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群體呼吁在服裝上返璞歸真,追求服裝樸素、淡雅、清純之風,同時受日本學生裝的影響,服裝開始變得簡化而適體?!澳贻p女學生和思想進步女士穿襖裙時不施花紋,不戴簪釵、手鐲、耳環(huán)、戒指等飾物?!?因為此裝束被當時社會視為接受新文明、新知識的象征,謂之“文明新裝”。隨著新思想的傳播,“倒大袖”上衣成為20世紀20年代最為盛行的一種女性服裝款式。 在《時尚百年》中對“倒大袖”上衣造型和其搭配是這樣描寫的:“上衣為大襟緊身短襖,衣擺呈圓弧形,后來也有較多是平擺的,擺長不蓋住臀,衣袖長至肘,袖口一般為七寸,為喇叭形,也稱倒大袖。裙為黑色,裙擺較大,為穿套式,長至足踝?!逼湔〉囊律砗屠刃我滦錁?gòu)成了獨特的服裝造型,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審美價值。民國時期女性服裝以“倒大袖”上衣為代表之一,而袖口大于袖窿的衣袖是該女裝的標志性符號。 ![]() 民國傳世照片 倒大袖衣袖是構(gòu)成服裝造型的重要組成部件,“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所指的就是服裝中遮蓋手臂的部分,它包裹著身體上最為靈活的肢體,所以手臂的任何動作都會牽引衣袖袖口的揮舞。上圖是一張20世紀20年代的家族合照,“倒大袖”是當時女裝的標志性細節(jié),從圖片中女性的著裝可以看出當時女性的穿搭涵蓋了上衣下裙、上衣下褲和旗袍樣式。 傳統(tǒng)女裝造型肥大且寬松,林語堂曾說:“中國服裝哲學上之不同,在于西裝意在表現(xiàn)人身體型,而中裝意在遮蓋身體?!边@無疑道出了中國服裝造型平直寬松的緣由。直到清末,女裝的衣身廓型多為寬肥且直身的方形或長方形。到了20世紀20年代,倒大袖上衣雖繼續(xù)采用了平面的直線裁剪方式,但衣身相對由闊變窄,由長變短,“似參以西洋女服之樣式,衣短只二尺二三,身矮者尚不需此,袖口又大,在七寸之間,過身仍以腰為度” ,衣身裁去了寬大多余的部分,在傳統(tǒng)的裁剪方法下衣身稍有收腰,形成了外擴的擴身弧擺、直身弧擺等樣式。 ![]() 20年代中國服飾的款式造型變化 周錫保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衣裳的款式造型變化過程。從視覺上看,衣身長度在逐漸縮短且衣身面積也明顯變小,上衣更貼近人體。 ![]() 仕女攜童圖帽筒(1925年,洪步余) 上圖是仕女攜童圖帽筒,展示著當時的居家打扮。右上側(cè)題:“美人如玉。乙丑春洪步余書于西軒”,帽筒畫面左右對稱,正中繪執(zhí)扇女子,上身著墨綠色黑花倒大袖上衣,立領(lǐng)大襟,收腰圓擺,領(lǐng)口、袖口及下擺有細緣邊裝飾,下著灰色及膝A字筒裙,式樣呈不對稱式,側(cè)打褶繡團花,腳穿黑色天足鞋。另一女子執(zhí)絹帕掩口,身穿紫色立領(lǐng)斜襟馬甲,兩側(cè)開衩,內(nèi)露胭脂色薄衫,也是倒大袖,袖長七分,下著藍綠底色黑色條紋寬管過膝中褲,腳穿黑色天足鞋,皆是當時的生活裝。 ![]() 民國黑色繡八團海水江崖紋倒大袖女褂 民國黑色繡八團海水江崖紋倒大袖女褂,是倒大袖的初期形態(tài),以黑色綢緞為底,立領(lǐng)對襟,寬袖圓弧擺,衣身左右低開衩,領(lǐng)口、袖口及下擺緣邊飾有海水江崖紋裝飾。衣身上繡八團牡丹紋樣,邊飾海水、菊花等紋樣,充滿富貴之氣,是婚禮等重大禮儀場合的服飾品。 ![]() 民國暗紫色團花紋對襟倒大袖女褂 暗紫色團花紋對襟倒大袖女褂,形制為立領(lǐng)、對襟,袖身寬大,后中破縫,兩側(cè)開衩,收腰,擺長及臀,下擺呈圓弧形,衣袖呈微喇叭形。袖口、領(lǐng)口、領(lǐng)圈、門襟和底擺、開衩處有黑色兩道拼接鑲邊裝飾,并且開衩止口上方有如意云頭裝飾。領(lǐng)口處有一枚盤扣,門襟中部一枚盤扣上綴有垂穗。通身采用暗紫色團花紋絲綢面料,內(nèi)有白色絲綢襯里,極具端莊富貴之態(tài)。 ![]() 民國黃綠色錦花卉紋倒大袖裘皮襖 民國時期黃綠色錦花卉紋倒大袖裘皮襖,大襟立領(lǐng),直袖,衣長及腰,內(nèi)襯裘皮,從其制作方式來看,形制延續(xù)了傳統(tǒng)襖的造型,裘皮是縫制在服裝里面做襯用的,外觀上很難看出是裘皮服裝,可見人們穿著裘皮服裝的基本初衷是為了保暖和御寒。通身紅白色調(diào)花卉織錦紋樣裝飾。七粒盤扣,袖口領(lǐng)口、領(lǐng)圍衣襟、衣擺有黑色細滾邊裝飾,屬于倒大袖的早期形態(tài)。 ![]() 民國米白色繡花卉紋倒大袖襖 民國米白色繡花卉紋倒大袖襖,形制為右衽大襟,立領(lǐng),腰身窄小,擺長不過臀,腰臀呈曲線,袖短露腕呈喇叭形。袖口、領(lǐng)口、領(lǐng)圈、大襟和底擺、開衩處有淺色滾邊。四顆一字盤扣,通身采用米白色絲綢面料制成,上用淺色絲線和平繡手法刺繡了花卉紋樣,色彩搭配雅致,內(nèi)襯棉布襯。 ![]() 民國淺黃色緞繡牡丹紋倒大袖裘皮襖 上圖為民國江南地區(qū)淺黃色緞繡牡丹紋倒大袖裘皮襖,本件倒大袖內(nèi)襯裘皮,形制為右衽大襟,立領(lǐng),兩側(cè)開衩,腰身窄小,擺長不過臀,腰臀呈曲線,袖短露腕呈喇叭形。領(lǐng)口和大襟至側(cè)襟處裝有五對褐色細襻,袖口、領(lǐng)口、領(lǐng)圍、衣襟、側(cè)縫、開衩、衣擺有黃色系花邊裝飾。通身為淺黃色絲綢面料,在前胸、衣袖上方采用平繡和打籽繡的手法,以彩色繡線刺繡了牡丹紋樣,寓意富貴美滿。 ![]() 民國橘黃色綢倒大袖襖 1925年以后的倒大袖雖然依然保持著喇叭形的袖口,但是衣身更加短小緊窄,下擺的圓弧形更加明顯,也改用了新式衣料,不施紋繡。如上圖民國山西地區(qū)橘黃色綢倒大袖襖,形制為右衽大襟,立領(lǐng),連袖,兩側(cè)開衩,腰身窄小,擺長不過臀,腰臀呈曲線,袖短露腕呈喇叭形。五粒一字盤扣,通身采用橘黃色暗紋綢緞面料,邊緣部位有黑色機織花邊裝飾。簡單素雅,是20世紀20年代晚期倒大袖造型。 ![]() 民國白色紗花卉紋倒大袖衫 上圖為民國白色紗花卉紋倒大袖衫,形制為右衽大襟,立領(lǐng),連袖,兩側(cè)開衩,腰身窄小,擺長不過臀并呈曲線,袖短露腕呈喇叭形。五粒一字盤扣,通身采用白色透明紗質(zhì)花卉紋提花面料,邊緣部位有白色藍花機織花邊裝飾。簡單素雅,衣身面料則刺繡花卉紋樣,與緣邊的紋樣相輔相成,服裝顯得輕盈、飄逸。需內(nèi)搭背心穿著,是民國倒大袖的一件精品。 ![]() 民國橙粉色化纖花卉紋倒大袖襖 隨著西方的紡織面料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化纖面料既耐磨又美觀的特性深受大眾所喜愛。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中就有采用化纖面料的倒大袖上衣實物,相較于棉麻絲這些天然纖維織物來說,面料更為硬挺,耐磨性好。如圖所示的這件化纖面料的倒大袖上衣采用的是機織圖案面料,通過機器將圖案織出來,省去了婦女紡紗織布時間,而且織出來的圖案美觀又時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件衣服是在滿花圖案為裝飾的面料上,在袖口、衣襟及底擺處燙上珠鉆,新穎且華麗。 (內(nèi)容來源:牛犁,崔榮榮《繡羅衣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