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指將制成的陶坯燒到1100℃后重新上釉,二次燒窯而成的一種工藝。它以鉛為熔劑,配以銅、鐵、鈷等元素作著色劑,燒制出深淺不同的顏色。高宗、武則天時期,其顏色以綠、黃、赭、白為主。盛唐時期,唐三彩燒制達到頂峰,三彩俑數(shù)量眾多,胎質(zhì)堅硬,釉色均勻,色彩鮮亮明快,造型多彩多姿,裝飾生動活潑。除前面所述幾種顏色外,藍彩大量使用。唐三彩使其成為這一時期陶俑的典型杰作。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女立俑 高32厘米 天王頭綰發(fā)髻,發(fā)似小冠,濃眉大眼,闊口,八字胡須,身穿鎧甲,鎧甲的塑造真實細膩。天王雙足踏立在臥牛之上,左手叉腰,右手持物狀,原物已失。天王本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祗,墓葬中的天王俑起鎮(zhèn)守墓室之用。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抱嬰女立俑 高16cm 女俑頭發(fā)梳于腦后,身穿翻領大衣,寬衣博袖,衣服飾不同顏色,雙手抱一嬰兒。此類女俑在唐朝墓葬中屢有出土,但其所蘊含的真實意義目前尚不得而知。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女立俑 高26cm 女俑頭梳螺髻,內(nèi)穿襦衫,中襯以半袖衫,外罩披帛,披帛下垂至長裙底部。所施色彩較為淺淡,恰好襯托出女俑端莊嫻雅之神態(tài)。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胡人牽馬俑 高70cm 俑頭戴幞頭,高鼻深目,滿臉胡須,身穿翻領衣,腰中系帶,足登高靴,雙手做握韁繩姿勢,似在牽馬或牽駱駝。衣服以綠色為主,色彩有流動之感。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駱駝 高87m 駱駝雙峰,兩峰之間搭掛馱囊,馱囊上飾獸頭,兩側(cè)有絲綢、水壺等物。駱駝引頸張口,四肢作行走狀,再現(xiàn)了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奔波勞累之景像。此駱駝形體高大,神情生動,釉色明亮,堪稱唐代動物雕塑之佳作。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馬 高72cm 馬四足直立,頭戴籠套,馬鬃短齊,頸后部有一長綹,扎尾上翹。頭、胸前、臀部后革帶上懸掛飾物,飾物外為圓形綠葉,內(nèi)有一似青蛙的動物。四蹄下底板印刻鴛鴦圖案。馬全身白色,鞍韉及飾物施綠、褐色釉。 與漢朝相同,唐朝在奪取政權后因要抗擊北部各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特別注意對馬的馴養(yǎng)。此外,唐朝還訓練了一批舞馬,專供人們休閑娛樂。所以唐朝藝術品中表現(xiàn)馬的題材比比皆是。這件唐三彩馬昂首挺立,英氣勃發(fā),大有奔騰萬里之勢。其英武之姿正是盛唐昂揚向上之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馬 高51cm 唐朝與漢朝一樣,在奪取政權以后,特別注意對馬匹的馴養(yǎng),以抗擊北部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馬還是人們休閑娛樂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有唐一代,表現(xiàn)馬的作品題材比比皆是。此馬以褐色為主基調(diào),昂首挺立,其英武之姿,正是盛唐昂揚向上之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故宮博物院藏 三彩馬 高72cm 馬四足直立,頭戴籠套,馬鬃短齊,頸后部有一長綹鬃毛,扎尾上翹。頭、胸前、股后革帶上懸掛飾物,飾物外為圓形綠葉,內(nèi)有一似青蛙的動物。底板印刻鴛鴦圖案。馬全身以白色為主,馬鞍及飾物施綠色。該馬英氣勃發(fā),大有奔騰萬里之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