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yī),讀古書* ![]() 精.神[原文]神胎于魂而發(fā)于心,而實根于坎陽;精孕于魄而藏于腎,而實根于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fā)而不飛揚,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fā)達,恃木火之生長,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而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于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于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fā),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quán)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yǎng)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 [譯文]神在魂中孕育而發(fā)自于心,但實際上根源在腎水中的陽氣;精在魄中孕育而貯藏于腎,但實際上根源在心火中的陰氣。陰根在上值守,所以神發(fā)于心而不飛升揚棄,陽根在下蟄藏,所以精藏于腎而不奔馳逸出。陽神生發(fā)通達,依賴木氣火氣的生長,但最終依賴太陰脾氣的上升,陰精封閉蟄藏,依靠金氣水氣的收藏,但最終憑借于陽明胃氣的下降。陽明(胃)降金氣水氣而吸納陽神,太陰(脾)升木氣火氣以吸提陰精。 陽明(胃氣)不降,于是火氣金氣浮升于離宮而神明飄蕩于上;太陰(脾氣)不升,那么水氣木氣沉陷在坎府而精液遺漏于下。因為陽中有陰,則神清爽而能讓神明很好的發(fā)露,陰中有陽,則精溫暖收藏功能好。脾氣淪陷則精不能向上交合神,胃氣上逆則神不能向下交合精。陽神飛越激蕩,所以產(chǎn)生驚恐悸動,陰精奔馳逃逸,所以發(fā)病遺精泄瀉。 陰氣升陽氣降,權(quán)力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去功能,金氣水氣的收藏功能被廢棄,木氣火氣的生長功能被郁遏,這是精和神所以分離而病發(fā)作的原因。治療上培養(yǎng)中氣,降肺胃的氣以幫助金水的收藏功能,升肝脾的氣以增加木火的生長功能,就會精秘固并且神安靜了。 *學中醫(yī),讀古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