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CVD)一直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是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全球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缺血性心臟病(IHD)、缺血性腦卒中(IS)和腦出血(ICH)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大部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血漿脂質(zhì),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在動脈壁內(nèi)沉積,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阻塞相應的動脈,通常被認為與 IHD、IS 和 ICH 的風險相關。雞蛋作為一種常見食物,是膳食膽固醇的最豐富來源之一,但它們也含有多種必需營養(yǎng)素,例如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和各種維生素。關于食用雞蛋對心臟健康有益還是有害,存在著相互矛盾的證據(jù)。有研究顯示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正相關,也有研究顯示呈負相關,還有研究顯示雞蛋攝入過多(每周大于10個)和過少(每周少于1個)對心血管有害。但之前的研究很少評估個體的血漿膽固醇水平在雞蛋攝入量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作用。另一方面,脂蛋白可以分為一系列不同成分,包括膽固醇、磷脂、甘油三酯和載脂蛋白等,這些成分用之前的常規(guī)方法難以定量。而核磁共振(NMR)代謝組學為從更詳細探究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機會。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余燦清等人在 eLife 期刊發(fā)表了題為:Association of egg consumption, metabolic marker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適量食用雞蛋(每天1個)可以增加血液中心臟健康代謝物含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團隊表示,很少有研究關注血漿膽固醇代謝在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系中所起的作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中國嘉道理生物樣本庫(China Kadoorie Biobank)中選取了4778名30-79歲之間的參與者,其中3401 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余1377人則沒有。研究團隊使用靶向核磁共振技術來測量取自參與者血液的血漿樣本中的225種代謝物。在這些代謝物中,他們確定了24種與自我報告的雞蛋攝入量相關的代謝物。分析結(jié)果表明,吃適量雞蛋的人,血液中的載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含量較高,而它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組成部分,HDL 也被稱為“好膽固醇”。這些人的血液中尤其含有更多的大 HDL 分子,這有助于清除血管中的膽固醇,從而防止心臟病的發(fā)生和中風發(fā)作。研究團隊進一步確定了14種與心臟病有關的代謝物,他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吃雞蛋的人相比,吃雞蛋少的參與者血液中有益代謝物的含量較低,而有害代謝物的含量較高。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wèi)生統(tǒng)計學系副教授余燦清表示,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結(jié)果為吃適量雞蛋如何有助于預防心臟病提供了潛在的解釋。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脂質(zhì)代謝物在雞蛋攝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所起的作用。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李立明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可能會對中國的國家飲食指南產(chǎn)生影響,我國目前的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吃一個雞蛋,但數(shù)據(jù)表明,人們的平均雞蛋食用量低于這一建議值,這項研究提示了需要采取更多政策鼓勵人們適量食用雞蛋,以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總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