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標名片 —— 蕭山湘湖邊,有一座小山頭,名叫越王城山,也叫城山。乍一看并不高俊,很難把金戈鐵馬的歷史風云與這座小山丘聯(lián)系在一起。但事實上,這座越王城山卻大有來頭,這里素有“周朝勝跡,越代名山”的美名,且有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遺址——越王城遺址,承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軍在此屯兵拒吳的厚重歷史。 越王城遺址位于湘湖城山之巔,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屯兵的重要軍事城堡,城址面積約1900平方米,城墻全長約1091米,殘存城垣底寬8至10米,上寬1至2米,高3至5米,有研究確證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城址,浙江省人民政府已于1989年12月,命名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驗明正身 越王城,即是固陵城 固陵城,在《越絕書》《吳越春秋》中均有記載,是典故“饋魚退兵”的發(fā)生地。在吳越兩國的交戰(zhàn)中,吳眾越寡,兵力懸殊。后來越軍終以寡不敵眾,節(jié)節(jié)敗退到了以天塹著稱的錢塘江,不得不在錢塘江南岸的固陵上堅守。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是“固陵城”拯救了他們,使越國轉危為安。因此可以說,固陵城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也是越國發(fā)展上極為關鍵的轉折點。 但你可能不知道,越王城被確定為“固陵城”是經歷了不小的曲折。 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人員在對越王城進行實地調查后,發(fā)現(xiàn)了大量春秋時期的印紋硬陶片,及沿著整個山脊走向而筑成的夯土城墻,結合相關文獻,專家認為越王城就是昔日的“固陵城”。1989年,越王城遺址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然而一經公布,就引來了考古學術界的質疑。有學者認為把越王城遺址定為越國時期的城址缺乏事實依據(jù),所謂的夯土城墻可能是其構筑的戰(zhàn)壕。 為了驗明正身,省、市文物部門聯(lián)合,又對城山進行了進一步調查。經過對東部夯土城墻的解剖,發(fā)現(xiàn)了十分清晰的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文化堆積層,出土了大量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印紋硬陶片。并對依城山山脊而建的城垣遺跡也作了調查和試掘。 通過探測,城墻全長1091米,山頂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橫呈葫蘆狀,城垣內緩外陡。城四角均有高于城墻的寬大隆臺地,可能是城堡瞭望或指揮樓臺。城墻外是垂直幾十米的峭壁,靠錢塘江一側的西北、北部城垣外壁及山體非常陡峭 ,部分坡度超過80度,有的山體明顯經過人為劈削,易守難攻。 由此,湘湖邊的越王城山是文獻記載的越國屯兵拒吳的固陵城的觀點才得到了考古的印證。 越城懷古 登臨城山,懷想的是哪些歷史? 湘湖八景——城山懷古、覽亭眺遠、光照晨曦、跨湖夜月、楊岐鐘聲、橫塘棹歌、湖心云影、山腳窯煙,收錄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城廂鎮(zhèn)志》之中。 城山,素有“周朝勝跡,越代名山”的美名,無數(shù)文人騷客紛至沓來,他們登臨城山,憑吊先賢,緬懷歷史?!俺巧綉压拧背蔀榱嗽娙艘髟伒闹黝},也成為了湘湖八景之一。那么,越王城又承載了怎樣一段歷史呢? 時光飛逝,城山無言,2500多年故去,不少遺跡已無處可尋,但仍可以從僅存的古跡中窺見當時歷史的蛛絲馬跡。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兩國戰(zhàn)爭不斷,公元前494年,兩國水師在太湖上鏖戰(zhàn),結果越軍敗北,鎩羽而歸。吳王乘勝追擊,越軍被困在會稽山(今湘湖越王城山)。由于力量懸殊,越王聽從范蠡的建議,忍辱臣服于吳國。被赦回到越國后,他發(fā)誓要報仇雪恥,于是有了著名的“臥薪嘗膽”故事。 越王城山遺址,相傳勾踐為興越滅吳,曾在此屯兵、操練水軍,并定下了“十年教訓”的長期戰(zhàn)略,最終一鼓作氣擊敗吳王夫差。因此,越王城遺址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也是越國發(fā)展上極為關鍵的轉折點。而遺址周邊保留完好的洗馬池、城山古道等遺跡也靜靜地向人們訴說著千年往事。 舊時山上古跡頗多。山南面有兩峰對峙,名曰馬門,為出入城山城堡之唯一入口。據(jù)說原先石壁上有“金城玉宇” 四字摩崖題刻,可惜在清咸豐年間損毀。 山頂盆地中尚存一池,池水經年不涸,俗稱“洗馬池”。池水為越王勾踐屯兵拒吳取“嘉魚”之處,即傳說中的“越王饋魚退敵”的故事,最早見于南朝陳時夏侯曾先所著《會稽地志》:“以越在山絕水,乃贈之以鹽魚。越山頂有井,深不可測,廣二丈余,中多魚。乃取鯉一雙以報吳。吳知城中有水,遂解甲而去”。北宋華鎮(zhèn)的七絕《城山》生動描寫了饋魚退敵的故事:“兵家制勝舊多門,贈答雍容亦解份。緩報一雙文錦鯉,坐歸十萬水犀軍?!?/p>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春秋吳越爭霸之時,是時越國兵敗,勾踐只得退守湘湖越王城山。吳軍十萬水犀軍圍住城山,吳將派人向城山送咸魚兩尾(意為,死魚不得翻身矣),范蠡一看明白其意,遂令衛(wèi)兵在洗馬池中捉活魚兩尾,叫吳兵帶回,吳帥一看,立刻明白山上有水、有魚、有糧,完全有準備,而自己十萬大軍一天的糧草就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于是下令撤軍。 城山古道在越王城的馬山兩峰之間,它始修于明朝,共有500多級臺階,從山下直達主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山下的生產隊由于建造建筑物缺少石材,就地取材,石臺階變成了斷斷續(xù)續(xù),殘缺不全,后來進行了修舊如舊的整修,恢復了一部分從前的模樣。 對于歷朝詩人來說,城山是吳越爭霸史的重要地標,見證了當年越國君王勾踐忍辱負重、入吳為奴的悲壯歷史,也是知恥后勇,自強不息,勵精圖治,報仇雪恨的代名詞。兩千多年過去了,游覽越王城山遺址,仿佛還能觸摸到歷史的風云。 重現(xiàn)歷史 成為探尋歷史的時光機 在對原有建筑基址上進行保護和重新開發(fā)后,越王城遺址公園于2014年9月1日開門迎客。游覽越王城遺址,成為了湘湖景區(qū)登山游覽路線的不二之選。 去游覽越王城遺址,可分兩步:山下是數(shù)萬平方米用石板鋪場的城山廣場,有城山懷古坊、臨水祖道亭、越王城山山門、維甲令石刻、范蠡點將臺、水師指揮臺、龍井雙涌等景點;山上是越王城遺址景觀,有城山古道、越王城遺址、洗馬池、佛眼泉遺跡和越王祠、古越亭、望湖亭、臥薪嘗膽等景點。其中的佛眼泉位于湘湖越王城山巔西南處一巖石上。周易藻《蕭山湘湖志》曰:“圍不逾杯,深不盈尺,冬夏不竭”,狀如佛眼,故名。 登城山,覽湘湖,越王城遺址與八千年的跨湖橋文化隔岸相望,見證了蕭山深厚的歷史底蘊。 林大伯是越王城遺址公園的管理員,他說他家以前就住在附近,原先這里是一處不起眼的小山坡,雖然從小就聽老人們說和城山有關故事,說美女西施的故事,說吳國越國打仗的故事,但來這座山的人不算多。后來,政府重視開發(fā),眼看著這里變得越來越漂亮,很多的活動開始在這里舉辦,來的人也多了。 鑒往知來 為蕭山注入歷史力量和智慧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如今萬弩競發(fā)的戰(zhàn)爭已經過去千年,越甲三千不知魂歸何處,沒有了死士的壯烈決絕,沒有了美人的慷慨,沒有了含詬忍辱,飲恨泣血。然而,數(shù)千年來,臥薪嘗膽,雪恥復國,似乎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振奮與激蕩著蕭山人的心靈。 經常來登山的章先生說,每臨越王城遺址公園,總是能讓人聯(lián)想起與吳越歷史相關的名人軼事,老虎洞就在不遠處,勾踐就在那里臥薪嘗膽,還有西施助越滅吳的故事……因為這些歷史,湘湖的柔美中似乎多了一分剛毅,一句“會稽乃報仇雪恨之鄉(xiāng),非藏污納垢之地!”透著一種雄渾的氣魄,更是對一代代蕭山人的警醒與鞭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