嘔而發(fā)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不為逆,必蒸蒸而振,發(fā)熱汗出而解。

若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痞宜半夏瀉心湯主之。

3.太陽癥

痞,脈按之濡。

大黃黃連瀉心湯三味主之。

4.太陽癥

痞,汗,惡寒。

附子瀉心湯四味主之。

5.太陽癥

痞,渴,口燥,煩,小便不利。

瀉心湯主之,不解者服五苓散五味。

6.太陽癥

痞,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

生姜瀉心湯八味主之。

7.太陽癥

痞,反下之,心下痞益甚。

甘草瀉心湯七味。

8.太陽癥

心下痞,服藥利不止,與理中利益甚。

赤石脂禹余糧湯二味主之。

9.太陽癥

痞,發(fā)汗吐下后,噫不除。

旋復代赭湯七味主之。

10.太陽癥

痞,惡寒,大下后復發(fā)汗,不可攻痞。

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1.太陽癥

痞,吐利,汗出不解,發(fā)熱胸滿。

大柴胡湯八味主之。

12.太陽癥

痞,病如桂枝癥,頭不痛項不強,氣上沖不得息,當吐之,寸脈浮。

瓜蒂散二味主之。

13.陽明癥

痞,不嘔,發(fā)熱,渴汗,惡寒,此醫(yī)下之,如不下不惡寒而渴者,屬陽明。

五苓散五味主之。

辰太陽

卯陽明

寅少陽

丑太陰

子少陰

亥厥陰

心下滿痛門第二十五

(七法)

1.太陽癥

心下滿痛,頭痛,發(fā)熱,項強,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湯六味主之。

2.太陽癥

心中結痛,身熱不去,五六日,大下之。

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3.太陽癥

心下滿痛,結胸,實熱,脈沉緊。

大陷胸湯三味主之。

4.太陽癥

心下滿痛,小結胸,寒實,脈浮滑。

小陷胸湯三味主之。

5.太陽癥

心下滿痛為結胸癥,但滿而不痛為痞。

結胸大陷胸湯主之,痞半夏瀉心湯主之。

6.陽明癥

脅下及心痛,腹?jié)M潮熱小便難,嗜臥一身面目皆黃,噦,鼻干短氣不得汗,脈弦浮大。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7.少陰癥

心下滿痛,心痛,口干,下利清水。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心下悸門第二十六

(五法)

1.太陽癥

心下悸,發(fā)汗過多,叉手自冐心,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二味主之。

2.太陽癥

心悸,頭眩,發(fā)熱,瞤,發(fā)汗不解。

真武湯五味主之。

3.太陽癥

二三日心中悸,煩。

小建中湯八味主之。

4.太陽癥

心動悸,結代也。

炙甘草湯九味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化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5.少陰癥

或悸,厥,或咳。

四逆散主之。

脅滿門第二十七

(二法)

1.太陽癥

脅滿,惡風,手足溫而渴,身熱頑強,四五日。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2.陽明癥

脅滿,嘔,不大便,舌上胎,小柴胡湯七味。

腹?jié)M門第二十八

(十三法)

1.太陽癥

腹?jié)M,下后心煩,臥起不安。

梔子厚樸湯三味主之。

2.太陽癥

腹?jié)M,譫語,肝秉脾名曰橫,寸口脈浮緊。

刺期門穴。

3.陽明癥

腹?jié)M,汗,大便硬,潮熱不惡寒,身重短氣,脈遲。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4.陽明癥

腹?jié)M,譫語,三陽合病,身重遺尿。

白虎湯四味主之。

5.太陽癥

腹?jié)M,發(fā)汗后腹脹者。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五味主之。

6.陽明癥

腹?jié)M而喘,咽燥口苦,發(fā)熱汗出,惡熱身重,脈浮大。

若發(fā)汗則譫語。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7.陽明癥

腹?jié)M,脅下及心痛,潮熱,噦,鼻干不得汗,嗜臥短氣,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

脈弦浮大。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8.陽明癥

腹?jié)M痛,六七日不大便,煩,大下后有宿食。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9.陽明癥

腹脹滿,吐后。

調胃承氣湯三味主之。

10.陽明癥

腹?jié)M不減,當下之。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11.太陰癥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2.少陰癥

腹?jié)M,六七日不大便。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13.厥陰癥

腹?jié)M,身疼,下利。

先溫里后攻表。

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腹痛門第二十九

(七法)

1.太陽癥

腹中急痛,陽嗇陰弦。

小建中湯主之,不差者服小柴胡湯。

2.太陽癥

腹痛,欲嘔,胸中有熱,胃中有邪。

黃連湯七味主之。

3.陽明癥

腹?jié)M痛,六七日不大便,煩,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4.陽明癥

腹痛,發(fā)汗不解,急下之。

大承氣湯四味。

5.太陰癥

腹痛,太陽病反下之,屬太陰。

桂枝加芍藥湯五味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六味主之。

6.少陰癥

腹痛,便濃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小便不利。

桃花湯三味主之。

7.少陰癥

腹痛,四五日自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真武湯五味主之。

少腹?jié)M門第三十

(四法)

1.太陽病

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 。

其人發(fā)狂者 以熱在下焦。

少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者 瘀熱在里故也,下血乃愈 ,抵擋湯主之。

2.太陽癥

少腹?jié)M,有熱,小便應不利今反利,為有血當下之。

扺當丸四味主之。

3.太陽癥

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燥渴 ,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大陷胸湯主之。

下利門第三十一

(二十五法)

1.太陽癥

下利,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湯七味主之。

2.太陽病

桂枝證,醫(yī)反下之,下利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太陽癥

下利,嘔逆。

表解乃可攻之十棗湯。

4.太陽病

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5.太陽癥

傷寒發(fā)熱汗出,心中痞鞭,嘔吐下利,大柴胡湯主之。

6.太陽癥

下利,太陽少陽合病。

黃芩湯四味主之。

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五味主之。

7.陽明癥

下利清谷,表熱里寒,脈浮遲。

四逆湯三味主之。

8.陽明癥

少陽陽明合病,有宿食也,脈滑數(shù)。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9.太陰癥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10.少陰癥

下利,胸滿,心煩,咽痛。

豬膚湯二味主之。

11.少陰癥

下利。

白通湯三味主之。

12.少陰癥

下利,脈微。

白通湯主之。

若利不止干嘔厥逆無脈,與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13.少陰癥

下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四五日。

真武湯五味主之。

14.少陰癥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或利止脈不出。

通脈四逆湯四味主之。

15.少陰癥

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煩不得眠。

豬苓湯主之。

16.少陰癥

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17.厥陰癥

下利,大汗出,惡寒,厥,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四逆湯三味主之。

18.厥陰癥

下利,汗,厥。

四逆湯三味主之。

19.厥陰癥

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里寒外熱。

通脈四逆湯三味主之。

20.厥陰癥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四味主之。

21..厥陰癥

下利,腹?jié)M,身疼,先溫里后攻表。

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22.厥陰癥

下利,欲飲水者,有熱也。

白頭翁湯四味主之。

23.厥陰癥

下利,譫語,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三味。

24..厥陰癥

下利,煩,按之心下濡虛。

梔子豉湯二味主之。

25.霍亂

下利清谷,吐利汗出,小便復利,內寒外熱,脈微欲絕。

四逆湯三味主之。

下利膿血門第三十二

(二法)

1.少陰癥

下利膿血。

桃花湯三味主之。

2.少陰癥

下利膿血,二三日至四五日,小便不利。

桃花湯三味主之。

大便硬門第三十三

(七法)

1.太陽癥

大便硬,頭汗,惡寒,厥,心下滿不欲食,脈細。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2.太陽癥

大便硬,小便自利,身疼煩,風濕相搏不得轉,不嘔不渴,脈虛浮而嗇。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五味主之。

3.陽明癥

大便硬,潮熱汗,腹?jié)M,不惡寒,身重氣短,脈遲。

大承氣湯主之。

若腹大滿不通者小承氣湯主之。

4.陽明癥

大便微硬,潮熱,大承氣場主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小承氣湯下之,若不轉矢氣不可攻之,發(fā)熱復硬小承氣湯和之。

5.陽明癥

大便硬,汗多,譫語,胃中燥。

小承氣湯三味。

6.陽明癥

大便硬,小便數(shù),其脾為約,脈陽浮嗇。

麻子仁丸六味主之。

7.陽明癥

大便硬,微煩,發(fā)汗吐下后,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大便難門第三十四

(二法)

1.陽明癥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陽明癥

大便難,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里癥,六七日。

大承氣湯主之。

不大便門第三十五

(七法)

1.太陽癥

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

小承氣湯三味,看熱多少用之。

2.太陽癥

不大便,頭痛有熱,小便清,六七日與小承氣,小便清知不在里,當發(fā)汗與桂枝湯。

3.太陽癥

六七日不大便,潮熱從心下至,舌燥而渴,少腹?jié)M痛不可近者,重發(fā)汗復下之。

大陷胸湯三味主之。

4.陽明癥

不大便,嘔,脅滿,舌上胎。

小柴胡湯七味主之。

5.陽明癥

六七日不大便,腹?jié)M痛,小便不利,煩,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6.陽明癥

不大便,潮熱,無表里癥,可下之,假令不下已大便有瘀血,七八日脈數(shù)。

扺當湯主之。

7.少陰癥

不大便,腹?jié)M,六七日。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小便不利門第三十六

(十三法)

1.太陽癥

小便不利,發(fā)熱無汗,頭項強痛,心下滿痛,桂枝或下后。

桂枝去桂加白術茯苓湯六味。

2.太陽癥

小便不利,不得眠,胃中干煩燥,發(fā)汗后大汗出,欲飲水。

五苓散五味主之。

3.太陽癥

小便不利,下利,譫語,驚煩,八九日下之,身重胸滿。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十二味。

4.太陽癥

小便不利,頭汗惡寒,渴不嘔胸滿,心煩,發(fā)汗后復下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七味主之。

5.太陽癥

小便不利,汗出短氣惡風,掣痛煩,或身微腫,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不得屈伸。

甘草附子湯四味主之。

6.陽明癥

小便不利,發(fā)熱,渴欲飲水,脈浮。

豬苓湯五味主之。

7.陽明癥

小便不利,頭汗黃。

茵陳蒿湯三味主之。

8.陽明癥

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

大承氣湯四味。

9.陽明癥

小便不利,七八日身黃如橘色。

茵陳蒿湯三味主之。

10.少陰癥

小便不利,下利膿血,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桃花湯三味主之。

11.少陰癥

小便不利,自下利,四五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

真武湯主之。

12.濕癥

小便不利,頭汗,囗燥,白胎渴噦,胸滿。

小便難門第三十七

(二法)

1.太陽癥

小便難,發(fā)汗,遂漏不止,惡風,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加附子湯六味主之。

2.陽明癥

小便難,潮熱心痛,腹?jié)M,嗜臥身黃,短氣噦,鼻干不得汗,脈弦浮大。

小柴胡湯七味立之。

小便數(shù)門第三十八

(二法)

1.太陽癥

小便數(shù),自汗微惡寒,心煩腳攣急,脈浮,與桂枝得之便厥,咽干煩燥。

厥愈芍藥甘草湯主之,其腳伸。

若胃氣不和調胃承氣湯主之。

若重發(fā)汗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2.陽明癥

小便數(shù),大便硬,其脾為約,脈趺陽浮嗇。

麻子仁丸主之。

小便自利門第三十九

(九法)

1.太陽癥

小便自利,汗出惡寒,發(fā)熱渴欲飲水,腹?jié)M,肝秉肺名曰橫。

刺期門。

2.太陽癥

小便自利,少腹?jié)M不結胸,其人如狂,已熱在下焦,六七日表癥在,脈沉微。

下血乃愈扺抵當湯四味主之。

3.太陽癥

小便自利,身黃,少腹硬,血證締也,狂,脈沉結。

抵當湯四味主之。

4.太陽癥

小便自利,少腹?jié)M,小便不利今反利之,有熱有血也。

抵當丸四味主之。

5.太陽癥

小便自利,身疼,煩,大便硬,脈浮虛而嗇。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五味主之。

6.陽明癥

小便自利,自汗若發(fā)汗,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須自大便。

蜜煎導而通之,若木瓜根豬膽汁湯主之。

7.陽明癥

小便自利,躁煩,心下硬,屎定硬,無太陽柴胡證,二三日脈弱。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8.厥陰癥

小便自利,嘔,厥者難治,身有微熱,脈弱。

四逆湯三味主之。

9.濕癥

小便自便,喘。

小便清門第四十

(十一法)

1.太陽癥

小便清,頭痛有熱,不大便六七日,宜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里,桂枝湯五味主之。

2.太陽癥

小便清,譫語,十三日過經(jīng),下利脈和。

調胃承氣湯三味主之。

3.太陽癥

小便清,婦人中風,經(jīng)水適來,脅下滿,譫語,脈遲。

刺期門穴。

4.太陽癥

小便清,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來,發(fā)熱譫語。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自愈。

5.陽明癥

小便清,汗多,大便硬,胃中燥,譫語。

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6.陽明癥

小便清,潮熱,譫語,脈滑疾。

小承氣湯三味主之。

7.陽明癥

小便清,潮熱,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8.陽明癥

小便清,譫語,汗出,有燥屎在胃中,通經(jīng)乃可下之。

大承氣湯四味。

9.陽明癥

小便清,腹?jié)M,三陽合病,身重,譫語,遺尿。

白虎湯四味主之。

10.陽明癥

小便清,二陰并病太陽癥罷,汗,潮熱,大便難,譫語。

大承氣湯四味主之。

11.厥陰癥

小便清,下利有燥屎。

大承氣湯三味主之。

Image

瞀門第四十一

二法

1.太陽證

瞀心,發(fā)汗過多,心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帶湯主之

2.太陽證

太陽少陽并病瞀,頭疼,頭眩,心下痞

刺肝俞肺俞,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刺期門。

煩門第四十二

三十一法

1.太陽證

煩,服桂枝湯不解。

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

2.太陽證

煩,渴,出大汗,脈洪大。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3.太陽證

發(fā)煩,衂血身疼,已發(fā)汗,發(fā)熱,八九日不解,無汗脈浮緊。

麻黃湯主之。

4.太陽證

煩,發(fā)汗半日復熱,脈浮數(shù)。

桂枝湯主之。

5.太陽證

煩,渴,已發(fā)汗,脈浮數(shù)。

五苓散主之。

6.太陽證

煩,發(fā)熱中風,渴欲飲水,入水則吐名水逆,六七日不解,有表里癥。

五苓散主之。

7.太陽證

虛煩,懊儂,不得眠,發(fā)汗吐下后。

梔子豉湯主之。

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8.太陽證

熱煩,胸中窒,發(fā)汗下后。

梔子豉湯主之。

9.太陽證

心煩,腹?jié)M,下后臥起不安。

梔子厚樸湯主之。

10.太陽證

微煩,身熱不去,醫(yī)以丸藥下之。

梔子干姜湯主之。

11.太陽證

心煩,喜嘔,寒熱往來,胸脅滿,不欲食,五六日。

小柴胡湯主之。

12.太陽證

煩,心下悸,二三日。

小建中湯主之。

13.太陽證

微煩,過經(jīng)十余日,反下四五日后柴胡證仍在。

大柴胡湯主之。

14.太陽證

驚煩,胸滿小便不利,譫語,八九日下之身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15.太陽證

益煩,不渴,病在陽以汗解反以水潠,熱不去者。

文蛤散主之,不差五苓散。

16.太陽證

心煩,渴而不嘔,寒熱,胸脅滿,發(fā)汗復下。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17.太陽證

心煩,身疼,不嘔不渴,脈浮虛而嗇。

桂枝附子湯主之。

18.太陽證

煩,身疼,大便硬,小便不利。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9.陽明證

心煩,不吐不下。

調胃承氣湯主之。

20.陽明證

煩,下之心中懊儂,胃中有燥屎。

大承氣湯主之。

21.陽明證

煩,汗出解,日哺發(fā)熱,如瘧。

脈實者大承氣湯。

脈虛浮者桂枝湯。

22.陽明證

煩,腹?jié)M痛,六七日不大便,大下后本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23.陽明證

微煩,大便硬,發(fā)汗后若吐下。

小承氣湯和之。

24.少陰證

心煩,不得臥二三日以上。

黃連阿膠湯主之。

25.少陰證

心煩,咽痛,胸滿,下利。

豬膚湯主之。

26.少陰證

心煩,嘔咳,渴,下利,不得眠。

豬苓湯主之

27.厥陰證

煩,得食而嘔吐,蚘厥。

烏梅丸主之。

28.厥陰證

煩,厥,心下滿,脈乍緊。

瓜蒂散主之。

29.厥陰證

煩,下利,按之心下濡,虛故也。

梔子豉湯主之。

30濕癥

煩,關節(jié)疼,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當利小便。

31.濕癥

煩,身疼頭痛,發(fā)熱,面黃而喘,腹中和無病,脈大。

鼻塞內藥鼻中即愈。

躁煩門第四十三

七法

1.太陽癥

躁煩,嘔逆咽干,治厥甘草干姜湯主之

2.太陽癥

躁煩,身疼惡寒,發(fā)熱汗不止,中風,脈浮緊。

大青龍湯七味

3.太陽癥

躁煩,不得眠,不嘔不渴,夜安靜無表癥,下之后復發(fā)汗,脈沉微。

干姜附子湯主之。

4.太陽癥

躁煩,發(fā)汗不解,下之

茯苓四逆湯主之

5.太陽癥

躁煩,火逆下之,因燒針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6.太陽癥

躁煩,小便自利,與太陽柴胡癥,心下硬屎定硬,脈弱。

大承氣湯主之。

7.少陰癥

躁煩,吐利,厥欲死

吳茱萸湯主之。

發(fā)狂門第四十四

四法

1.太陽證

發(fā)狂,熱結膀胱

桃核承氣湯主之

2.太陽癥

驚狂,臥起不安,亡陽,脈浮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3.太陽證

發(fā)狂,少腹?jié)M小便自利,不結胸,熱在下焦,六七日表不解,脈沉微。

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

4.太陽證

發(fā)狂,小便自利,黃,少腹硬,血癥諦也,脈沉結。

抵當湯主之。

心中懊儂門第四十五

五法

1.太陽癥

懊儂,虛煩不得眠,發(fā)汗吐下后。

梔子豉湯主之。

少氣者枙子甘草豉湯。

嘔者梔子生姜梔湯。

2.太陽癥

懊儂,陽氣內陷,心下硬

大陷胸湯主之。

3.陽明癥

懊儂,咽干口苦發(fā)熱,腹?jié)M喘汗,惡熱身重胃中空虛,白胎,脈浮緊

梔子豉湯主之。

4.陽明癥

懊儂,頭汗,下之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不能食

梔子豉湯主之。

5.陽明癥

下之懊儂,煩,胃中有燥屎

大承氣湯主之。

發(fā)黃門第四十六

七法

1.太陽證

發(fā)黃,小便利,狂,少腹硬,血證諦也,脈沉結

抵當湯主之。

2.陽明證

黃,嗜熱潮熱,短氣腹?jié)M心痛,小便難不得汗,鼻干,嘔,脈弦浮大。

小柴胡湯主之

3..陽明證

發(fā)黃,頭汗,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主之

4.陽明證

七八日如橘色,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主之

5.陽明證

黃,發(fā)熱

梔子黃藥皮湯主之

6.陽明證

黃,瘀熱在里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7.濕癥

黃,身疼,發(fā)熱

不得眠門第四十七

五法

1.太陽證

不得眠,煩,下之后不發(fā)汗,夜安靜無表癥,不嘔不渴,脈沉微

干姜附子湯主之。

2.太陽證

不得眠,小便不利,胃中有燥屎,發(fā)汗后大汗出欲飲水

五苓散主之。

3.太陽證

不得眠,虛煩,懊儂,發(fā)汗,吐下后。

梔子豉湯主之。

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4.少陰癥

不得眠,嘔咳,渴煩,六七日下利。

豬苓湯主之。

5.少陰癥

不得眠,心煩,二三日以上。

黃連阿膠湯主之。

身瞤門第四十八

一法

1.太陽證

瞤,頭眩,發(fā)熱,心悸,發(fā)汗不解。

真武湯主之。

噦噫門第四十九

三法

1.陽明癥

噦,潮熱心悸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小便難嗜臥身黃,鼻干不得汗,脈弦浮大。

小柴胡湯主之。

2.濕癥

噦,頭汗,囗燥渴,白胎,身疼胸滿,小便不利。

3.太陽證

心下痞,噫不除,發(fā)汗,吐下后。

旋覆代赭湯主之。

雜門第五十

二十二法

1.太陽證

下之后其氣上沖。

桂枝湯主之。

2.太陽證

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

形似瘧一日再發(fā),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3.太陽證

但重乍輕有時,無少陰癥,身不疼,脈浮緩。

大青龍湯主之

4.太陽證

當汗解,外癥未解,脈浮弱。

桂枝湯主之。

5.太陽證

外癥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

桂枝湯主之。

6.太陽證

發(fā)汗不解反下之,脈浮。

桂枝湯主之。

7.太陽證

可發(fā)汗,病在表,脈浮者,脈浮數(shù)洪二證。

麻黃湯主之

8.太陽證

發(fā)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9.勞復

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無水氣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10.太陽證

發(fā)汗后惡寒虛故也,不惡熱但熱者買也。

調胃承氣湯三味。

11.太陽證

汗家重發(fā)汗恍惚心亂,小使已陰疼。

禹余糧丸主之。

12.太陽證

病未解,脈陰陽俱停,陰脈微。

調胃承氣湯下之。

13.太陽證

燒針被寒針,必發(fā)奔豚氣。

桂枝加桂湯泄之。

14.太陽證

過經(jīng)十余日慍慍欲吐,胸中痛,大便溏。

調胃承氣湯主之。

15.太陽證

外有熱里有寒,脈浮滑。

白虎湯主之。

16.陽明證

無余證者,脈浮。

麻黃湯主之。

17.陽明證

喜忘,必有蓄血,大便黑。

抵當湯主之。

18.太陰證

可發(fā)汗,脈浮。

桂枝湯主之。

19.少陰證

二三日。

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

20.少陰證

急溫之,脈沉。

四逆湯主之。

21.勞復

差后更發(fā)熱。

小柴胡湯主之。

22.陽明證

發(fā)黃,瘀血在里。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