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徽因 其他百科詞條 中國建筑師 林徽因,女,(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畢業(yè)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shù)學院,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和作家,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病逝于同仁醫(yī)院,享年51歲。 基本信息
人物關系 ![]() 林長民 父親 ![]() 梁思成 丈夫 ![]() 梁從誡 兒子 ![]() 梁再冰 女兒 ![]() 林孝恂 祖父 ![]() 梁啟超 公公 ![]() 李蕙仙 婆婆 ![]() 林尹民 叔叔 ![]() 卓定謀 姑父 ![]() 林瓔 侄女 ![]() 金岳霖 好友 相關合集 ![]()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相關人物 共12個詞條5196閱讀 ![]() 林徽因 中國建筑師 ![]() 梁思成 中國近代建筑之父 ![]() 朱啟鈐 中國政治家 查看更多 ![]() 賓夕法尼亞大學知名校友 共9個詞條4074閱讀 ![]() 伊隆·馬斯克 特斯拉公司CEO ![]() 徐揚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葉克勇 葉克勇畢業(yè)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腦工程學。香港人。中華網(wǎng)創(chuàng)辦人。 查看更多 ![]() 清華大學自然科學界知名校友 共23個詞條5609閱讀 ![]() 楊振寧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 ![]() 李政道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竺可楨 中國近代氣象學家 查看更多 ![]() 近代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 共12個詞條2.6w閱讀 ![]() 宋慶齡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 ![]() 何香凝 民革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 ![]() 林徽因 中國建筑師 查看更多 ![]()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知名華人校友 共14個詞條2487閱讀 ![]() 貝聿銘 華裔建筑大師 ![]() 鄭鐵如 曾任香港中國銀行行長 ![]() 陳光甫 被譽為“中國最優(yōu)秀的銀行家”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904年6月10日 出生 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 1924年 與梁思成的情感經(jīng)歷 1924年6月,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1928年,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楹蠓蚱薅酥铝τ谒麄兯鶡釔鄣慕ㄖ聵I(yè),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diào)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 2 1949年9月 參與國徽的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于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 ![]() 02:48 1950年 參與設計八寶山革命公墓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qū)和骨灰堂兩部分。 ![]() 02:02 1952年5月 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52年5月,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shù)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于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jié)構(gòu)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 1931年4月 發(fā)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1931年4月,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fā)表于《詩刊》第二期。 ![]() 6 1949年 編寫《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xiàn)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tài)度,為了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chǎn)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 7 1955年4月1日 因病逝世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病逝于同仁醫(yī)院,享年51歲。 ![]() 04:16 人物生平 名望世家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族叔林覺民是民主的先驅(qū)。父親林長民是在政治上較為活躍的人物。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林長民的大女兒,她從小聰慧過人,林長民視她為掌上明珠。 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fā)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民國三年(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來京,與父親同住在前王公廠。 早年經(jīng)歷 ![]() 幼年時期 教育經(jīng)歷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xù)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 少女時期的林徽因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shù)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shù)學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shù)系,林徽因注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從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shù)設計半年。 工作經(jīng)歷 ![]() 古建考察 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1931年,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zhì)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后數(shù)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diào)查勘測了數(shù)十處古代建筑,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fā)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diào)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1950年,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3年10月,當選為建筑學會理事;并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寫作經(jīng)歷 ![]() 泰戈爾訪華合影 右2為林徽因 1931年4月,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fā)表于《詩刊》第二期。 以后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后發(fā)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當時,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經(jīng)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 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fā)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是文藝界的發(fā)起人之一。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病中雜詩》9首。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xiàn)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tài)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chǎn)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被毀地區(qū)之重建》一書,并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 建筑生涯 1930-1945年15年間,林徽因、梁思成對190個縣2738處古建筑進行了調(diào)查,很多古建筑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以及國際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如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zhì)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后數(shù)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diào)查勘測了數(shù)十處古代建筑,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fā)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diào)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 1936年5月,林徽因身體稍有好轉(zhuǎn),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達濟南。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盧溝橋事變后,林徽因、梁思成隨營造學社先遷長沙,后于1938年一月到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為“止園”的宅院里。梁思成夫婦所開展的第一項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筑進行調(diào)查。梁思成長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則留守興國庵主持日常事務,既要負責孩子的照顧和教導,又要整理大量的繪制圖紙和文字資料。 1938年10月至11月,經(jīng)林徽因、梁思成調(diào)查的有圓通寺,土主廟、建水會館、東寺塔、西寺塔、真慶觀大殿、金殿等約50余處昆明主要的古建筑。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nóng)舍里。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zhì)條件,使她肺病復發(fā)。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筑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筑史》搜集資料,經(jīng)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郁已代替了戰(zhàn)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diào)。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zhàn)勝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qū)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nèi)無數(shù)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也許將毀于戰(zhàn)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代表的突然到訪,表現(xiàn)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tài)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chǎn)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于停業(yè)的景泰藍傳統(tǒng)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diào)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蘇聯(lián)文化代表團”。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梁思成翻譯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被毀地區(qū)之重建》一書,并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頂?shù)葌鹘y(tǒng)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 3236次播放01:39 民國女神林徽因,兒女雙全幸福美滿,為何孫子孫女卻都改了姓? ![]() 1012次播放03:37 視頻分享:林徽因的情感生活 與徐志摩 ![]() 林徽因[中國建筑師、詩人、作家、教師] 之后,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并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后。這期間,徐志摩已與陸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給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 與梁思成 ![]() 林徽因與梁思成 1928年,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楹罅簩α趾亲o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yè),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diào)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與金岳霖 ![]() 金岳霖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里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汀K麄兾幕尘跋嗤?,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qū)λ嗍謿J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經(jīng)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挽聯(lián)。 與蕭乾 1933年11月,蕭乾在《大公報》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蠶》,引起了林徽因的關注。她通過《大公報》副刊主編沈從文,邀請蕭乾來家做客。因為文字,蕭乾和林徽因逐漸熟悉起來,并成為??汀?/span> 1935年7月起,蕭乾擔任《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其間,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隊”。每個月蕭乾都會到北平,在來今雨軒舉行茶會。林徽因幾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間必有一番宏論。 1936年,蕭乾調(diào)到上海,同時編輯滬津兩地的《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了活躍版面,他不斷開辟各種“專欄”。蕭乾搞的那些嘗試,林徽因都熱烈支持,并且積極參加。 1938年夏,蕭乾去香港繼續(xù)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留在內(nèi)陸的林徽因仍然給他指點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在會場上,林徽因老遠就向蕭乾招手。蕭乾坐到她身邊,握握她的手,叫了一聲:“小姐?!绷只找蛘f:“哎呀,還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樣子啦。”蕭乾說:“精神不老,就永遠也不會老?!彪S即,兩人又談論起文字和作品來。這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聞聽這一噩耗,蕭乾立即給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蕭乾重病住在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蕭乾應邀為文集寫序。他口述,由別人整理。蕭乾仔細過目后,稍有改動,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該序成為蕭乾文壇的絕筆之作。 健康狀況 ![]() 3萬次播放01:54 林徽因究竟是怎么死的?臨終前想再見梁思成卻為何被拒絕?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yī)院,享年51歲。 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 人物評價 ![]() 2491次播放01:02 林徽因的一生如夏花般燦爛,美國學者費正清是這樣評價她的 綜合評價 ![]() 林徽因生活照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zhì)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shù)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不僅有嚴謹?shù)目茖W內(nèi)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shù)和藝術(shù)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shù)風鈴轉(zhuǎn)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云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他人評價 蕭乾: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jīng)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找虻慕≌劷^不是結(jié)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shù)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過人的藝術(shù)悟性。(蕭乾:《才女林徽因》) ![]() 冰心(左)與林徽因(右) 張幼儀: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復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文潔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xiàn)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shù)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筑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cè)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詩人氣質(zhì)、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臺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筑學和中國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協(xié)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nèi)外——憶林徽因》) 費正清:沈從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shù)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shù)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chuàng)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zhuǎn)”。(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shù)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xiāng)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門出身經(jīng)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zhàn)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shù)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贊嘆,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zhí)意要留在祖國。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zhàn)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后,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保ɡ罱∥幔骸读只找颉罚?/span> 陳從周: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迸茦墙袢赵缫央S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云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huán)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陳學勇: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么那個據(jù)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zhì)。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么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xiàn)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jīng)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shù)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 主要成就 建筑 東北大學?;赵O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fā)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zhàn)行將結(jié)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zhí)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于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對日戰(zhàn)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chuàng)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qū)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nèi)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論文著作 ![]() 林徽因[中國建筑師、詩人、作家、教師] 她發(fā)表有關建筑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筑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學 ![]() 林徽因早年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yǎng)病。先后發(fā)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里聽到樂聲》《情愿》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建筑 ![]() 4萬次播放04:11 梁思成和林徽因,究竟是怎么完成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 8449次播放02:48 梁思成和林徽因 究竟是怎么完成新中國國徽的設計? ◆新中國國徽設計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師一起參加了國徽的圖案設計工作,她將自己的心血和學識全部傾注于這項設計。他們的設計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大會選定為國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1951年,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任務。后來人們將她設計的花圈圖案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紀念她。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1949年,政協(xié)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征求紀念碑設計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張,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應以碑的形式為主,以碑文為中心主題。1952年5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以下簡稱碑建會)委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中,林徽因不僅承擔美術(shù)設計方面的任務,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整個設計小組的實際領導者,對于紀念碑的整體造型、結(jié)構(gòu)都提出了原則性的意見。林徽因承擔了設計小組的組織工作并親自為碑座和碑身設計了全套飾紋,特別是紀念碑小須彌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環(huán)浮雕。從總平面規(guī)劃到裝飾圖案紋樣,林徽因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復研究。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唐代風格為藍本。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fā)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qū)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nèi)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棲之所。 工藝 ![]() 1369次播放08:58 鮮為人知!林徽因曾為保護國寶級工藝“景泰藍”殫精竭慮|讀書 ◆景泰藍保護 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場一個舊古玩攤上買了一只景泰藍花瓶。老攤主對林先生說:“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快關張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绷只找驌鷳n起來,決定在清華營建系成立一個美術(shù)組,搶救瀕于滅絕的景泰藍。林徽因發(fā)動大家為景泰藍設計新的圖案,當時她積勞成疾,后來病得不能動筆。 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下來。 1955年初春,林徽因已住進同仁醫(yī)院。學生錢美華前去看望時,林對她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社會任職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后世紀念 去世后,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筑師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石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chuàng)作者林徽因。 人物傳記
參考資料 [1] 林徽因|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_福建站_新浪網(wǎng) · 新浪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8-20] [2] 建筑師林徽因:把烽煙與山河看遍 · 齊魯晚報-頭條號[引用日期2021-3-28] |
|
來自: 胡紹儀筆掃千軍 > 《數(shù)點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