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生信小知識
關注可了解更多的教程及單細胞知識。問題或建議,請公眾號留言;
文獻分享——2014-在白血病患者中識別Pre-leukaemic HSCs
內(nèi)容目錄
前言關于作者背景知識克隆性造血相關內(nèi)容白血病細胞相關內(nèi)容NPM1基因PART1-非白血病細胞中DNMT3A突變的檢測PART2-DNMT3A突變的HSCs仍可多系分化PART3-Pre-leukaemic HSCs可以耐受化療PART4-Pre-leukaemic HSCs的克隆擴增討論后記
前言
今天回過頭來看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有的居然已經(jīng)忘了一大半了,又得從頭來看,真的比較費時間。所以,干脆一次辛苦,方便以后了,把主要的內(nèi)容整理成筆記好了。
這次的文章是以色列威茨曼研究所的Shlush在2014年發(fā)表在Nature上的一篇研究:
論文標題:Identification of pre-leukaemic haematopoietic stemcellsinacuteleukaemia
論文地址:https://www./articles/nature13038
關于作者
這里有2個共一作者:Liran I. Shlush 和 Sasan Zandi,通訊作者是John Dick。
其中關于Shlush,我們都相對比較熟悉了,目前在威茨曼研究所。Zandi和Shlush一樣,過去都是在John Dick Lab里做研究,現(xiàn)在也都畢業(yè)了。
放一個他們lab的網(wǎng)站,有興趣的話自己去看看吧:
John Dick Lab:http://www./
背景知識
克隆性造血相關內(nèi)容
白血病細胞相關內(nèi)容
CD33是髓系細胞分化抗原,分子量為67KD,主要分布在髓系血細胞,特別是在分化的早期階段。CD33在90%以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都有表達。
這里要注意:CD33是可以在髓系血細胞表達的,如果想要表示AML中blast細胞,則還要加上CD45dim
NPM1基因
NPM1基因位于染色體5q35,其編碼的核磷蛋白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如阻礙核仁蛋白的聚集,調節(jié)核糖體蛋白的裝配以及這些蛋白在核與質之間的轉運,啟動中心體的折疊,具有分子伴侶作用,并可通過多種信號通路調節(jié)細胞增殖和凋亡。NPM1 基因突變在 AML 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NPM1突變常發(fā)生于12號外顯子,目前報道的有40多種不同的突變類型, 其中以A型突變最常見,約占70%-80%,表現(xiàn)為在第960-961位核苷酸之間插入TCTG。
盡管NPM1突變的類型不一,但均屬于移碼突變,導致核定位信號異常,從而使核磷蛋白由核內(nèi)易位于胞質,該異常定位不但可影響蛋白質的正常功能,同時對某些腫瘤抑制基因ARF、P53 的正常通路及功能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NPM1基因突變的發(fā)生率在FAB各亞型中亦具有異質性,見于除M3外的各亞型,在M4和M5中發(fā)生率較高。
NPM1基因突變是AML預后相對較好的判斷指標。這可能與NPM1突變患者對化療藥物較敏感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AML中,核轉錄因子NF-KB的活化是白血病細胞對化療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的主要原因,在NPM1突變的白血病細胞中,核磷蛋白由核內(nèi)易位于胞質,與胞漿中的NF-KB蛋白相互作用,導致NF-KB被分解,活性降低,從而減弱NF-KB與DNA的結合能力,提高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注意:當NPM1基因突變后,可以直接寫成NPM1c
PART1-非白血病細胞中DNMT3A突變的檢測
使用深度靶向測序技術,對12個初診AML患者的外周血DNA進行靶向測序,主要針對的靶基因有103個:
ABL1 | ADAR | ADARB2 | ASMTL | ASXL1 | ATM | BCOR |
---|
BCORL1 | BRAF | CBL | IL3RA | CD44 | CDH23 | CDKN2A |
CDKN2B | CEBPA | CHD2 | CNOT3 | CREBBP | CRLF2 | CSF1R |
CSMD3 | DDX3X | DNMT3A | DNMT3B | EBF1 | ECT2L | EED |
EGR2 | EP300 | EZH2 | FBXW7 | FLT3 | GATA1 | GATA2 |
GATA3 | GLI1 | GLI2 | HELLS | HNRNPA1 | HNRNPR | HRAS |
HYDIN | IDH1 | IDH2 | IKZF1 | IL7R | JAK1 | JAK2 |
JAK3 | KIT | KLHL6 | KRAS | LPHN3 | LRP1B | MECOM |
MED12 | MLH1 | MLL | MPL | MSH2 | MSH6 | MUC2 |
MUC4 | MYD88 | NF1 | NOTCH1 | NPM1 | NRAS | NXF1 |
PAX5 | PCLO | PDGFRA | PDGFRB | PHF6 | PIK3CA | PIM1 |
POT1 | PTEN | PTPN11 | RELN | RIMS2 | ROR1 | RUNX1 |
SEMG2 | SF3B1 | SI | SIRPA | SLC4A10 | SMC3 | SMO |
SRSF2 | SUZ12 | SYK | TBL1XR1 | TET2 | TP53 | TP53INP1 |
TTN | U2AF1 | UMODL1 | WT1 | XPO1 |
|
|
主要針對CD33+的AML細胞和作為正常對照的T細胞進行測序:

4/12人有DNMT3A突變(9,10,11,12)
3/4人中正常T細胞內(nèi)也可以找到突變(9,11,12)
在AML細胞中的DNMT3A突變VAF值較高,而正常T細胞中的DNMT3A突變VAF值較低
為了看一看在AML患者中DNMT3A突變的情況,作者又找來一批樣本——71個確診為AML的患者,取初診時患者體內(nèi)正常遺傳學的血細胞進行一代sanger測序:

找到這些樣本后,對這17個人做ddPCR(定量分析)檢測VAF值,結果如上圖:
又對其中2個樣本檢測了FLT3-ITD:

可以看到其中:在CD33+的AML細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FLT3-ITD的存在,而在正常T細胞中基本上沒有,在第2個患者中的MLP細胞中有發(fā)現(xiàn)。
由此作者推斷說,突變發(fā)生有一定的順序:
早期先有DNMT3A突變
而后出現(xiàn)NPM1c和FLT3-ITD
這樣推斷的話,其實也還算是有邏輯性的吧。
PART2-DNMT3A突變的HSCs仍可多系分化
為了探索DNMT3A突變細胞起源,因為目前認為DNMT3A先在正常細胞中出現(xiàn),慢慢發(fā)展到AML細胞中,所以于是對11個DNMT3A突變/NPM1c的AML個體中正常細胞(CD33-)進行測序。
同時取了3個時間點的樣本——初診、緩解和復發(fā)。
關于流式分選策略:
CD33- CD34+ CD45dim CD38- :
MLP:CD45RA+
HSC:CD90+ CD45RA-
MPP:CD90- CD45RA-
CD33- CD34+ CD45dim CD38+ CD7- CD10- :
CMP:CD45RA- CD135+
MEP:CD45RA- CD135-
GMP:CD45RA+ CD135+
作者對上述分選出來的AML患者體內(nèi)正常HSPCs細胞和AML中blast細胞(CD33+ CD45dim)進行ddPCR對DNMT3A和NPM1c做定量檢測:
上面的圖a和下圖b都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患者數(shù)據(jù)——no.11號患者:

從圖a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有(細胞數(shù)量差異):
在不同時間點下細胞數(shù)組成差異較大,處于發(fā)病狀態(tài)下時,CD33- CD34+ CD45dim 細胞數(shù)減少,HSC細胞數(shù)減少。
如果把從初診→緩解→復發(fā)整個過程看作一個時間序列,那么:
細胞數(shù)一直增加的有:MLP、GMP
細胞數(shù)一直減少的有:MPP、CMP、MEP
從圖b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有(克隆大小差異):
在初診時,NPM1c克隆相對較小,只有GMP和Blast細胞中存在。在復發(fā)轉移時,NPM1c克隆則在成熟和不成熟細胞中均有表達,且GMP中NPM1c克隆長大了。
在緩解期間,NPM1c被全部清除。只有DNMT3A突變的存在。說明DNMT3A突變克隆不是AML致病克隆。
不同時間點下:在HSC/MPP細胞中,僅帶有DNMT3A突變,而沒有NPM1c突變??赡躈PM1c并不是來自HSC中,而是從下游的祖細胞而來。
復發(fā)的Blast細胞中DNMT3A的VAF變小,可能是因為一旦發(fā)病后,DNMT3A就不再是主要的克隆,而慢慢減小。
下面對11個個體中的突變情況進行分析(不過文中沒有具體說明這個樣本的時間點,但是根據(jù)b圖可以看出這個樣本應該是在初診時采集的):

不成熟的HSPCs(如HSC、MPP、CMP、MEP、MLP和GMP)都可以檢測到DNMT3A突變,而成熟細胞(如T、B和NK細胞)中很多沒有DNMT3A突變。這一點的話和疾病相關吧,因為AML就是分化阻滯嘛,即使不成熟細胞中帶有突變,在向下分化過程中肯定會有阻滯在某個階段,然后成熟細胞中就帶有較少的突變。
這里作者說這個證據(jù)可以說明DNMT3A突變可以促進AML中NPM1c的發(fā)生??有點疑惑??
有3個人的數(shù)據(jù)——10、16和14,他們在HSC/MPP時沒有DNMT3A突變,而到了CMP時就有了DNMT3A突變,有2種解釋:1)因為HSC/MPP時VAF比較低,檢測技術測不到。2)可能這個突變是在HSC/MPP→CMP過程中獲得的。
但是我發(fā)現(xiàn)有個患者非常奇怪——28號。HSC/MPP時就存在DNMT3A突變,到了CMP時卻沒有了??到了MEP后又出現(xiàn)了,而且還是DNMT3A突變和NPM1c共存??好像這個現(xiàn)象不局限于28號,在57、35、16、36、14中都有這個現(xiàn)象。
有想法的同學歡迎來討論。
PART3-Pre-leukaemic HSCs可以耐受化療
對下圖有個詳細的分析:

與初診時相比,在緩解和復發(fā)時,DNMT3A突變的VAF值略高或基本一致。
初診和復發(fā)時的CD33+的blast細胞會同時攜帶DNMT3A突變和NPM1c突變。而緩解期的CD33+細胞只有DNMT3A突變,說明這些細胞不是AML細胞,而是僅僅攜帶有DNMT3A突變的干祖細胞(具有向下分化的能力)
在復發(fā)的樣本中,大多細胞類型都具有2個突變,而只有HSC和MPP細胞只帶有DNMT3A突變。說明HSC/MPP細胞并不是真正的AML細胞,在HSC/MPP→CMP/MLP過程中可能獲得新的突變,出現(xiàn)pre-leukaemic HSCs細胞。
no.57患者生存時間較長,所以可以通過觀察這個樣本,比較早期緩解(3個月)和晚期緩解(36個月)時DNMT3A突變的情況:

一些部分CD33+細胞,在緩解晚期(36個月)會出現(xiàn)類似初診時同時攜帶DNMT3A突變和NPM1c的克隆,這說明:
小結:
因為在緩解和復發(fā)過程中,DNMT3A突變一直存在,所以認為Pre-leukaemic可以耐受化療。
PART4-Pre-leukaemic HSCs的克隆擴增
為了檢驗DNMT3A突變的HSC是否有功能上的改變,在重建時是否有優(yōu)勢,作者進行了移植實驗。
實驗樣本:
11號患者(HSC/MPP中DNMT3A的VAF=30%)和55號患者(HSC/MPP中DNMT3A的VAF=20%)中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極限稀釋LDA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股骨內(nèi)
在移植后第8和16周流式分析檢測股骨內(nèi)的植入物細胞組成
白血病細胞植入物定義為:CD45dim CD33+
非白血病細胞植入物的話是一個混合物,認為既有淋系(CD19+B細胞),也有髓系細胞(CD33+)
其實這里我是有點疑問的,為什么只CD33這個來分析,非常矛盾,我們一般認為CD33是白血病細胞,正常髓系細胞的話可以用其他的marker吧??
對于no.11患者:

no.11患者初診和復發(fā)樣本移植到小鼠16周時的數(shù)據(jù)結果:

說明與初診時相比,復發(fā)時LSC數(shù)目更多。
又對于no.11患者比較不同植入物的組成以及VAF情況:

僅有DNMT3A突變的小鼠有9/12只,平均VAF=57%
同時有DNMT3A突變和NPM1c的有2只,其中12號的植入物中CD33細胞比例較高
只有一個植入物中超過50%的都是CD33+細胞(12號小鼠),植入物中DNMT3A和NPM1c的突變VAF都相對較高(是Blast細胞)。
又做了一個動力學實驗,分別檢測初診時外周血樣本,植入小鼠8周、16周后的植入物VAF:

關于這個圖如何看:
圖中第一列2個點分別是HSC和MPP中VAF的值
第二、三列中每個點代表一個小鼠中植入物的VAF值
可以得到的結論:隨著時間的進展,DNMT3A突變的VAF越來越高。
個人覺得以上描述非常的混亂,所以我就簡單寫下我自己的理解:
通過圖b,我們可以看到12號小鼠中,植入物數(shù)目是白血病blast細胞為主,而且突變信息驗證了這一點。而3號小鼠中,植入物數(shù)目中白血病blast細胞相對于其他較多,但是突變信息中證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細胞。
上面的數(shù)據(jù)表明:
HSC/MPP中發(fā)生DNMT3A突變可以向下繼續(xù)分化。所以認為這樣的細胞就是所謂的pre-leukaemic HSCs
DNMT3A突變可以帶給pre-leukaemic HSCs一定的造血重建優(yōu)勢。
小鼠移植模型說明,當pre-leukaemic HSCs數(shù)目遠遠高于LSC時,會主要產(chǎn)生非白血病細胞植入物。
接下來作者用自己手上有的264歷史臨床AML樣本移植到小鼠中的數(shù)據(jù),總結了下移植物的細胞組成情況:
37%沒有植入物
40%是白血病植入物
23%是非白血病植入物
于是作者又找到了手上有的歷史數(shù)據(jù)——264個樣本中有25個患者有一代sanger測序數(shù)據(jù):
使用一代sanger測序方法對25個樣本進行分析植入物的情況:

因為這是歷史數(shù)據(jù),所以沒法確定到底這些植入物的來源是pre-leukaemic HSCs還是LSC。
前面證明了pre-leukaemic HSCs中是攜帶有DNMT3A的,那么pre-leukaemic HSCs會不會攜帶有IDH1/2呢?如果能證明pre-leukaemic HSCs中攜帶有IDH1/2也許也能說明前面的問題,這些植入物來源于pre-leukaemic HSCs。于是用ddPCR對52,64,77號患者初診時的樣本流式分選細胞分別進行檢測NPM1c和IDH2的突變VAF:

討論
確定了在白血病的發(fā)生過程中,DNMT3A→NPM1c及FLT3突變的大致順序。
確定了在診斷時pre-leukaemic HSCs的存在,并且如果基于他們的數(shù)據(jù),大概有25%的AML患者中有DNMT3A突變的存在。
確定了DNMT3A突變的HSC/MPP有重建的優(yōu)勢。
因為在緩解和復發(fā)過程中,DNMT3A突變一直存在,所以認為Pre-leukaemic可以耐受化療,目前一些針對Pre-leukaemic突變的藥物如IDH抑制劑之類的,也許可以在他們產(chǎn)生更強耐藥性前徹底清除這些克隆。
后記
老實說,看Shlush的文章真的讓人焦頭爛額,可能還是自己沒能達到那個層次吧,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