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啊,經(jīng)不起推敲,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教育小孩子就好了。 關于人性的問題,咱們不妨聽一聽這位新絳人怎么說的:荀子,戰(zhàn)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說:人哪'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他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動物的各種原始需求。各種利己主義思想,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他主張人性本惡,那如果照他說的這樣,人和動物不就一樣了嗎, 荀子又說:'其禮義,制法度',轉(zhuǎn)化人的'惡'性,則'涂之人可以為禹'。他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以及教育對人性的改造其則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那我們都成為圣人了嗎?顯然沒有。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覺得荀子忽略了人性還有兩個缺點,一個人性中的貪婪與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有了千錢想萬錢,當了皇帝想成仙”欲望這個東西,再好的教育和制度都管不住 一個是人性的善變,人在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下,對待不同的事物。他的性格是隨時變化的,有的人貧窮的時候很大方,有了錢反而為富不仁。有的人沒當官的時候謙虛謹慎,當了官卻又耀武揚威。 所以要綜合評價人性的話,那就是,人性本惡(原始需求),但是環(huán)境和教育,以及法度又在引導他向善。往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但是面對人世間的各種誘惑和欲望,又導致了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性格。 唉,難搞哦。您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