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jìn)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shí),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jiān)貞一志。”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xué)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yán)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后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jù)說有138種??瑫小抖鄬毸?、《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gè)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毙胁輹小都乐陡濉贰ⅰ稜幾惶?、《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jìn)入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dòng),得于意外。” 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shí)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quán)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shí)。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shí)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xué)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diǎn),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fēng),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jié)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yù)。 顏真卿《祭侄稿》 顏真卿《祭侄稿》是中華傳世名帖之一、被譽(yù)為天下第二行書,今天在【名家欣賞】為各位書友展示了當(dāng)代名家臨寫的《祭侄稿》,在此呈上高清原作,方便書友收藏學(xué)習(xí)。
顏真卿行書作品欣賞《文殊帖》
顏真卿行書《朝回帖》
顏真卿行草書法《江外帖》顏真卿行草書法《江外帖》(宋仿本)此帖又稱《湖州帖》,縱27.6厘米,橫50.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
釋文:“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諸州水,并湊此州入太湖, 田苗非常沒溺,賴劉尚書□□,以此人心差安。不然,僅不可安耳。真卿白” 顏真卿《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顏真卿《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簡稱《祭伯父文稿》。自署書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書,文稿一篇。凡36行,計(jì)410字。原刻早佚,見宋《甲秀堂帖》本。此稿與《祭侄稿》、《爭座位帖》世稱“三稿”。是書為乾元元年(758年)十月顏真卿被酷吏唐誣劾,以蒲州刺史左遷饒州刺史,途經(jīng)洛陽時(shí),倉促奠告于伯父墓前的祭文稿本。此文稿與祭侄稿書法相同,一氣相通,而頓挫郁勃似稍遜之。 顏真卿行書《劉中使帖》《劉中使帖》又稱《瀛州帖》,著錄首見宋《宣和書譜》,無書寫年月。《劉中使帖》是顏行草書中字體最大的。文曰:“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吁足慰也?!?/p> 是帖流傳有緒。據(jù)《清河書畫舫》:“顏真卿大字《瀛州帖》,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張可與家?!庇謸?jù)帖后王芝題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從張嘯江處以陸柬之《蘭亭詩》、歐陽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間歸項(xiàng)元汴“天籟 閣”,后輾轉(zhuǎn)落入廠肆。民初歸李石曾。帖內(nèi)鈐有“三槐”、“悅生”二半印,“ 紹興”、“張晏私印”、“王芝”、“項(xiàng)元汴印”等鑒藏印。后有元王英孫、鮮于 樞、張彥清、白湛淵、田師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題識(shí)。明《戲鴻堂》帖亦有刻入。 劉中使,名劉清潭。大歷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祿山、史思明部將田承嗣又發(fā)動(dòng)叛亂,占據(jù)瀛州等地,又派盧子期圍瀛州,朝廷派兵攻擊,吳希光投降,盧子期被擒押解京師,于十一月處死。當(dāng)時(shí)顏真卿年已六十七歲,時(shí)在湖州任上,聽到唐軍兩次軍事勝利消息傳來,情緒激昂,書寫了此手札。手札中未提盧子期處死,故應(yīng)是是年十一月前寫的。 這件作品,歷來為書家們所重。元代鮮于樞評論說:“英風(fēng)烈氣見于筆端”張宴也稱贊說:“觀其運(yùn)筆點(diǎn)畫,端有聞捷慷慨效忠之態(tài)”。 明代文徵明認(rèn)為在顏書存世墨跡中“此帖為最”。全帖氣勢磅礴, 筆力縱橫矯健,呈現(xiàn)出一股英氣豪爽之風(fēng)度,運(yùn)筆強(qiáng)勁秀拔,字與字之間的轉(zhuǎn)筆處,時(shí)有牽絲實(shí)連,時(shí)有筆斷意不斷,運(yùn)筆流暢,一氣呵成?!岸弊帜┕P拖長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線條一抒為快。且情無盡,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線條更加遒逸聯(lián)綿。第五行二字相聯(lián),六行三字相聯(lián),七行四字相聯(lián),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稱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別有異趣”。 顏真卿行書《劉中使帖》作品欣賞
顏真卿行書《奉命帖》宋拓顏真卿《奉命帖》 忠義堂帖 35.6×16.5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作品鑒賞 書于建中四年(783年)。顏真卿書,行書,刻帖,信札。35.6×16.5厘米。凡11行,計(jì)69字。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本。 是帖無書寫年月。據(jù)帖所說“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緣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始終不改,游于波濤,宜得斯報(bào)。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dá)于時(shí)命耳。人心無路見,時(shí)事只天知”,明趙《石墨鐫華》認(rèn)為:“觀其詞意,乃使李希烈時(shí)也?!?/span>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顏真卿以“太子太師淮西宣慰使”的身份,前往許州宣慰李希烈。此帖應(yīng)在此年,時(shí)年75歲。所以又名《奉使蔡州書》。顏真卿知天命無違,則其奉使許州,計(jì)不旋踵,已無歸意,烈烈忠節(jié),臨難慷慨,不能不中心,悲恨交加。正如司馬光《新唐書傳贊》所說:“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yán)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jié)字由初唐的瘦長變?yōu)榉叫?,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qiáng)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xì),豎畫、點(diǎn)、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fēng),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jié)構(gòu)沉著,點(diǎn)畫飛揚(yáng),在王派之后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郁勃,這種風(fēng)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fēng)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jié)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譽(yù)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行書《裴將軍詩》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忠義堂本顏真卿《裴將軍詩》 傳本,未署款及書寫年月。行草書,詩一首。 此帖又稱《送裴將軍北伐詩卷》,首見南宋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刻本。據(jù)黃本 驥《顏魯公文集·贈(zèng)裴將軍案》(四庫備要本)稱:“裴將軍,裴也。《新唐書· 李白傳》:'文宗時(shí)詔李白歌詩,裴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貒L與幽州都 督孫 北伐,為奚所圍,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斷,奚驚,引去。其事 在睿宗時(shí),見《新唐書·突厥傳》?!? 此書帖宋以后至清歷代叢刻均未收入,但為明王世貞、張應(yīng)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評者優(yōu)劣莫衷一是。 《裴將軍詩》今見有兩種傳世,一為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刻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 拓本,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跡本。兩種書寫內(nèi)容無異,書法體勢差別很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墨跡本,紙本。無署款及書寫年月,凡21行,93字。 評者認(rèn)為墨跡本顯然不是真跡。沙孟海認(rèn)為《忠義堂帖》本,“風(fēng)神胎息于《 曹植廟碑》,大氣磅礴,正非魯公莫辦”。 顏真卿裴將軍詩 釋文: 裴將軍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zhàn)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將軍臨北荒,恒赫耀英材。劍舞躍游電,隨風(fēng)縈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陣破驕虜,威聲雄震雷。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功成報(bào)天子,可以畫麟臺(tái) 顏真卿行書《鹿脯后帖》
是帖著錄首見宋周密《云煙過眼錄》,刻本存《忠義堂帖》,為顏真卿與太子太保李光進(jìn)書。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笨梢?,是顏真卿向李光進(jìn)乞得鹿脯后所書?!堵垢筇贰俺忻?/span>疹痊損,更加保重”,當(dāng)為“承美疹痊損,更加保愛”。 釋文: 惠及鹿脯,甚慰所望。春寒,承美(闕一遼)痊損,更加保愛。真卿有一二藥,煩宜常服,謹(jǐn)令馳納。少間借馬奉謁,不次。二十日,顏真卿狀上太保大夫公閣下。 顏真卿行書信札顏真卿行書《三表帖》![]() 《謝贈(zèng)祖官表》,謝晉王曹王侍讀贈(zèng)華州刺史表。 此表乾元元年(758年)四月作于蒲州。 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贈(zèng)真卿祖昭甫華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謝。真卿在表中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學(xué)與事跡,以及顏氏歷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營,萬死非報(bào),無任戰(zhàn)荷之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 五十歲 二月初五日,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 十七日,朝廷贈(zèng)真卿祖顯甫華州刺史。三月五日,遷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使持節(jié)蒲州諸軍事,封丹陽縣開國侯,有謝表。四月,有《謝贈(zèng)祖官表》。五月二十八日,朝廷追贈(zèng)杲卿為太子太保,謚“忠節(jié)”,有謝表。侄泉明赴河北找回常山死難將士遺屬三百余人,求得父杲卿及兄季明等人尸骨。九月三日,真卿撰行書《祭侄文稿》。十月初,因御史唐誣告,貶為饒州刺史。九日,途經(jīng)華陰縣,登華山,游金天王祠,有《華岳廟題名》。二十一日,至洛陽,掃拜伯父元孫墓,撰書《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謝贈(zèng)祖官表臣真卿言:伏奉二月十七日恩制,臣亡祖故曹王屬、曹王晉王侍讀先臣昭甫特蒙圣恩,超贈(zèng)使持節(jié)華州諸軍事華州刺史。天茲錫類,泉壤疏榮,捧戴殊私,闔門感慶。中謝。竊以臣亡祖伏膺文儒,克篤前烈,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特為伯父故秘書監(jiān)先臣師古之所賞愛。師古每有注釋,未嘗不參預(yù)焉。又與學(xué)士令狐德等同侍天皇,得備顧問。有時(shí)無命,夭閼盛年。臣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并襁褓苴麻,孤提未識(shí),養(yǎng)於舅氏殷仲容,以至成立。臣堂兄故衛(wèi)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孫之子,及臣兄弟等,幸承貽厥之訓(xùn),遭遇明圣之朝,各以微誠,皆蒙殊獎(jiǎng)。杲卿雖死,為不朽矣。臣亦何人,屢叨榮祿?夙夜懼,慚戴已深。不謂霈澤曲г,[B14A]贈(zèng)俯及,特蒙加等之禮,實(shí)為非常之恩。感戴屏營,萬死非報(bào)。無任戰(zhàn)荷之至。謹(jǐn)因中使內(nèi)謁者監(jiān)張抱誠冒死陳謝以聞。 謝兼御史大夫表臣真卿言:伏奉今日制書,以臣兼御史大夫,本官如故。恩榮累及,成命曲臨,捧戴殊私,慚惶靡據(jù)。中謝。臣孱微有素,抗直無聞。比守平原,困於兇賊,不能死節(jié),負(fù)義歸朝。斧鉞之誅,甘心待命;崇高之位,不次頻叨。孟夏之中,始操刑柄;數(shù)旬之內(nèi),兼總憲司。撫已缺如,負(fù)乘斯甚,將何以明刑天下,振舉朝綱?臣聞秦漢之時(shí),凡有制詔,皆下丞相、御史府。人到於今,稱為副相。東方朔舉自古圣賢以次百官,乃以孔某為御史大夫,則知其官何可妄授!況列曹尚書,古之常伯,如天之有斗,豈易其人?昨以表辭,非敢矯舉,恐煩天聽,亻黽亻免就班。候隙請間,方擬牢讓,不圖榮寵,又集微軀。圣恩頻繁,固令即上,陳請莫遂,惶懼益深。又臣竊見近日朝列之內(nèi),或有身兼數(shù)官,茍貪利權(quán),多致顛覆,害政非一,妨賢實(shí)多。臣嘗忿之,其忍自冒,無任懇迫屏營之至。謹(jǐn)詣閣門陳謝以聞,倘天聰聽卑,猶冀少回恩命,停臣一職,別授忠賢,則雖死猶生,期於畢力。臣某云云。 讓憲部尚書表臣真卿言:臣聞無功受賞,為善不勸;有罪不罰,為惡罔辨。陛下克復(fù)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賞罰二柄,事在必行,茍或不明,於何取則?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屬逆賊安祿山背叛圣恩,擾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開土門,臣與河北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戶部侍郎兼知招討采訪等使,已失人望。緣賊未滅,遂不敢辭。又令李光弼、郭子儀、賀蘭進(jìn)明等,與臣計(jì)會(huì),同討兇逆。三數(shù)月間,河北向定。屬潼關(guān)失守,大駕西巡,光弼等卻入土門,諸郡危逼。陛下御極,又錄臣無功,寵以非次,常伯亞相,一時(shí)猬集。兄允南、弟允臧等,連榮臺(tái)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在臣一門,叨幸斯極,殞身碎首,無以上報(bào)。臣常使判官鉅鹿郡南和縣丞賈載、侄男永王府典軍廣成,及行官鄧昌珍、楊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將彩物絹帛,相繼渡海,與劉正臣計(jì)會(huì),共和兩蕃。正臣等克期南來,行已有日。屬逆賊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諸郡無援,相次陷沒。皆由臣孱懦無謀,致此顛沛,誠合殉命危難,死守孤城。以為歸罪闕庭,愈於受擒賊手,所以亻黽亻免偷生過河。緣劉正臣使楊神功將牒與臣,索兵馬及盤瓶錦帳,令應(yīng)接奚契丹等。不與其勾當(dāng),伏恐陛下貽憂。又恩敕先超授吳郡司士鄭毓樂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兩道度僧道,取錢與臣召募士馬,令應(yīng)接河北。臣由此未獲即赴行在,遂至廣陵、丹陽等郡,各與采訪使計(jì)會(huì),竟不得兵馬。即累奉圣旨,許臣入奏。行至武當(dāng)郡,又奉恩命,除臣憲部尚書,兼令使者送告身與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懼。陛下縱含宏善貸,不忍明刑,在臣冒至深,胡顏?zhàn)蕴?。臣忝為大臣,系國休戚。損臣益國,臣受其益;損國益臣,臣受其損。若受任失守,還朝屢遷,示國無刑,於臣大損。非敢外飾,實(shí)披至誠。又臣名節(jié)雖微,任位頗重。為政之體,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罰當(dāng)從上。今罪一人,則萬人懼。若怙於寵,四海何瞻?伏愿陛下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知有必賞之令,寵榮過於尚書遠(yuǎn)矣。無任懇悃之至。 顏真卿行書集字《將進(jìn)酒》欣賞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明拓本(傳) 各縱28厘米 橫15厘米 上海朵云軒藏 卿行書《讓憲部尚書表》顏真卿行書《一行帖》
顏真卿行書《訊后帖》訊后帖,未署書寫年月??烫?。行書,信札。35.6×16.5厘米。凡11行,計(jì)62字。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本。 此帖僅見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書于何時(shí)、書與何人,無從查證。 真卿具:前楮訊後,所苦何如?立思極位雄廷,江上佳山秀水,在公庭戶,想日有樂事,甚得佳士相延。公高才逸韻,自有晉宋間人風(fēng),坐此肆局不易處。上方招致仁者,如公之儔,豈久在江左乎?行聞迅召,以快士議。真卿頓首。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jìn)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shí),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jiān)貞一志?!痹跁ㄊ飞?,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xué)張旭,初唐四家,后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yán)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后世影響巨大。他的書跡作品,據(jù)說有138種??瑫小抖鄬毸贰ⅰ堵楣孟蓧洝返?,是極具個(gè)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毙胁輹小都乐陡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jìn)入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dòng),得于意外。” 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shí)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quán)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shí)。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于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shí)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xué)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diǎn),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fēng),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jié)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他的“顏體”,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yù)。
顏真卿行書《乍奉辭帖》
顏真卿《與蔡明遠(yuǎn)帖》 顏真卿《與蔡明遠(yuǎn)帖》拓本。行書,信札。35.6cm*16.5cm。凡22行,計(jì)138字。書于乾元二年( 759年)。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jiǎng)偂吨伊x堂帖》本。又,收入宋《絳帖》。 此帖著錄首見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記述蔡明遠(yuǎn)對顏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疲,大有心勞。因此,顏真卿致書詞懇情切,感激之情溢于書外。 此帖行文情深意切,讀之頗為悵然。故王澍《竹云題跋》說:“此魯公作人堅(jiān)剛?cè)玷F,乃于朋友之間萬分委至,故知千古真君子未有不近人情者也?!庇终f:“此帖擬即《與蔡明遠(yuǎn)》后?!?/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