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8月11日至15日,由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安徽省音樂家協(xié)會主辦,安徽省音樂家協(xié)會梅庵琴社承辦的“清音·徽風”活動在合肥、黃山等地舉辦。本文為蘇州琴家吳光同先生在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時逢査阜西先生誕辰120周年,在緬懷查老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古琴傳播事業(yè)所做的巨大貢獻同時,不禁想起査阜西先生與我的祖父吳蘭蓀在八十多年前以琴會友因琴結緣的一段深厚友誼。而兩位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極盡努力充分醞釀周密籌劃,與李子昭、周冠九、彭慶壽、王壽鶴、郭同甫及莊劍丞等諸位琴壇前輩共同發(fā)起了今虞琴社,這更是中國近現(xiàn)代琴壇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一段佳話。 吳蘭蓀先生 由湘入吳 屢得琴緣 我的祖父吳建字蘭蓀,于公元1883年出生在湖南省漢壽縣。1909年祖父舉家遷居江西南昌。時至清末,風氣漸開,地方上辦起學堂,提倡教唱“學堂樂歌”,由于祖父吳蘭蓀,祖母張榮蓀均愛好音樂,善歌唱,能吹蕭、笛,經人介紹都進學堂任音樂教員。祖父幼時受私熟先生熏陶,對古琴有著特別的感情,于是就按照舊貨店里所見到的古琴式樣,自己動手斫琴并學著彈奏起來,期間他也得到了嶺南派琴師傳授琴藝。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吳蘭蓀收到少年時私塾同窗暨同鄉(xiāng)好友朱熙來信,信里邀請他去蘇州。當時朱熙自日本仕官學校畢業(yè),在江蘇軍閥齊燮元手下任鎮(zhèn)守使第二師師長。吳蘭蓀攜家來到蘇州以后就任了第二師軍需長一職。在蘇州時祖父陸續(xù)購置了幾張傳世名琴“虎阜梵音”“衡陽曉鐘” “虞廷清韻”及《五知齋》、《自遠堂》等琴譜,利用軍務之暇在家研習琴學,并與吳地琴人交游切磋,漸得吳派遺韻和虞山風骨。 在上世紀早期,吳地琴人雅集中有兩次在中國近現(xiàn)代琴史上意義非凡地位特殊,祖父分別參與組織和參加了這兩次琴會。 1919年仲秋,由吳地名士葉璋伯、顧麟士、川派著名琴家吳浸陽、以及吳蘭蓀等,在蘇州怡園倡導并發(fā)起了一次全國范圍的琴人集會,這場辛亥革命之后吳中地區(qū)首次盛大琴會使得當時分散在東西南北的琴人實現(xiàn)了跨地域的深入交流。而對于當時受到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崇洋思潮沖擊,顯得日漸衰微的傳統(tǒng)古琴藝術而言,這次琴會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各家琴學流派風格的傳播與傳承,對古琴藝術此后百年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首次怡園琴會共發(fā)出函柬四十九封,蒞會琴人三十三位,當場操縵者十四人。吳蘭蓀演奏了《平沙落雁》,并即興賦詩一首。
前排左起:2 吳蘭蓀(《平沙落雁》)4 吳浸陽(《陽春》)
左起:10 吳蘭蓀 14 吳浸陽 1920年吳興周慶云在上海發(fā)起晨風廬琴會,海內外琴界名宿聞訊紛至沓來,九嶷楊時百、諸城王燕卿、西蜀吳浸陽均到場,祖父攜次子我父親吳兆基(字湘泉)赴會。其中操縵者有33人,諸如王燕卿、黃漁仙、彭祉卿、顧梅羹、楊時百、吳蘭蓀、夏一峰、李子昭、鄭覲文、鄭玉蓀、徐立孫等。 一九二三年,齊燮元在江浙交戰(zhàn)中敗北下野,朱熙師部解散,吳蘭蓀亦隨之卸任。是時,祖父在蘇州盤門瑞光塔畔城根七號購地五畝,建平房十間,園中遍種桃樹數(shù)十株,間亦種有李、栗、棗、桔、葡萄、桂花、海棠等,此外又得一彎小溪,兩岸綠柳成蔭,并專養(yǎng)蘭花數(shù)十盆,祖父還于門前親自題寫了《琴園吳》的園銘。自一九二四年起,祖父祖母上扶太祖母,下攜伯父兆新(湘波)、父親兆基(湘泉)、叔父兆奇(湘琦)三子及兆和(湘文)、兆琳(湘珩)、兆瑜(湘岺)三位姑母闔家遷入新宅定居,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十余年間,祖父在琴園這方寧靜之地終日彈琴讀書種樹養(yǎng)花與世無爭。閑居歲月里,祖父最愛吟詠宋人程顥的詩作:“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他還時常吟唱沈心工的一首學堂樂歌《秋之夜》:“暑氣全消,云淡青天高……求福求名總徒勞,還是讀書好。”祖父生來性格淡泊,厭惡趨炎附勢之流,常教誨兒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又表示他最欽佩南宋愛國文人陸游的人品并欣賞放翁詩詞。 祖父與査阜西先生的相識、交往也正是開始于此時。
一九三五年重陽節(jié)蘇州怡園琴會面壁亭合影,會上倡議結社今虞 左前:1 吳兆琳(湘珩、坐石上)2 吳兆和(湘文)3 吳蘭蓀 4 吳兆瑜(湘岺)9 吳兆基(湘泉)11 査阜西 此次怡園會琴之后,查阜西先生會同祖父吳蘭蓀及李子昭、周冠九、彭祉卿、王壽鶴、莊劍丞等諸位琴家,共同發(fā)起創(chuàng)立“今虞琴社”。一九三六年三月在周冠九覺夢廬府第召開今虞琴社成立大會,琴社決定由査阜西先生擔任社長,祖父吳蘭蓀、周冠九、荘劍丞諸君承擔琴社日常工作。并舉行琴社首次雅集,首次月集祖父彈《陽春》,査阜西爺爺彈《瀟湘水云》……,會后合影留念。
前坐:査阜西(瀟湘) 二排左起: 4 吳蘭蓀(陽春) 自今虞琴社成立后,祖父與査阜西先生均踴躍參加琴社月集活動并操曲助興。首次月集祖父彈《陽春》,査阜西彈《瀟湘水云》;第二次月集査阜西彈《漁歌》、《平沙》,祖父彈《白雪》;第五次月集并祝李子昭先生八旬大慶,査阜西招待外地琴人到訪者住閶門外旅店,今虞琴社方面則由社友黃培根女士(周冠九夫人),及姑母吳兆琳(湘珩)、吳兆瑜(湘岺)等負責照應 ,雅集畢合影留念;第七次月集在上海覺園舉行,祖父彈奏《白雪》,査阜西彈《瀟湘水云》,并配簫與彭祉卿合作琴簫合奏《漁樵問答》,此次雅集還被佛音電臺制成節(jié)目播音。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三四年至三七年短短的三、四年間,我爺爺與査爺爺一起參與的有記載的雅集,竟然有十一、二次之多。 一九三六年今虞、廣陵、青溪、梅庵琴人雅集并祝李子昭八十大壽合影 前排左起:3 吳兆瑜(湘岺、鷗鷺)4 吳兆琳(湘珩、漁歌) 二排左起:1 査阜西(鷗鷺)三排左起:2 吳蘭蓀(石上流泉) 一九三七年,今虞琴社出版《今虞》琴刊,蘇州琴會也盛極一時成為全國古琴交流中心。惜好景不長,隨著蘆溝橋一聲炮響,日寇鐵蹄全面入侵,蘇州于當年十一月十九日淪陷,今虞琴社的活動也被迫中斷,并移師上海。 南北相望 山高水長 一九三八年春,盤門琴園吳家故居屢遭日寇劫掠破壞已面目全非不能居住。后幾經轉輾,祖父安家于蘇州吳殿直巷十二號,不幸的是國難禍及黎民百姓,由于缺醫(yī)少藥祖母張榮蓀于一九四零年病故,姑母兆瑜(湘岺)、兆和(湘文)也相繼因病早逝。 解放后,祖父隨父親吳兆基全家仍居蘇州,査阜西先生則舉家北上在首都定居。雖然遠離南方,但查先生對于祖父的生活健康等狀況以及父親等吳家后輩的琴學成長,始終念念不忘給于關心和幫助。 一九五六年春,在査阜西先生的安排下,全國古琴調查組北京古琴研究會的王迪、許健二位同志前來蘇州拜訪祖父和父親,并為他們錄了音。同年,中央音樂學院擬開設古琴專業(yè),查阜西先生來信,欲從父親吳兆基和常熟琴人吳景略中擇選一人北上任教,當時父親剛調入江蘇師範學院生活安定,而吳景略在四九年以后尚無正式工作單位,父親便向查老去信改薦吳景略前往應召(見父親吳兆基的自傳《操縵隨筆》)。
(攝影:許鍵)
其后,在整理全國十七個地方的琴人采訪報告中,査阜西為文化部與音樂研究所推薦介紹了一批琴人,其中有杭州的徐元白、四川華陽的顧梅羹、梅庵派傳人徐卓、四川的俞紹澤、上海的沈草農等,也包括了祖父吳蘭蓀。查先生還向政府打報告請求對于一些年事已高,不能工作的琴家給予補助:“蘇州的吳蘭蓀已經78歲,傳統(tǒng)文化和古琴技藝很高,能制琴、修琴、鑒定古琴和書畫,南京博物館和蘇州的文院會都想起用他,但未被吸收……”(上述見傅暮蓉編撰的《劍膽琴心—査阜西琴學研究》) 一九五九年,郭沫若所作歌劇《蔡文姬》公演,全國文聯(lián)、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北京古琴研究會(由査阜西舉薦),特邀當時善操琴曲《胡笳十八拍》的五位琴人(上海姚丙炎,北京管平湖、吳景略、楊乾齋及我父親吳兆基)進京錄音,并于全國文聯(lián)大會堂會演,是年父親五十二歲,生平首次去到首都,其時天安門廣場正在鋪砌水泥方,人民大會堂工程也行將竣工。在京駐留期間,父親登門拜訪了“査叔叔”(見父親吳兆基的自傳《操縵隨筆》)。 同年,査阜西先生風塵仆仆來到蘇州:“11月8日(星期日):訪吳蘭蓀……兆基夫婦均不在(恰好赴滬參觀),其幼子(即本人)不認余, 長女導至蘭蓀床前,狀如半斃,謂不能見余,惟言語尚清晰耳,狀極凄愴?!保ㄔ摱挝淖忠詵讼壬沼洠┠媳毕嘧钑r經多年,老友再見恍如隔世。 一九六零年二月二十六日,祖父吳蘭蓀因病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之初,我前往北京,父親吳兆基反復叮囑要求去拜見“查爺爺”,可惜未能如愿,但經許可實地瞻仰了査老的寓所。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北京小院子,坐落在地安門附近的南鑼鼓巷64號。進門一個園地,培植幾株樹和花草,三間正屋坐北朝南,南墻下有兩間小屋,里面放置一架鋼琴,還有一臺幻燈機。正室前廳是會客室,后面是書房。書齋布置得既雅致又實用,琴桌在前部,桌上置二張琴,壁上還掛了幾張琴。書桌靠后部,四周書架上已空空如也。據說原來都放著琴譜和史書等,由于都是“四舊”給破了。案頭原來都是老人家的大量手稿,結果也都被統(tǒng)統(tǒng)“上繳”了。在這里,雖然可以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但也能強烈地感染到書齋主人潛心傾注在古琴事業(yè)上的精神。 文革后期,我父親落實政策恢復自由并開始上課(當時大學里已有工農兵大學生了)。欣喜之余,父親寫信給他的査叔叔匯報情況。査阜西也欣喜的回了信??上У氖谴罅康膩硗鶗啪鶜в凇拔幕蟾锩?。 就在十年浩劫即將結束之際,神州大地將再度響起七弦琴聲時,查爺爺卻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十日永遠離開了我們……。 今天有幸參加查阜西先生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活動非常高興,我們一定要繼承他老人家的遺愿,將中華民族的國粹—古琴藝術很好的傳承下去。 2015年7月29日 吳光同,現(xiàn)任中國古琴學會理事;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蘇州市古琴學會副會長;吳門琴社副社長;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從小受祖父吳蘭蓀、父親吳兆基先生琴學世家熏陶,深愔吳門琴韻精妙。十歲時隨父親吳門古琴宗師吳兆基先生學琴,盡得其傳。獨具吳門“簡勁清和”的琴風,是吳門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