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發(fā)掘的北魏皇興三年(469)邢合姜墓石槨內壁彩繪了14尊坐佛及飛天、供養(yǎng)人、護法神獸等形象,是一座模擬佛殿的懸山頂石槨。在墓葬壁面表現宴飲場面,模擬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從東漢畫像石刻就有,至河西的畫像磚,還有屏榻四壁上都有,還有直接繪畫到墓室壁面的,這在當時是主流。 與此前或同時代墓葬中宴飲主題不同,邢合姜石槨內完全展現的是佛教題材,這是其最大特色,也是一個孤例。該石槨由基座、四壁立板、梁架和頂板拼接而成,內有棺床。石槨面闊2.23、進深1.375、高1.7米。除了一塊頂板、基座鋪地石和棺床殘缺外,石槨保存基本完整,形制為長方形、懸山頂的殿堂樣式。正壁(北壁)由三塊石板組成,內壁上半部分各繪一幅佛說法圖像,其中東側板由于上半部分殘缺,佛像已不存。左右壁由二塊石板組成,內壁各繪二幅佛說法圖像。前壁由三塊石板組成,內壁上方繪一列七佛,下方門兩側各繪一鎮(zhèn)墓獸,外壁門兩側則各繪一護法門神。槨頂由八塊石板組成(缺失一塊),兩披內壁各繪三身飛天。正壁原來應有三塊石壁,現已損毀一塊。二佛并坐兩旁應各有一坐佛,不過右側坐佛已缺。正中二佛下有博山爐,博山爐兩旁各有一僧,引導著男女供養(yǎng)人,左側女六人,右側現有男五人(原也應有六人)。 該壁上部為兩尊坐佛,左側坐佛下有一博山爐,圍繞博山爐共列有二僧,和十位供養(yǎng)人,其中全是男性。 該壁上部為兩尊坐佛,右側坐佛下有一博山爐,圍繞博山爐共列有一僧和八位供養(yǎng)人,其中七女二男,女性數量占多數。 門壁內部,上有七佛,下有兩頭神獸,似為鎮(zhèn)墓獸槨頂由八塊石板組成(缺失一塊),兩披內壁各繪三身飛天,姿態(tài)靈動。出土了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邢合姜墓碑,明確了石槨的年代。對邢合姜墓的研究,李梅田與張志忠《北魏邢合姜石槨壁畫研究》一文從凈土思想、七佛世界與升天角度做出了解釋。 隨后李裕群《佛殿的象征——山西大同仝家灣北魏佛教壁畫石槨》一文從法華信仰著手,強調石槨所蘊含的禮拜供養(yǎng)的內涵,并指出石槨壁畫與炳靈寺169窟有莫大關系,更推測其粉本來自長安。另有古順芳、呂曉晶的《山西大同仝家灣北魏邢合姜墓石槨調查簡報》,文章中詳細列數了石槨的內部構造、壁畫,并繪制線圖。因此參考使用其簡報中的圖居多。總之,在北魏的墓葬建筑中,零星的佛教美術題材存在過,邢合姜石槨內四壁及頂部均滿繪佛教題材壁畫,這是北魏平城地區(qū)墓葬中首次發(fā)現,也是目前僅見的北魏石槨佛教壁畫,僅此一點足以讓世人驚嘆。 李梅田、張志忠:《北魏邢合姜石槨壁畫研究》 古順芳、呂曉晶:《山西大同仝家灣北魏邢合姜墓石槨調查簡報》 李裕群:《佛殿的象征——山西大同仝家灣北魏佛教壁畫石槨》 畢波:《虞弘墓所謂“夫婦宴飲圖”辨析》 王玥:《中國與伊特魯里亞墓室壁畫中的宴飲圖像比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