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開庾嶺為香國 藍詩傳 2012 年 1 月下旬,大女兒全家從佛山回到粵北始興,在我們家過春節(jié)。 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總得安排點什么活動吧,可是天不作美,春節(jié)期間總是細雨霏霏寒氣逼人。大年初四那天,久違的陽光總算露出了笑臉,我們立馬決定到南雄梅嶺去賞梅花。 上午八點, 我們驅(qū)車從始興出發(fā), 二十幾分鐘后到了南雄縣城,穿過張燈結(jié)彩的街道,沿著國道 323 線北行二十多公里,來到一片狹長地帶,只見公路兩旁樓房連片錯落有致,公路對面群山起伏,山腳下的農(nóng)舍田園籠罩在晨霧之中,炊煙裊裊袁雞犬相聞,好一派田園風(fēng)光! 我說:“這就是梅嶺鎮(zhèn),梅嶺古道和梅花長廊就在對面的山坡上?!?/span> 我們在山腳下的停車場停好車子, 十歲的外孫和四歲的外孫女久居城市,對鄉(xiāng)下的一切都感到格外新鮮,剛一下車就吵著要看梅花, 于是我們來不及細看周圍的景色, 就匆匆踏上了上山的道路。 ![]() 梅嶺,又稱大庾嶺,位于南雄縣北 26 公里處,是粵贛兩省的天然屏障,海拔 700 多米,逶迤數(shù)百里。 自古代越人開發(fā)以后,梅嶺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 在嶺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遙。關(guān)于梅嶺得名的來由,說法有二:其一相傳是根據(jù)南遷越人首領(lǐng)梅絹的姓氏得來的,在戰(zhàn)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不堪袁大批越人遷往嶺南,其中一支以梅絹為首的越人,翻山越嶺來到大庚嶺上安營扎寨,艱苦創(chuàng)業(yè)袁使這一帶迅速興盛起來遙。梅絹后來又因破秦有功被封為十萬戶侯,人們就把這一帶稱為梅嶺。 梅嶺得名的另一說法是此地多梅樹,故稱“梅嶺”。梅嶺的梅花樹遍布嶺南嶺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暗香浮動,成了梅花的世界。 因此梅嶺自古便以“梅開庾嶺為香國” 聞名于世,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登梅嶺賞梅賦詩云:“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黃梅。” 其實,梅嶺的出名并不僅僅因為這里盛產(chǎn)梅花,而且因為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關(guān)古道”。梅嶺自越人開發(fā)后,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并向嶺南傳播開去遙。古道開通以后,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梅嶺古道成了連接南北交通以及客家人南遷的主要通道,直接推動了嶺南經(jīng)濟化的發(fā)展;其次,這里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陳毅就曾經(jīng)率領(lǐng)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zhàn)爭。 今天的梅嶺已經(jīng)成了享譽南粵的旅游勝地, 它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漫山遍野的梅樹梅花吸引著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 ![]() 我們一家人沿著一條不很大的水泥路徒步上山遙。這時,山路上已經(jīng)是游人如織,大家指指點點邊走邊看遙。路旁有一個小村莊依山而建,這就是梅嶺村,它的建筑風(fēng)格仍然保持著客家村落那種原始古樸的風(fēng)貌。穿過村莊往上不遠袁見一小亭,名“來雁亭”。傳說古時候,此亭常有南飛的大雁在此歇息,后人便將此亭改名為來雁亭。 別看亭子很小,卻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清朝雍正年間,凌桂興為了奪取表弟梁天來的一塊王佩,竟放火燒死了梁家九條人命,那天梁天來正好不在家,為了斬草除根,凌桂興勾結(jié)官府通緝梁天來。 梁天來上京告狀又被官兵封路,他在來雁亭痛哭,后被一村人用棺木偷送出關(guān),終于報了大仇遙。后人將此事寫成劇本《梁天來告御狀》廣為流傳。現(xiàn)亭柱上仍有長聯(lián)記述此事,聯(lián)曰: “關(guān)鎖千崖,風(fēng)吹失路人。 火燒石屋,冤沉海底,孤身臥雁亭,梁天來泣官貪吏暗。 幸仗農(nóng)夫鐵肩,狀呈京都,銅鍘滌宦場,至今日,老翁猶講九命案?!?/span> “梅香百里,花迎左遷客。 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驛馬駐藍關(guān),韓退之賦云橫雪擁。 喜得湘子仙韻,帆抵潮汕,椽筆挽文風(fēng),逾千載,稚童尚讀驅(qū)鱷文?!?/span> 亭旁有梅花詩碑林。 梅嶺以梅著稱于世,因而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為對象在梅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形成了獨特的梅文化遙。梅嶺詩碑林就是從中選擇了不同時代、不同風(fēng)格的梅花詩作,請名家鐫刻于碑,立于梅嶺的東坡和古驛道兩側(cè),供游人欣賞。 我們在此處駐足良久,細細品味,似乎有一股高潔清新的芬芳撲鼻而來遙。我最感興趣的是陳毅寫的“梅嶺三章”,全詩如下: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dāng)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fēng)應(yīng)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 讀罷此詩,一種舍生取義的凜然正氣油然而生,梅嶺也似乎變得更加神圣高潔! 忽然,外孫在前方大喊:“外公,快來看梅花喲,好多的梅花! ”我們順著聲音朝前走去,拐過山角,果然見到前面的山坡上長滿了梅樹,梅樹上不見葉子只見梅花,大紅的、粉紅的、黃的、白的、應(yīng)有盡有。 一朵朵在枝頭凌風(fēng)綻放,嬌艷欲滴,還有許多含苞待放的花蕾。 整座山坡少有雜樹,漫山遍野盡是梅花,有的單獨開放,有的兩三朵簇擁在一起,還有的是數(shù)十朵開在一處,成團成束,競相怒放。陣陣寒風(fēng)吹來,滿山梅花隨風(fēng)搖曳,空氣中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上τ谒鼈兊钠贩N名稱,我是一個也說不上來,只記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子·詠梅》詞:“風(fēng)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遙。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边€有剛才在碑林看到的何香凝詠梅詩:“南國有高枝,先開嶺上梅。臨風(fēng)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边@兩首詩詞貼切地贊美了梅花的高潔品質(zhì),給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難怪有人主張把梅花定為“國花”。 以前聽別人說過,南雄梅嶺有梅花 1000 多畝,好幾萬株,每年1 月中旬至 2 月上旬寒冬臘月,梅花便相繼開放。點點飛紅,妍態(tài)迷人,朵朵銀裝,與雪爭白。今天算是親臨其境開了眼界。 ![]() 我們沿著梅林叢中有一條用卵石鋪成的道路彎彎曲曲蜿蜒而上,我說:“這就是著名的'梅關(guān)古道’。你們看,路上那些光溜溜的鵝卵石是古人用腳底磨出來的,道旁草叢中那一個個長方形的石槽,是古人飲馬用的水槽。 走在這條古道上面,你們是否覺得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呢?”女婿說:“那您就給我們講講古道的歷史吧 ?!庇谑俏倚趴陂_河,講起了古道的點點滴滴。我問:“你們知道張九齡嗎?” 外孫說:“是不是寫'海上生明月,天漄共此時’的那個張九齡?” 我說:“正是。梅關(guān)古道在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嶺東段,大庾嶺橫亙廣東、江西兩省之間,全長 200 多公里。梅嶺處于大庾嶺的咽喉要地。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古道最初設(shè)關(guān)始于秦朝,梅關(guān)在秦時稱'橫浦關(guān)’也稱'秦關(guān)’。 唐朝時候,在京城做官的始興(一說曲江)人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當(dāng)時因發(fā)展經(jīng)濟的需要, 唐皇下詔由宰相張九齡負責(zé)擴展梅嶺古道。 因工程浩大,張九齡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完工。 古道寬約 6 尺,長 8 公里,南連廣東南雄,北接江西大余。古道開通后,南北交通大為改觀,當(dāng)時的梅嶺古道一片繁榮,成為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為了紀念張九齡開鑿梅嶺古道的功績,在道旁建有'二張祠和'夫人廟爺’,等一會你們可以認真看看 ?!?/span> ![]() 正說話間,忽見右前方顯現(xiàn)一座殿宇,外孫眼尖,喊道:“那就是夫人廟?!蔽覀冏呓鼜R前細看,廟宇不大,占地大約一百多平方米,但是莊嚴肅穆,古色古香遙。廟中有一副對聯(lián):“夫布慈云天上佛人施法雨海中仙 ”。廟內(nèi)供奉三尊神像:一位夫人,兩個丫環(huán)。 這位夫人就是張九齡的侍妾戚宜芬。 傳說唐開元四年(公元 716 年),張九齡主持開鑿擴展梅關(guān)古道,連開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無進展,白天鑿開的石頭,晚上又自然合攏遙。第四十九天夜晚,張九齡登上梅嶺峰巔,昂頭長嘆。 突然間,一位童顏白發(fā)老翁走近前來,問道:“相公,這里是山神所管轄的地方,要用孕婦之血祭祀才能破開,否則,任您再干十年,也是白費力氣 ?!睆埦琵g回來后,整日愁眉雙鎖堯郁郁不樂。 戚宜芬見狀問張九齡有何事,于是,張九齡把遇老翁的事說了一遍…… 當(dāng)日深夜,戚宜芬披衣起床,冒著凜冽寒風(fēng),走到梅嶺山巔的巨石旁,手提長劍,撩衣袒胸,口中叨念著:“皇天在上,我乃張九齡侍妾戚氏,身懷六甲,因梅嶺道開鑿月余毫無進展,若皇天布災(zāi),愿將妾命獻祭皇天。”遂舉劍剖腹而死。 ![]() 張九齡像 第二天早晨,張九齡聽報后痛哭流涕,幾乎昏厥倒地。 他忍住悲痛,草草收拾夫人的尸首安葬后便繼續(xù)帶領(lǐng)民工上山鑿石。 說也奇怪,從那天起袁鑿開的石頭再也不會合攏了。 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梅關(guān)古道終于開通了。 后來袁為紀念戚宜芬的獻身精神袁人們在南山腳下建起了夫人廟。 南來北往的官員百姓皆往廟中燒香膜拜,感戴戚夫人的功德。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 夫人廟被認為是“四舊”而遭毀壞,1991年蒙港澳同胞捐資,夫人廟重建在梅嶺半山的古道旁邊。過夫人廟沿驛道而上,我們先后觀賞了玉皇殿、六祖廟、衣缽?fù)?、狀元樹、東坡樹等景點,但是見得最多的還是梅花,尤其是臘梅。臘梅個小,呈黃色,花朵多朝下,欲放舍羞,花香襲人。走在梅樹叢中,真是心曠神怡。 離山頂不遠,有一株青楓樹,樹下立一石碑,上書“東坡樹” 三字遙。這里記載著北宋大文豪蘇軾與梅嶺偶遇的一位老人之間的一段真情佳話。 ![]() 蘇軾像 傳說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惠州,途經(jīng)梅嶺,回首北望,不覺悲從中來,便在關(guān)樓下方大樹下的茶亭歇息。 賣茶老翁見蘇軾愁眉不展,便詢問原委。 蘇軾見老翁熱心詢問,便據(jù)實相告。 老人指著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樹說:“蘇大人不必憂傷。 您看, 這棵松樹是我 20歲時種的,被雷劈過幾次,它還是那么粗壯浴?!庇终f:“蘇大人光臨嶺南,是嶺南的福氣啊,以大人高才,在嶺南云游些日子,再回江南,一定鵬程萬里?!碧K軾聽罷搖手,并給老人寫詩一首: 鶴骨霜髯心己灰,青松合抱親手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贈嶺上老人》 誰知老翁亦通文墨,立即和詩一首: 嶺頭盧老一爐灰,長短根莖各自裁。 輕賤已消先世業(yè),知君海上去仍回。 蘇軾輯別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龍泉寺,心中怏怏,復(fù)又作詩一首: 一念失污垢,身心洞清凈。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頂,結(jié)發(fā)受長生。 《過大庾嶺》 離開梅嶺七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 年),蘇軾獲赦北歸,遙見七年前題于龍泉鐘上的詩《過大庾嶺》仍清晰如昨,不勝唏噓,便題續(xù)詩一首: 秋風(fēng)卷黃落,朝雨洗綠凈。 人貪歸路好,節(jié)近中原正。 下嶺獨徐行,艱險未敢忘。 遙知淑孫子,已致魯諸生。 蘇軾二上梅嶺,來到青楓樹前,只見茶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淚縱橫,吩咐隨從拿出筆墨,將(贈嶺上老人)寫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題上《贈嶺上梅》: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題罷,神情莊重地向青楓樹長鞠一躬,喊了一聲:“歸去來兮”,便舉步北上。 后人便把這棵松樹稱為“東坡樹”。 過東坡樹不遠,只見兩峰夾峙,中有一關(guān),古樸雄偉,門洞上方書“嶺南第一關(guān)” 五字,這就是梅關(guān)關(guān)樓。近前細看,關(guān)樓為磚石結(jié)構(gòu),兩側(cè)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梅止行人渴” 下聯(lián)為“關(guān)防暴客來”,這副藏頭聯(lián)恰當(dāng)?shù)孛鑼懥嗣逢P(guān)的特色及其作用。 再看關(guān)樓北側(cè),門額署著“南粵雄關(guān)”四字,關(guān)前立一巨大石碑,上面刻著“梅嶺”兩個大字,每字約 6 平方尺,字體剛勁有力。 據(jù)說是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所立。 我們來到梅嶺北側(cè)一座新建的觀景臺上, 遙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縣,但見阡陌田籌碧波萬頃,青山綠水重巒疊障,縣城內(nèi)高樓林立,沐浴在初春的陽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寧靜和自然,那么生機勃勃。 回首梅嶺,恰似一道天然的屏障,把粵贛兩省分隔開來。 遙想當(dāng)年梅嶺古道人聲鼎沸,肩挑馬馱,是何等的艱辛! 如今,高速公路穿過梅嶺,從廣東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個小時即可到達,真是“天塹變通途”!而且,韶贛鐵路也即將竣工,一年以后,從嶺南到內(nèi)陸,交通將更加四通八達,方便快捷。想到此,禁不住心血來潮,東施效顰賦詩一首: 遠上庾嶺山徑坷,雪后寒梅花更多。 腳行古道懷賢相,眼觀蒼松嘆東坡。 遙想往昔人似蟻,喜看今日車如梭。 古今多少興衰事,化作一曲大風(fēng)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藍詩傳 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出版過個人文學(xué)專著三部。 |
|
來自: 昵稱7973449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