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慶州白塔,又名釋迦佛舍利塔,當?shù)孛晒抛迥撩駛兎Q作“金金察罕索布爾嘎”,位于遼代慶州城西北部,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zhèn)境內(nèi),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陵及奉陵邑的組成部分。 ![]() 該塔始建于重熙十六年二月(公元1047年),竣工于重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公元1049年),系遼興宗耶律宗真為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別修建的。塔身形制為八角七層、仿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式塔,每層都非常逼真地以磚模仿柱、斗拱、出檐、門和窗等木結(jié)構(gòu),通高73.27米。 塔內(nèi)原有階梯可以攀登至塔頂,因第一層階梯早就被拆除了,并被改建為經(jīng)堂,以至于現(xiàn)在無法到達上面。整個古塔造型玲瓏秀美,塔身外表飾著佛像、天王、力士、飛天和菩薩像等浮雕,雕刻的十分精湛細膩,此外還有獅子、大象、人物和各類花紋的磚雕,使這個古塔既顯得宏偉壯觀,又十分光彩奪目。 塔上門窗、楣拱及磚雕斗拱、拱眼等處,分別裝有圓形、棱形青銅鏡856面。每層塔檐磚雕斗拱上為木質(zhì)檐椽,每支椽頭各懸掛生鐵鑄造的風鐸1支,七級塔檐椽頭共有風鐸2240支。塔上七層共設(shè)假門28個,每門兩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這些天王個個頭戴兜鍪,身披盔甲,手持寶劍或利斧,威風凜凜,雄武生動。塔體浮雕將儒、佛、道及薩滿的宗教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水乳交融,隱隱透出遼代佛教“顯密圓通”的特色。 1989年維修塔時從塔剎相輪樘等處發(fā)現(xiàn)了按遼代佛教儀軌秘藏的一批遼代圣經(jīng)、雕版印刷佛經(jīng)及形制多樣、造型優(yōu)美、彩繪華麗的內(nèi)藏雕版印刷陀羅尼經(jīng)卷的木質(zhì)法舍利塔108座。史學界、文博界稱慶州白塔的浮雕謂“遼代塔寺藝術(shù)的精華”,是“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來塔上門窗、楣拱及磚雕斗拱、拱眼等處,都裝有銅鏡,共八百多面,一三五七層都是菱形銅鏡,二四六層都是圓形銅鏡。很多銅鏡都已經(jīng)脫落。 每層塔檐磚雕斗拱上為木質(zhì)檐椽,每支椽頭原來各懸掛生鐵鑄造的風鐸一支,每層八角的角部檐椽格外粗大,伸出椽頭的套飾灰陶龍首套獸下懸掛一只較大的銅風鐸,七級塔檐椽頭共有風鐸兩千多支,現(xiàn)在風鐸剩下的不多。 東、西、南、北四面共設(shè)假門28個,每門兩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這些天王身披盔甲,手持寶劍或利斧,威風凜凜,生動雄武。 西南、 西北 、 東北 、東南四面有靈塔、飛天、伽頻陵伽、共命鳥、佛弟子和祥云浮雕,靈動飄逸。 ![]() ![]() ![]() ![]() ![]() ![]() ![]() ![]() ![]() 出土文物 ![]() ![]() ![]() |
|
來自: 新用戶8287dEx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