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可能跟以下三個原因有關: 應試教育模式下,語文成績不出彩 認為漢語是母語,所以沒必要過于上心 語文在日常使用中,存在感不高,優(yōu)越感不強
應試教育模式下,語文成績不出彩雖然……但是,當下并且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教育模式仍將是“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語文并不是那種能夠一下子就拉開分差的學科。 比如數(shù)學,雖然生活會欺騙你,但數(shù)學不會,因為數(shù)學不會就是不會。一道大題,動輒就是10分乃至30分的分值,會和不會,做對一步和全做對,會對最終成績造成巨大影響。 比如英語,多背單詞可以增大詞匯量,多讀文章可以增強語感。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就有可能做對這道題目;詞匯量大,就有可能寫出比較不錯的作文;哪怕只是語感好,也極有可能蒙對別人蒙不對的選擇題。 但語文不同?;A題部分,大家的水平基本相當;即便是后面的閱讀理解和古詩文部分,無法做到全對,但帶走一部分或大部分分數(shù)還是有可能的。
至于最后的壓軸大題——作文,我認為想要寫出滿分和零分作文,都是非常難的。前者可遇而不可求,后者除非嚴重跑題或壓根兒就沒想好好寫,否則絕大多數(shù)人基本都還是處在能夠“正常的拿到一半分數(shù)和拿到大多數(shù)分數(shù)”這個層級上的。 這體現(xiàn)在第一梯隊的學生身上,可能只是10分以內(nèi)或者10-20分之間的差距,換算成150分的試卷,可能有人得135分,有人得120分,差距不會十分明顯,否則也不可能是第一梯隊了。 但換作其他科目,對于偏科嚴重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人數(shù)學拿滿分,有人卻只能拿80分,這就是70分的差距;有人英語得140,有人卻只能得100,這又是40分的差距,里外里將是110分的差距。 所以,很多人感受不到語文那種能夠像數(shù)學和英語一樣的,基于分差而帶來的巨大的差距感。 認為漢語是母語,所以沒必要過于上心在之前還流行上補習班的年代,補習的科目主要是數(shù)學、英語、理化生,政史地都很少,更不用說語文了。 提到語文,很多家長的下意識反應都是:語文還用補習?那不是母語么? 可恰恰就是這個讓我們都認為不用很上心的母語,很多學生依舊讀不懂閱讀理解,依舊看見古詩文鑒賞就頭疼,依舊對寫作文犯怵。
語文在日常使用中,存在感不高,優(yōu)越感不強我們在日常學習和工作時,習慣把那些學習好的人稱為“學霸”。你數(shù)學好你是學霸,你英語好你也是學霸,你理化生好那更是學霸了,這么難的東西你都會。 但我們一般都怎么評價那些文筆不錯、出口成章的人呢? 呵,沒想到,你還挺有才~
大家覺得是什么原因呢?請在評論區(qū)留言~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wǎng)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