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說話 現(xiàn)在所說的“說話”一詞,并不是其本身的全部意義。完整的來講應(yīng)該是“說聽話”或“聽說話”。 一個語言的交流,現(xiàn)在將其稱為——說話,這就很有問題。語言的交流,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說者,聽者,語言。“說話”二字只有“說”——說者;“話”——語言。這兩個要素,并不能完全將一個完整的行為概括下來。 由此所引起的誤會很多。比如,人們常說——你說假話,你騙人等。這些都是從“說者”的的身上找問題。要知道,騙人,說謊等都是三要素結(jié)合完成的,最主要是說者和聽者相互完成的。但我們通常忽略聽者,并不是因為他被騙,是受害者,而是語言涵蓋上,“說話”一詞從來就沒有聽者在,彷佛自說自話。 任何語言都有真的成分,沒有完全的假話。如果這句話形成或產(chǎn)生了一種傾向性的意思,這句話就有對錯與否。話語的出口,有兩種用處,一個是表達自己此時刻的情緒,雖然旁人看來胡說八道或不明所以,但是這是情緒宣泄,表達的是當時的情緒;第二種話語出口,表達的是一種意思,傾向。所以話語,有時是不能用對錯去衡量,因為人家在表達情緒;有時必須要用對錯衡量,因為他在表達意思傾向。 所以:語言(話語)的出口,通常傳達出三種表示,一:此人的情緒;二,此人正在表達的意思,三,向聽者展現(xiàn)一個說者的形象。人們的說話表達情緒,傳達自己的意思,通過說話將自己展示出來。比如有人在讓另一個人趕緊走的時候,出于厭惡,會說一句重話“滾”?!皾L”這個字,在這里也是一句話,以此為例,這句話傳達了此人此時悲憤的情緒,表達的意思是讓其人趕緊走開,通過這句話的出口,聽者大致可以看出說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即是說話者通過這句話將自己的形象完全或不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了。 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的每一段話。都傳達出三種表示。一,此人的情緒,二,此段話所指向的意思,三,此段話構(gòu)成形式所傳達出的象征性觀感。 所以:第一種是內(nèi)心情感。第二種是傾向的意思,第三種是 形式感觀基礎(chǔ)上的意念領(lǐng)悟。幾乎每一段文字都可以傳達情緒和意思,但形式基礎(chǔ)之上的觀感領(lǐng)悟卻有強有弱。 比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首詩?,F(xiàn)在將其改變一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 ?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前后兩件文字形式的文字,傳達 的基本是同一個意思,但形式觀感基礎(chǔ)之上的人們對其的領(lǐng)悟卻截然不同。所以文字不僅是實質(zhì)的意思表達工具,也是形式觀感領(lǐng)悟的手段。 ? 【二】人在說話,話在說人 說出去的話要去做到這是言出必行的信用,這點一般人都是會明白的,也不必再說什么。可是有些時候,潛在的溝通并沒有把話說的那么亮堂,總是處于一種似是而非的情況,或者說營造了一種朦朦朧朧的狀態(tài),每個人都在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的所需,每個人卻在語言上不挑明,甚而更為惡劣的是——每個人都還極力的掩飾著自己的真實所需,那么在這種時候,語言不僅是單純的說話,他就有了更為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說朦朧就是一種閑散消散的狀態(tài),那么切記的是語言千萬不可以隨意和消散。這個時候或許才是考驗一個人語言的功力,負責的程度以及慎重的心態(tài)。那么我們?nèi)绾握f的平穩(wěn),說的不讓自己追悔,不讓自己慚愧呢?這就是一種歷練,沒有經(jīng)過的人,是學不到的,那些經(jīng)過的人也不一定都是掌握著,所以反觀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暫時的困惑和疑慮。那些在自己傷心時候說過的狠話,那些在自己高興的時候說過的義氣話都是一種不可名狀的說話,而且人生的過程之中,在這些盲目的不經(jīng)思考的話語中所翻的跟頭絕不在小。 把語言說的絕對說的徹底是一種干脆的表現(xiàn),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也是一種怕麻煩和求解脫的心態(tài),語言其實也是一種生活,在法律上也有諾成這么一說。一定的心態(tài)會說一定的話,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從社會學觀察來看,把語言說的豪邁是許多年輕人的方式,可是把語言說的穩(wěn)妥是許多年長者的方式,可以看到年紀的變化,對于語言的選擇也是跟進變化的,這是從宏觀的方面去看待語言與語言者本身的關(guān)系,可是在這種變化之中,一定有哪些微觀的直接的具體的可感的聯(lián)系呢!一定是有的,就像前面所說——心態(tài)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另外還有一個人對于遣詞造句的掌握。 心態(tài)可以影響著一個人的語言表達的情感和意思,這個人可以在生活之中歷練和遭遇,得以形成自己的情感意思。他對于世間百態(tài)的說話方式也必然是懷著學習和模仿的心態(tài)的,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在社會中形成自己的語言,在語言中表達自己的世界。(人在說話,話語也在展現(xiàn)人)在社會中形成自己的語言的這種過程就是是自己的語言達到異質(zhì)化的程度,在語言中表達自己的世界就是用自己的獨特的語言表達自己獨特世界。在這里,語言和世界都是異質(zhì)化的——迥異于其他人的語言和世界。語言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語言中,同樣的道理語言在生活中。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由于語言籠罩著,我們受到語言的影響,同樣我們也是以一種主動的態(tài)度運用著周圍的語言。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情緒的表達在運用語言方面分為兩種,一種是語言本身表達,另外一種是借助語言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說話不停歇,那么他們就是一種語言本身的表達,他們對于語言的運用并不是準確的描述出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是一種不停的說話,將自己的情感不斷表達。另外借助語言表達的情感,可以是一些準確描述出的東西,經(jīng)過語言向外表述,達到自己情緒表達的目的。比如屈原寫就的《離騷》里面就有許多的大篇幅的對于草木之物的寫作,就是四處去說,只在關(guān)鍵句子上描述出自己的情緒。 【三】關(guān)注語音中的情緒傳達 如果有人在說話,那么他說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自己的情緒,或者通過這個說話將自己的情緒傳達。 如果很多人說話,那么也同樣是這種道理,百分之八九十是在傳達某種情緒。所以語言或者話語?在使用中最大的用途不是表達意思,而是傳達人們的情緒,如果硬是要給其中強加一個意思,那么意思只能是——正在表達情緒。 比如,關(guān)中地區(qū)有句罵人的話語——狗日的,當甲罵乙“狗日的”的時候,通常乙某就自然的生氣的問道——你他媽的什么意思??!老實說,甲某沒什么特別的意思,甲某在表達一種情緒(厭惡或憤怒)。一般在現(xiàn)實之中,人們的話語,也具備這個特征,聊的十分開心的時候,通常是天馬行空,胡說亂說,假使有人突然問——你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么由此開始,談話將進入另外一種狀態(tài)——無聊。因為前面的話語體系是自由的情緒表達,中途被話語意思牽制住以后,情緒自然收斂。許多精彩的熱烈的說話都具備這樣一個特征——說完話之后細細推究,除了心情剎那之間十分暢快之外,思想的領(lǐng)悟并不是很多。所以經(jīng)??吹竭@樣一種現(xiàn)象——談話之中,有人變得突然高尚和十分下流以后,這個談話就不再像先前那樣舒暢了。 詢問許多人,包括自己捫心。我發(fā)現(xiàn),開口,是因為情緒;閉口,出于理智。許多話說出,是情緒沖動或者是情緒的內(nèi)在支撐,總之日常談話,或者所有談話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情緒的首先引起,我們出于情感,很少取決于理智。 人們都有這么一個感受,小小年紀,喜歡運用比喻句,排比句,夸張句等等修辭手法。其實修辭本身就是煽情,是將情緒增強或者將情緒延長,總之修辭的最終目的是敲擊人的心田,引發(fā)更多情緒上的共鳴。所以情感文章,人人可讀可感,哲理散文,許多人望而卻步或者產(chǎn)生厭煩心理,這些都說明。交流,尤其是語言文字的交流,人們最易接受的情緒的交流,或者說人們更愿意進行情緒交流。實質(zhì)是情緒交流的本能的引發(fā)。 上面說,人們在小時候,做文章,愛用修辭,說話愛好風雅。但是隨之年齡增長,這些習慣都會減掉,因為人們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過分或者多余沒用的情緒就理智的不再抒發(fā)。所以沉默的原因,不是沒話說,也不是不想說。實質(zhì)是多余情緒的本能沖動不再如先前那么強烈。 【四】誠懇的說話與誠實的說話 在涉及到語言或者說話方面,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真話,誠意,說謊,騙人等等詞語?,F(xiàn)在試著區(qū)分兩個詞語,以及此兩個詞語描述下的語言真?zhèn)巍_@兩個詞語是“誠實”和“誠懇”。 在一般的認知之中,思想道德要求人的誠實,就是讓人的說話形成這個范式——是什么就說什么(一顆真心在說真話——誠實的說話)。但是,在我看來,“誠懇”更可取,它讓人的說話形成這樣一個范式——應(yīng)該說什么就說什么(一顆真心在說話——誠懇的說話)。 “誠實”是一種冷冰冰的客觀反映現(xiàn)實,講究語言的實在和誠信。而“誠懇”是在語言的實在誠信的基礎(chǔ)之上注入了人性成分。說出一句話,若要成就自己的品德,那就誠實的表達。如果想要將話講的圓滿和可接受,成全別人的耳朵,則誠懇的表達再好不過。 從實踐來看,誠懇講話所帶來的社會或個人的總體收益要遠大于誠實的講話。從個人修養(yǎng)上來講,誠實可?。粡纳鐣顏碚f,誠懇更可靠。 在人與人相處的社會里,應(yīng)當成為一個“誠懇”的人,而不應(yīng)極端強調(diào)做“誠實”的人?。 ?【五】沒有什么話是廢話 ? “廢話”只能是指說話者未出口而自己先作廢的語言,所以“廢話”的存在是一種私人自專性質(zhì)的,不可能被別人猜知,于是廢話在所有的對話和公開的談話中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說出口的語言都是一定價值的,凡是被聽到的“話語”都是有其獨特內(nèi)涵的話語。 “廢話”是主體(說話者)在說話之前有選擇的沒有講出了的自廢的話語;但是只要說話者講出來了,那么這句話就有了其獨特的意思(千萬不要從聽者的價值判斷),至少這句話語有說話者的某一種的情緒;也就是說,聽者就算認為這句話沒有“意思”,那至少要關(guān)注這句話中的情緒。 所以,社會中關(guān)于“廢話”的的定義和價值審定是這樣的一種形式,第一,通常習慣的講的“廢話”包含了更多的情緒,含有聽者所注意方面較少的意思;第二,“廢話”的審定來自聽者,由聽者的價值判斷,并以此攻擊“說者”。第三,這種“廢話”在意思方面含有更多真理性的比例成份。 前面已經(jīng)寫到過通常所言及的話語都是以情緒表達為主,然而在人們真正的采擷的即是作為聽者方面真正采擷的是話語的“意思”,情緒作為最基礎(chǔ)的鋪墊作用,為說話者的話語的被理解提供一種解釋的可能,當然情緒越是豐富和足夠,那么這種解釋就越是精準。當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可能只是言及一些瑣事這些事情為人所熟知,且每個人大概都經(jīng)歷過,人們聽起來就感覺十分乏味,并且不耐煩,因為從他們的說話的話語和內(nèi)容里面,那些聽者沒有從里面發(fā)現(xiàn)一些什么值得擷取的有價值的“意思”(這里的沒有價值指的是從聽者方面去論斷而得出的結(jié)論。) 那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以后,聽者就會認為這些話語是廢話,這里的“廢”字真實的指向應(yīng)當是——“意思的缺無”,但是這里的“廢”字也一并否定了那些說話者的話語的情緒,就如上文中所言及的那樣——“你可以說這些話語里沒有什么意思,但你們不能不顧及話語中所包含的情緒”。這些“廢話”由于含有的情緒極多,那么他們的“意思”較少,并且凡是被眾人斥之為“廢話”的話語都有這樣一個特點——這些話語為眾人所早已“理解”并且覺得不必再次細細討論,而且建立眾人的樸素的公理之上,大家覺得沒什么錯誤,但就是談?wù)撈饋頉]有意思,所以斥之為“廢話”,這種情況下的話語往往真理性的成分更多。但是這些話語并沒有邏輯的嚴密論證,所以尚且不可言及其是真理,姑且叫做——真理性成分更多。) 總之,在實在的語言之中,是不存在廢話的。但是在具體的和虛擬的意識中,人們又會將某些話語稱作是“廢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