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嘉陵江畔的重慶磁器口
 2、↑ 3月份云南旅行中,團長“蘭姐”已經(jīng)在策劃新的行程。繼續(xù)跟隨“風花旅行”,14人獨立成團:“當武隆遇上神農架聯(lián)游11日之旅”。(行程:廈門-重慶-大足-武隆-黔江-恩施-宜昌-神農架-廈門)
2021年第二飛前往重慶,乘坐廈門航空MF8467航班。早上6點抵達機場,辦理托運過安檢后剛好6點半,在走往登機口的路上聽到通知登機了。由于一位團友機票出了狀況,耽誤了一些時間。 熱乎乎的地瓜粥,配上鹵蛋+小蘿卜干,還有小面包、水果,給貼心的廈航機餐點贊!  3、↑ 上午9點40順利抵達重慶江北機場。這是第二次來重慶,七年前到武大賞櫻+乘坐長江三峽游輪結束后于重慶回廈門。  4、↑ 在機場又見到導游丁軒,自從去年川西游,我們已經(jīng)是第三次跟隨他旅行了。
見到重慶地導小彭,一個說話中氣十足的小伙子。旅行社為我們14人小團安排34座的大巴,太舒適了。小彭說不用記車牌號,因為在重慶僅有這部白色車身,紅色獅子頭的大巴,在景區(qū)停車場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這部大巴過去是專門接待境外團的。  5、↑ 原本的行程是游武隆后前往恩施,因為要先抵達重慶,我們想打卡七年前沒有來過的景點,還有一團友提出要去參觀大足石刻,這下把9天的路線拉長到了11天。 重慶一日游交給旅行社安排,這樣節(jié)省時間。離開機場后第一站前往磁器口古鎮(zhèn)。 
6、↑ 窗外飄著細雨。途中經(jīng)過輕軌“李子壩站”,這也是此行我最想看的景點之一,只見觀景臺上不少游客在等候拍照。  7、↑ 11點半抵達停車場,需步行約10分鐘到達磁器口。所經(jīng)過的“沙磁巷”是一個文創(chuàng)園區(qū)
 8、↑ 很幸運,車上下雨下車雨停,雖然沒有藍天白云,但是25度的氣溫很舒適 。 小彭說下雨后涼快,前兩天重慶很熱。  9、↑ 建筑墻面上長江纖夫的圖片與浮雕
 10、↑ 重慶果然是霧都,天空霧蒙蒙的。很幸運,剛才車外還飄雨,下車后雨停了
 11、↑ 退役的飛機“沙磁號”據(jù)說是家餐廳  12、↑ 11點40抵達磁器口古鎮(zhèn),小彭指引行走線路后,通知1點半集合,午餐自理。
磁器口古鎮(zhèn)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jīng)“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征,被贊譽為“小重慶”。 
13、↑ 現(xiàn)在的古鎮(zhèn)是重修的,和各地的古鎮(zhèn)一樣就是一條小吃、文創(chuàng)、各種店鋪的步行街。踩著青石板路,感受一下老重慶的風土人情。  14、↑ “重慶老茶”館門口古裝打扮的小妹妹很吸引人,一旁拿著相冊的小姐姐向我推薦只需十分鐘就可以畫個京劇臉  15、↑
 16、↑

17、↑ 一條街上開了好多麻花店,唯獨這家店生意最好,門口排著長隊  18、↑  19、↑ 順著路標前往碼頭,小彭說走到碼頭就可以折回
 20、↑
 21、↑ (丁導拍攝)
 22、↑ 打糍粑,游客也可以體驗
 23、↑ (丁導拍攝)
 24、↑
 25、↑ 走到碼頭邊
 26、↑ 山城古鎮(zhèn)磁器口,老巷長街看江景
 27、↑ 臺階圍擋攔住,不能走到江邊,站在岸邊眺望對岸
 28、↑ 游客在碼頭邊的餐館用餐、掏耳朵

29、↑ 離開碼頭,原路返回  30、↑  31、↑ 第一次看到粉是這樣制作的(紅圈)
 32、↑ (丁導拍攝)
 33、↑ 走入麻花文化館,可以免費品嘗各種口味的麻花,還提供開水
 34、↑ 麻花文化館里

36、↑  37、↑  38、↑ 走進磁器口古建筑群(寶善宮),里面可購票喝茶聽說書(右圖)(手機拍攝)

39、↑ 參觀百家姓文化館 
40、↑ “為啥叫磁器口而不是瓷器口”。老姐說“小時候讀《紅巖》時就認識磁器口。磁器口原來確實是瓷器口,因為“瓷”與“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41、↑ 紅紅火火的辣椒 
42、 ↑ 在這家“老重慶名小吃店”吃重慶小面和三大炮。地導小彭交代不敢吃辣的吃小面時不要加辣,我要求只要一點點辣,結果還是很辣 (手機拍攝)  43、↑ 店門口的小帥哥不斷敲鼓,以為他在制作三大炮,其實是邀請游客上樓“打望”拍照。七年前重慶游時,第一次聽導游介紹要去解放碑“打望”(看美女)

44、↑ 下午1點半回到磁器口牌樓下集合(團友老強拍攝)  45、↑ 前往停車場路上,丁導建議到高臺處打卡。遠處背靠白巖山,面對嘉陵江,紅墻塔樓是寶輪寺
 46、↑ 以古鎮(zhèn)為背景,身著黑色體恤的丁導為每個團友拍照
 47、↑(丁導拍攝)
 48、↑ 拉近鏡頭拍寶輪寺  49、↑ 眺望剛才走過的磁器口碼頭,小彭介紹,去年8月份的洪水淹沒到江邊這些白色建筑二樓。
結束磁器口游覽,下一站將去觀看輕軌穿樓。 (圖片攝于2021.05.20,除署名外,其余為先生拍攝,博文于2021-06-03 21:56:00發(fā)布在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