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山水畫,發(fā)展了多種風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發(fā)展,有代表性的畫家是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米芾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家。另方面是青綠山水的表現(xiàn)手法更豐富了,在重彩中講究筆墨技法,提高了青綠山水的表現(xiàn)力。以王希孟、趙伯駒、趙伯嘯兄弟為代表。 董源,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故稱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類拔萃,多用披麻皴,輔以繁密的胡椒點,畫樹則“簡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現(xiàn)出江南山川草木豐茂,水氣蒸騰的特點。設色淺淡,不作“奇峭之筆”,具有“平淡天真”的風格。 巨然,是個畫僧,祖述董源,他的畫“明潤郁蔥,最有爽氣”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稱,認為他們是山水畫的一代巨匠,被奉為南派正宗。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營邱,故后世稱為“李營邱”。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顯,挺拔堅實;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給人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說,反映了他對墨法的重視。 范寬,最初學荊浩,后來又學李成,但總覺得不能超越他們,于是定居終南山中,朝夕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以千巖萬壑為創(chuàng)作基礎,終于成為一代大家。范寬的畫多為山頂密林一水邊巨石,峰巒雄厚,氣勢逼人。后世評論“李成得山之體貌,董源得山之神氣,范寬得山之骨法?!?/span> 郭熙,河陽人。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開創(chuàng)了北宋山水畫的新局面。畫樹挺勁,枝頭象鷹爪,畫山聳拔盤回,折落有勢;格局千態(tài)萬狀,變化豐富,故被譽為“獨步一時”。 米芾,字元章,號海岳外史、襄陽漫士。其子米友仁,字元暉,小字虎兒。畫史上稱他們父子為“大米、小米”或“二米”。他們的畫法稱“米點皺”,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徑,全用水墨渾點,潑墨、積墨、破墨并用,表現(xiàn)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煙樹,迷朦變幻,神奇莫測的藝術境界。二米的畫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開大寫意山水的先河。 水墨山水發(fā)展到南宋,又有明顯的變化。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號稱“南宋四家”。他們在山水畫壇上創(chuàng)造出“水墨蒼勁”的新風格。他們畫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崢嶸:畫樹多瘦勁挺拔,風致瀟灑;用墨不作層層積染,而是從濃淡中求層次變化,一氣呵成。故他們的畫給人以蒼勁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在四家中,李畫較為雄健蒼古,劉畫則偏于俊峭工細,馬畫堅實渾樸,夏畫清妙秀遠,各具特色。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們能別開生面,打破荊、關以來“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創(chuàng)造出邊角取景法,使山水畫產(chǎn)生新的意境。有詩云:“畫師(李唐)自發(fā)西湖住,引出半邊一角山”。馬、夏因而獲時人贈以“馬一角”,“夏半邊”的稱號馬、夏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而且遠及日本,促進了日本畫的發(fā)展。 宋代的青綠山水,雖繼承李思訓的傳統(tǒng),但卻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優(yōu)秀技法,雖精細巧整,而不繁瑣纖弱,既有雄偉之概,而又無粗擴之嫌,在藝術上開拓了新的境界。現(xiàn)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這幅畫岡巒起伏,綿亙千里,江河湖泊,浩渺萬頃,其間穿插以莊院、村落、舟橋、人物,結構井然,敷色瑰麗,表現(xiàn)了畫家的藝術才華。王希盂是宋徽宗時畫院學生,畫這幅巨作時才十八歲,可惜二十多歲就死了。其后,南宋趙伯駒、趙伯瀟兄弟,繼承了青綠巧整一路風格,形成了南宋青綠山水的復興局面。趙伯駒畫有《江山秋色圖》,堪稱《千里江山圖》的姊妹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