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是閩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觸動了許多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以山石為紙,鑿錘為筆,在天地間揮灑詩情畫意,留下了一批富有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 從北宋至今,歷代文人墨客在絕頂峰、靈源洞、達摩十八景等處,留下摩崖石刻總數(shù)712段,其中現(xiàn)存石刻653段,佚刻59段。這些摩崖石刻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精品眾多,堪稱“完整的書法石刻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的“東南碑林”,于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客在登山攬勝、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還可循著文人墨客的足跡,品讀鼓山的歷史故事、文化積淀,與先賢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更是一份獨特的享受。今天,我們就選擇其中幾幅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一起品讀品讀吧。鼓山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宋慶歷六年(1046年)蔡襄游覽鼓山的題字,文:“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歷丙孟秋八日游靈源洞”,整幅石刻高310厘米、寬190厘米, 共24個字,分列4 行,每行6字,字徑40厘米,楷書,刻在靈源洞前左側道旁巖壁上。 這幅摩崖石刻記載了當時蔡襄陪同朋友:福建水陸計度轉運使邵去華、福建提刑觀察使蘇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世濟,四人同游鼓山的情景。“忘歸石”三個大字,字徑約70厘米,筆力遒勁,也是蔡襄所書。他的這些題刻,被專家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在靈源洞前的蹴鰲橋下,靠西山壁上藏著一個巨大的“壽”字。旁署名“晦翁”兩小字,后人根據(jù)署名認為系宋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所書。該石刻為楷書,字高4.15米,寬3.05米,剛勁敦厚,是鼓山單字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時也是福建省內(nèi)少見的大字摩崖石刻之一。相傳,朱熹在福州地區(qū)寫有“福、壽、康、寧”四個大字?!案!保跒跎?;“壽”,在鼓山;“康”,在長樂; “寧”,在福清。其中“壽” 字最大,也最出名,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被視為福州的文化瑰寶。達摩洞十八景是典型巖洞地貌景觀。早在唐代建中年間,靈嶠法師初入山時,曾在達摩洞面壁誦經(jīng)。時至清代,涌泉寺第96代住持道霈法師,帶領山上眾僧,在十八景佛窟鐫刻了88佛名,成為目前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佛名摩崖石刻。如此大規(guī)模的佛名摩崖,在全國極為罕見,是鼓山石刻的瑰寶之一,也是福州最大的摩崖石刻。在石壁右上方,有道霈法師書寫的“佛窟”兩個大字。在登山古道上的更衣亭東側南向,有這么一幅楷書詩刻:攝屐來時草木新,看山宜我少年人。流泉聲與閑云意,教悔靈源晚問津。民國丁卯年孟春,余初度來游,登眺間宛然身在泰華,因賦一詩藉留鴻爪云爾。三溪十齡童潘燾志于鼓山。這方石刻來自一個十歲的孩子,他叫潘燾,是鼓山摩崖石刻中題者年齡最小的。文中“三溪”指福州長樂江田鎮(zhèn)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匯集于此而得名,以其山水交融、景觀奇秀吸引了無數(shù)名人雅士前去游覽,也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芍^“文山秀水孕靈童”,來自人杰地靈三溪村的潘燾登游鼓山,將鼓山所見、所聞、所感鐫刻于蒼崖之上,令后人不禁贊嘆其筆力與才氣。微博地址:https://weibo.com/u/2504127007各家書法號若轉載,請務必保留原作者水印,保留出處來源,尊重創(chuàng)作者。謝謝!鼓山風景區(qū)-摩崖石刻 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鼓山風景名勝區(qū)鼓山風景區(qū)摩崖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