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工作以來,一直都有閱讀的習慣,這些年下來也讀了不少書。 剛開始讀書,也沒有去想過“為什么要讀書”和“用什么方法讀書會更好”這類問題,就是單純地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買來看,看書也只是從頭到尾的看。 這兩年自己看的思維、邏輯和方法之類的書多了之后,就愈發(fā)覺得需要好好探索一下,讀書這件事的方法。或許我可以把讀書這件事做得更好。 本著這樣的出發(fā)點,陸續(xù)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樊登)和《閱讀的方法》(羅振宇)。這些書,對我看書方法論的形成的影響很大。結(jié)合這些書中介紹的方法,我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探索,最終形成了我自己的讀書方法論。 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方法。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我們?yōu)槭裁匆x書,以此來探索讀書的意義。只有明確了做一件事情的意義,我們才能夠有持續(xù)的動力去做好這件事。 第二部分介紹如何讀懂一本書的方法。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我們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部分介紹我們應該讀哪些書。茫茫書海,挑選適合我們自己讀的好書,讓我們讀的每一本書都對我們個人成長產(chǎn)生正向的價值。 我們?yōu)槭裁匆x書?一. 讀書是我們反脆弱的方式 納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關于“反脆弱性”是這么說的:有些事情能夠從沖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和壯大。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蠟燭在風面前是脆弱的,火卻是有反脆弱性的。正所謂,“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強大”。 生活在當今這個復雜的社會中,到處都充滿了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增強我們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樊登老師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說:“復雜時代,閱讀是大眾反脆弱的武器”。深以為然。 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時候,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才能從容應對不確定,才能巧妙化解風險。每經(jīng)歷一次“磨難”,我們都能從中獲取經(jīng)驗和教訓,讓我們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去面對未知。這就是我們身上的“反脆弱性”。 讀書,是我們最好的反脆弱的方式。 二. 讀書是我們終身成長的方式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我們?nèi)祟惖膬煞N思維模式,一種是叫固定型思維,一種是叫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思維模型。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加關注動機、過程、變化和進步,而非結(jié)果和排名。成長型思維的人知道,我們每個人當前所處的狀態(tài)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努力迭代和進化,我們只要這次做得比上次好,我們就會越來越好,成為更好的自己。面對失敗的時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更加關注,我們能從失敗中學習到什么樣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便于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加看重的是能不能學習、能不能進步,是能不能終身成長。 而讀書,就是我們最好的終身成長的方式。每讀一本書,就是一次低成本地跟作者對話的過程。讀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讀《論語》讓我們可以跟幾千年前的孔子對話,讀《時間簡史》讓我們可以跟遠隔重洋的史蒂芬·霍金對話。再沒有比讀書更能夠讓我們?nèi)绱吮憬莴@取這些偉人先賢們的智慧的方式了。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夠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知,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fā)展。 讀書,是我們最好的終身成長的方式。 如何真正讀懂一本書?一. 構(gòu)建自己的“理解力池子”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種情況:一本書在看的過程中,覺得看不太懂,很難堅持看下去。即使硬著頭皮看下去,也是一知半解,過段時間基本也全忘光了,跟沒看過一樣。 看不懂的背后,是因為書中的知識點,超出了我們當前的認知水平。解決看不懂的方法,就是構(gòu)建自己的“理解力池子”。這個方法是樊登老師介紹的,對我比較受用。 先解釋一下什么是“理解力池子”。舉個例子,通常,文科背景的學生,讀歷史類的書籍,就比理科背景的學生容易;反之,理科背景的學生,讀科學工程類的書籍,就比文科背景的學生要容易。我們讀書感覺到的難易,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讀到的每一本書背后,都是有基礎的認知水平的要求的。比如,你要看懂《置身事內(nèi)》這樣的書,有一些經(jīng)濟學的基礎,就會比較容易。因此,我們要想看懂各類書,就是要讓自己有能夠看懂各類書的“底層認知”,這就是所謂的“理解力池子”。 那到底如何構(gòu)建自己的“理解力池子”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閱讀各學科的書籍,給自己構(gòu)建一塊盡可能全面的“認知”拼圖。具體來講,我們要讀經(jīng)濟學、心理學、管理學、邏輯學、國學常識(中國古代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等)、歷史、哲學、人生經(jīng)驗(個人傳記等)、法學、倫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書。每個學科找一兩本經(jīng)典去讀,能夠?qū)υ搶W科的知識有基礎的認知即可。有了這些基礎,我們基本上可以讀懂市面上大部分的書了。 可能有人看到要讀這么多學科的書,會被嚇到。其實也不必害怕,一個變通的方法是:你就按你自己的節(jié)奏去讀,遇到讀不懂的書的時候停下來,去找該領域的基礎教材去讀,先把基礎認知構(gòu)建好,再回過頭來讀之前讀不懂的書,就可以讀懂了。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隨著我們讀的書越來越多,我們的認知體系越完備、認知水平越高,我們讀書的效率也會越來越高??偟膩碚f,就是閱讀足夠?qū)挿?,見過大世面,你才能淡定地對待每一本書,去發(fā)現(xiàn)每一本書真實的價值和優(yōu)點。 二. 閱讀有方法 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牛人,一年讀大幾十本,甚至幾百本書。像羅振宇、樊登、劉潤這些人,都是讀書狂人。之前一直比較好奇他們究竟是怎么讀書的,這也是我研究讀書方法的初衷之一。通過向這些牛人學習,也結(jié)合我自己的實踐,來分享一下到底該如何讀一本書。 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讀書本身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一本書讓你感覺到不舒服,或者讀不下去,那就應該及時丟到一邊。這個觀點是羅振宇在《閱讀的方法》中分享的,對我比較受用。確實,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要讓這件事情給你帶來樂趣,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讀到一本自己讀不下去的書的時候,內(nèi)心會比較糾結(jié),會糾結(jié)要不要繼續(xù)讀下去,如果不讀的話這本書是不是就浪費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些都不是問題。這個世界上有這么多書,我們能讀的只是滄海一粟,完全沒必要為這個事情糾結(jié)。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在讀書中感受到樂趣,然后去讀足夠多的書。 前言和目錄結(jié)構(gòu)不容忽視。通常作者會在前言中概述本書的核心觀點,以及對觀點的論述結(jié)構(gòu)的安排,而目錄結(jié)構(gòu)就是對論述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細化。通過詳細閱讀前言和目錄結(jié)構(gòu),我們就能對本書有一個比較全局的認知。如果把讀一本書比作一個“盲人摸象”的過程,那通過閱讀前言和目錄結(jié)構(gòu),我們心中就有了對“大象”整體的認知,大象長啥樣,一個長鼻子、兩個大耳朵和四條粗腿。 帶著問題閱讀。有了前面的整體認識之后,接下來就需要去了解細節(jié)了。閱讀的過程,心中要始終帶著問題。我們可以帶著這樣一些問題,來開展我們的閱讀:這本書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論證這個使命的?它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假設?怎么驗證這個假設?推理的過程是什么?怎么獲得這個證據(jù)的?最后我們能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論?這個過程就是進一步弄清楚“大象”身上的細節(jié)的過程,通過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便把細節(jié)都了解清楚了。當然,問題不局限于上面這些,關鍵是在讀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好奇心,不斷地給自己提問,然后去尋找答案。 讀一本書,就是學習一個思維模型。把上面一系列的問題弄懂之后,我們對書中的細節(jié)就比較清楚了。最后,我們還要加一個提煉的過程,把書中的內(nèi)容,提煉成一個邏輯自恰的思維模型,只有這樣,我們才算是真正把書讀懂了。比如我們讀《高績效教練》這本書,核心就是GROW模型,什么是GROW模型,GROW模型有什么價值,GROW具體怎么用,把這些弄清楚了,我們對這本書就算是讀懂了。再比如我們讀《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核心就是孩子成長的三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價值感->自尊感->自律;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這三根支柱是什么,具體該怎么應用,有啥注意事項,把這些弄懂了,這本書也算是讀明白了??傊?strong>讀每一本書,我們都要圍繞作者的核心觀點,去提煉一個這樣的思維模型。當我們掌握的模型越來越多,能夠靈活運用的時候,我們就有了真正的智慧。這個我之前在《多元思維模型》一文介紹過。 三. 通過“輸出”內(nèi)化“輸入” 從讀懂一本書,到把學習到的為自己所用,還有一些距離。根據(jù)學習金字塔原理,閱讀的留存只有10%,如果只是把書讀完,其實是一種非常低效的學習方式。 ![]() 就讀書這件事而言,學習的效率是這樣的:
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是要通過“輸出”倒逼強化“輸入”。因此,讀書絕對不只是讀完就結(jié)束了,我們一定要有“輸出”的方式,通過“輸出”來內(nèi)化讀書學到的知識。把新學到的知識跟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聯(lián)連到一起,結(jié)成一張大網(wǎng)。這樣我們的認知水平才會不斷地升級。 我自己的輸出方式,一是閱讀完之后會整理讀書筆記,如果是比較好的書的話,還會在公眾號發(fā)文。另一種方式,我會把讀書學到的新知,講給家里人聽,并且一起進行討論。還有一種方式,之前在學習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管理工具的時候,會在團隊內(nèi)部做一些分享,并且跟大家一起落地實踐這些學習到的工具。通過這樣一些過程,基本就能把讀到的好書“內(nèi)化”到自己的認知體系里去了。 另外,關于整理讀書筆記,還有一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不要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立即去總結(jié)梳理,而是要過一兩天再去梳理。這背后的邏輯有兩個:一是大腦會在睡眠過程中,整理和搬運知識,把真正覺得重要的內(nèi)容會從臨時記憶區(qū)搬到持久記憶區(qū),留下的都是精華;二是過一些時間,大腦對有些細節(jié)可能記得沒那么清楚,通過再回顧細節(jié),讓大腦有一些“摩擦”,記憶會更加牢固。 我們應該讀哪些書?一. 讀一個特定領域的書,還是啥都讀? 剛開始讀書的人,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是該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讀下去呢,還是啥書都讀讀呢? 這里沒有唯一的答案,要分情況看。 如果你是在研究某個話題,比如說育兒,那就一段時間內(nèi)找來育兒領域的經(jīng)典書籍進行集中閱讀。閱讀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橫向?qū)Ρ人伎迹由罾斫?。這就是典型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里講的主題閱讀的場景。 如果不是上述情況,你是把看書當作一個愛好,當作一種個人提升的方式。那建議是各種書都讀,而且經(jīng)常要換著讀不同類型的書。讀一類書,容易把自己的思維局限在某個領域,比較容易產(chǎn)生認知偏見。各類書都讀讀,你會時不時發(fā)現(xiàn)一些全新的領域。隨著你“打開”的新領域越來越多,你的認識的邊界也就越來越寬。讀書最終的目的,就是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 二. 如何發(fā)現(xiàn)書? 經(jīng)常也遇到有人會問,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有哪些好書可以讀的。我來分享我的一些做法: 一是通過得到聽書。我通常會啥書都聽,一年下來可以聽上千本。用2倍速聽,15分鐘可以聽完一本,如果覺得好的話,就加入收藏夾,買正式的書進行閱讀。 二是通過微信閱讀的好友在看。因為朋友圈質(zhì)量還是可以的,經(jīng)常可以看到好友在看的一些不錯的書,這類我也會直接加入書架。 三是看微信閱讀、得到App中各類的圖書排行榜。對于一些時下的新書,或者是比較熱的書,也會加入書架。 四是對于自己近期感興趣的一些主題,會主動去搜索找相關的書來讀。比如之前關于訂閱經(jīng)濟的主題,最近關于Amazon工作法的主題,以及后面打算的關于黨史的主題的等等。 三. 如何挑選書? 發(fā)現(xiàn)有哪些書可以讀是第一步,還得有一步,如何從發(fā)現(xiàn)的書中挑選哪些書要讀,哪些不要讀。在這個問題上,樊登老師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分享的辦法,對我比較受用。具體是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科學性??茖W性是說要看作者論證核心觀點的方法,是否是科學的??茖W的論證方法之前我在《做一個科學思考者》中介紹過。一本好書,一定是在試圖幫你從痛苦的、復雜的、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中,探索出一條好的路徑,讓你能夠看到希望,看到解決的方向。 第二建設性。建設性是說書中有沒有新思考、新觀點,能夠引起你的思考,引起你做出改變。這個點也比較重要,學習最終是要能引發(fā)改變的,改變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價值。 第三客觀因素??陀^因素是說出版機構(gòu)、作者背景、推薦人、參考書目、主題、翻譯和印刷質(zhì)量等因素。這里特別說明一下作者背景,一般學術背景的人,一生只寫少數(shù)幾本書,每一本都是一輩子的精華凝結(jié),這類書非常值得讀。 以上三個方面,重點考慮第一和二,第三個作為僅供參考的因素,不需要過度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