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考中秀才,25歲中舉人,卻沒有走上朝廷命官的仕宦之路,而是結交革命黨,辦學辦報,開展反清活動,在革命人群中享有“先生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的美譽。后又追隨孫中山,歷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靖國軍總司令、陜西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成立后,又歷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監(jiān)察院院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等職,是有名的民國元老。1949年于不情愿之中赴臺, 妻子和長女則長留大陸,在臺彌留之際,寫出《望大陸》 (一名《國殤》) 以寄鄉(xiāng)思與悲愴。這, 便是享有20世紀“草圣”之譽的書法大家于右任。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又曾化名劉學裕、原春雨行世。清光緒三十年(1904)他24歲,開始向報社投稿,用“右任”為筆名,遂沿用之。又有筆名大風、神州舊主、剝果、半哭半笑樓主、啼血乾坤一杜鵑、關西余子等。于右任在此高手如林的楷書風氣之下,能從北碑之中,讓自己的楷書,轉化脫穎而出,自成一格,十分不易。此后六七年間,他將此一“北碑唐楷”風格,發(fā)展得雄肆開張,磅薄大氣,引人入勝。近50歲左右,于右任的字形,開始由瘦長轉為寬博。于右任行書成就,源于早期對王羲之、趙孟的研習與對北碑、唐楷的大量吸收。從二王、唐楷,再融合北碑精華,輔之以個人出眾的品格、修養(yǎng)、才情、智慧,方才造就他難以估量的藝術潛力。于右任本人也曾夫子自道云:“古人論畫,謂其無定法而有定理,吾謂書道亦然”。這正是他能夠時時打破定法,寓生于熟,時出新意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