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有關高句麗和高麗之間很多模糊、爭議、甚至扯皮的問題搞清楚,必須搞清楚以下名詞的意思。 名詞解釋:高句驪、高句麗、高氏高麗、高麗、王氏高麗 只要搞清楚以上單詞的真正意思,那么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就先從高句驪開始吧! 西漢初期、在中國遼東地區(qū)的深山幽谷中生活著一個名叫高句驪的少數(shù)民族,高句驪東臨沃沮,南接朝鮮半島,北與夫余接壤,西邊則是西漢政府的遼東郡,大致活動范圍應該在今遼寧省東部和吉林省南部一帶。 至于高句驪民族的起源,史學界也頗有爭議,比較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高句驪起源于中國東北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濊貊,但也有學者認為既然高句驪王族來自于夫余,所以高句驪民族也應該起源于夫余族,最后一種說法更有意思,認為高句驪民族是原商朝人在亡國后遷移至東北地區(qū)后所演變?yōu)榈纳贁?shù)民族。 不管高句驪是起源于濊貊、夫余或是商人,可以肯定他們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古少數(shù)民族之一。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遼東地區(qū)設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進行管理,還處于部落時期的高句驪民族成為了西漢政府的臨時員工,他們居住在玄菟郡高句驪縣一帶,負責他們自己內部的戶口管理、征稅徭役等工作。 公元前37年,來自夫余部落的高句驪人朱蒙在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附近)建立了高句驪人自己的王國,并命名為高句驪國,不久后又遷都到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區(qū)內)。 雖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在強大的西漢政府面前,高句驪國根本就是不堪一擊,朱蒙在獲得了西漢政府的同意后,主動表示非常愿意臣服于西漢政府,繼續(xù)聽從玄菟郡的管理。 但朱蒙同志天生具備強大的擴張野心,雖然不敢招惹強大的西漢政府,但對其它周邊的弱小鄰居就沒那么客氣了。 朱蒙首先驅逐了北邊的肅慎人,又征服了沸流水邊的沸流國,再發(fā)兵攻克荇人國、北沃沮等部落,逐漸奠定了高句驪國的基礎,并正式以高姓作為高句驪國的國姓。 在高句驪國建國的初期,整個王國隨時處在被強大鄰居西漢政府吞滅的風險之中,歷任高句驪國王都是在謹小慎微的緩慢擴張中度日如年。 不過他們的運氣還不錯,從漢武帝往后的歷任西漢皇帝都默認了高句驪政權的存在,并且愿意和高句驪和平相處,直到西漢滅亡的那一天。 篡奪西漢政權的王莽同志對待高句驪的態(tài)度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為了征討另一個強大的北方鄰居匈奴,強行在高句驪國內征召壯丁。 結果引發(fā)了高句驪的全面反抗,高句驪人紛紛逃亡塞外,躲避王莽,甚至一度殺死了王莽手下的遼西大尹田譚。 王莽同志憤怒了,派大將嚴尤率兵軍討伐高句驪國,嚴尤設計誘敵深入、大獲全勝,并活捉了高句驪候騶。 王莽為了懲戒高句驪人,甚至不承認高句驪王的稱號,污辱性地將高句驪王改稱為“下高句驪候”,從此以后,整個高句驪國變成了群龍無首的一盤散沙,散兵游勇到處騷擾遼東地區(qū)。 直到公元32年,劉秀光復了漢室江山后,高句驪再次派遣使者到東漢政府朝貢,劉秀重新冊封了高句驪王,高句驪國再次恢復了國號。 后來,高句驪出了一位名叫宮的猛人國王,傳說這位宮先生開目勇視,國人敬之,等到宮成人繼承王位后,這位仁兄便開始不肯安分守己,整天想著擴張勢力,而且他擴張勢力的對象還不是別人,居然是強大的東漢政府。 于是,宮先生便聯(lián)合周邊的一些其它部落不時出兵騷擾遼東四郡。 不過,以高句驪的實力想要在東漢政府身上占得便宜,確實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很快宮先生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但宮先生有個優(yōu)點,既然知道目前沒能實力和東漢政府對抗,那就先投降吧,于是宮先生又厚著臉皮向東漢政府道歉、認錯,要求繼續(xù)聽從玄菟郡的管理。 公元114年,可能覺得東漢政府實力已經(jīng)衰弱,宮先生又神經(jīng)錯亂,撕毀協(xié)議,聯(lián)合濊貊等部落繼續(xù)攻打玄菟郡,結果再次大敗而逃,連濊貊部主帥也被東漢軍隊殺死。 其后數(shù)十年間,宮先生和他的繼承者們同東漢政府的中小規(guī)模戰(zhàn)斗始終未曾間斷后,雙方基本上都是打打停停、談談和和,直到三國時代的到來。 三國時代的高句驪國王似乎消停了許多,專心臣服于曹魏政權,甚至一度還將東吳孫權派遣的使者斬首送給曹魏政權。 高句麗地圖 可惜好景不長,高句驪所處的遼東地區(qū)終于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畏懼的超級強大鄰居——鮮卑慕容氏。 鮮卑慕容乘著中原西晉政權的衰亡之際,崛起于遼東地區(qū),要想在遼東地區(qū)站穩(wěn)腳根,慕容氏必須要和高句驪展開爭奪遼東地區(qū)的霸權。 公元342年,前燕皇帝慕容皝率領大軍討伐高句驪,高句驪王高釗根本無法抵抗強大的慕容氏軍隊,最后的結果是國都丸都城被攻破,數(shù)以千計的珍寶、男女五萬余口被慕容皝掠奪而走,高句驪幾乎面臨著滅國之災。 不過,高句驪歷任國王都有著臉皮厚,耍嘴皮的優(yōu)點,高釗同志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并永遠臣服于前燕國。 不久后,一向對高句驪態(tài)度很不友善的前燕慕容氏被苻堅的前秦所代替,高句驪國深怕再次遭受中原政權的攻擊和蹂躪,決定不再向中原遼東地區(qū)擴張勢力,而把國家領土的主要擴張方向改為朝鮮半島! 從北魏到隋朝時期是高句驪國的鼎盛時期,高句驪國為了躲避中原王朝政府的打擊,將國都從丸都城遷移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的平壤城,并將國土勢力范圍從遼寧東部、吉林南部擴張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并因此同朝鮮半島南部的兩個小國新羅和百濟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 高句驪最為強盛的時期應該是在隋朝初年,此時的高句驪國已經(jīng)儼然變成了東北地區(qū)的頭號老大。 其國土范圍東至日本海,西至隋朝燕郡,南至朝鮮半島漢江流域,北至松花江流域,其國土面積東西長三千一百里,南北寬二千里,就連女真族和渤海人的祖先黑水靺鞨和栗末靺鞨兩大部落都曾臣服于高句驪。 但強盛和衰落永遠是一對息息相關的好兄弟,由衰入強難,而由強變衰易,強盛的背后往往就是極速的衰落。 當時的高句驪國王高元同志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決定再次向中原王朝發(fā)起挑釁,他聯(lián)合靺鞨部落,率領萬余騎兵向隋朝的遼西郡發(fā)起進攻。 高元同志的這種自殺性攻擊行為激怒了隋文帝楊堅同志,楊堅同志命令隋朝水陸大軍齊頭并進,準備大舉討伐高句驪。 但結果卻非常的滑稽,當隋朝的大軍剛剛進軍到遼水一帶,還未進入高句驪國境內時,高元同志立即做出了極度驚人的反應: 一是心情變得惶惶恐恐、不可終日。 二是遣使上表謝罪,并很可笑的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既然高元都已經(jīng)作賤到把自個兒當成糞便了,那么一向大度的楊堅同志也就順便把高元當個糞便給排放了,于是隋朝和高句驪各自罷兵,繼續(xù)和平共處。 但楊堅的繼任者楊廣同志可就沒有他父親那么寬宏大量了。 鑒于高句驪一向喜歡耍無賴、搗漿糊,楊廣決定好好教育一下高元同志,因此邀請高元同志到長安進貢面圣。 但令楊廣萬萬沒想到的是高元同志居然抗旨不遵,拒絕楊廣的邀請,所以楊廣真的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隋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楊廣發(fā)起全國性的征兵運動,準備大舉進攻高句驪,徹底消滅高句驪。 高句驪的災難似乎就在眼前,但好運居然站在了高元這邊,由于深知無法和強大的隋朝軍隊進行正面對抗,高元命令所有高句驪軍隊全面轉入戰(zhàn)略防御,全面固守幾個重要城池。 結果表明高元同志的這一招非常奏效,遼東地區(qū)氣候異常、地形復雜,非常不利于大規(guī)模的軍團作戰(zhàn),隋朝軍隊在高句驪軍隊的龜縮防守戰(zhàn)術面前,居然顯得毫無辦法,再加上后勤補給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最后居然狼狽不堪的撤軍而歸。 楊廣同志自然無法接受被小國高句驪擊敗的恥辱,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楊廣御駕親征,敕諸軍以便宜從事,諸將分道攻城。 只要中原王朝動真格了,那么高句驪就會變成紙老虎,高句驪軍隊在隋朝軍隊的強大攻勢下,節(jié)節(jié)敗退,岌岌可危,大有亡國之危險。 可惜,歷史和楊廣、高句驪都開了個玩笑,準備一舉消滅高句驪的楊廣卻接到了國內楊玄感叛亂的壞消息,無奈之中的無奈,楊廣只得被迫撤軍,因此高句驪國再次躲過一劫。 而高句驪乘機對慌亂撤退的隋朝軍隊展開追擊,再次大獲全勝。 盡管楊玄感的叛亂很快被鎮(zhèn)壓,盡管楊廣迫切希望消滅高句驪,但歷史已經(jīng)不再給予楊廣任何機會。 大業(yè)十年(公元614年),當楊廣發(fā)動第三次針對高句驪的戰(zhàn)爭時,隋朝已經(jīng)天下大亂,河北、山東、江淮等地群雄并起,紛紛舉起反抗隋朝的大旗,楊廣連自個兒的國家都無法控制,更不要談去對付高句驪。 所以楊廣第三次討伐高句驪的戰(zhàn)爭以虎頭蛇尾的形式草草結束,當然楊廣本人已經(jīng)沒有機會對付高句驪了,因為不久后,他的腦袋也被自己部下搬走,隋朝結束了短暫的生命,歷史進入唐朝時代。 不過對于高句驪來說,中原王朝誰執(zhí)政都一樣,如果中原王朝足夠強大,那就老老實實稱臣,如果中原王朝不夠強大,那就乘火打劫,撈點好處,這是高句驪國歷任國王的共同特點,似乎也是高句驪國的一貫國策。 唐高祖和唐太宗執(zhí)政時期,高句驪和唐朝的關系非常和睦,此時的高句驪國王是高元的弟弟高建武,高建武似乎比較忌憚唐朝強大的軍隊實力,對唐朝真心實意的臣服,只要唐朝有什么要求,高建武基本上是言聽計從、毫無異議。 應該說,高建武時期是高句驪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國家勢力極度強盛(曾經(jīng)三次擊敗過隋朝軍隊),國外關系也非常和諧(和唐朝及周邊鄰居關系良好)。 但正是在這種看似強盛和諧的外表下,高句驪國內卻隱藏著極度的危機和隱患,而正是這種危機和隱患最終斷送了高句驪的國家命運! 和諧的光輝照耀籠罩下的高句驪國王高建武同志開始主動居安思危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目前朝堂之中似乎有一些朝廷重臣心懷不軌之意,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高句驪國的大對盧(相當丞相之職)淵蓋蘇文同志。 淵氏家庭起源于早期高句驪五部中的順奴部,淵蓋蘇文的父親淵太祚也曾經(jīng)擔任過高句驪國的東部大人、大對盧,整個家族在高句驪國是權勢遮天、聲名顯赫。 因此,高建武聯(lián)合一批朝中大臣準備設計鏟除蓋蘇文,以免蓋蘇文同志先發(fā)制人,但很不幸的是蓋蘇文同志提前得知了高建武的計劃,那么蓋蘇文必須“被先發(fā)制人”了。 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蓋蘇文別出心裁的搞了一次大規(guī)模軍事演習,并邀請高建武和眾多文武百官前來觀摩,當然這次觀摩會很明顯就是鴻門會,蓋蘇文乘機發(fā)動政變,殺死高建武,并擁立高建武侄子高藏為新的高句驪國王。 而蓋蘇文則自封為“大莫離支”,相當于是中原王朝兵部尚書兼中書令的職務,國家的最高軍政執(zhí)行長官,實際控制了整個高句驪的軍政大權。 當然高藏同志也很榮幸地成為了高句驪國歷史上第一位傀儡皇帝。 原本像這種隔壁鄰居家的政權更迭,作為中原王朝的老大唐朝原本可以作視不管,只要你蓋蘇文繼續(xù)愿意臣服唐朝,大家還是可以繼續(xù)和平共處的。 李世民是這樣考慮的,蓋蘇文原本也是這樣考慮的。 但蓋蘇文注定也是個不肯安分守已的哥們,擴張領土的野心在他的心中不停地燃燒,既使大唐不能驚動,那么向南方發(fā)展,欺負一下南方的百濟和新羅吧。 百濟和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兩個古老的國家,自從高句驪入主朝鮮半島以來,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紛爭其實從沒間斷過。 百濟國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率先進行變通,主動和高句驪以和親的方式結盟,將矛頭共同對準了新羅國。 以新羅小國的國力,要想同時對付高句驪和百濟,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已經(jīng)被大唐冊封的附屬國,新羅自然要向自己的主人唐朝求救。 對于這種鄰居間小國之間的紛爭,唐太宗李世民也已經(jīng)習以為常,最多就是派遣使者到高句驪進行一下調停,警告高句驪不得欺負新羅。 正常情況下,高句驪是不敢忤逆李世民的意愿的,但這次問題突然搞大了,高句驪的實際掌門人蓋蘇文同志居然非常傲慢地拒絕了唐朝的調停,繼續(xù)進攻新羅。 李世民同志憤怒了,他實在無法理解蓋蘇文的瘋狂舉動,難道蓋蘇文同志真的已經(jīng)發(fā)瘋了嗎? 老大發(fā)火了,后果很嚴重,連一向強大無比的突厥都被搞定了,難道我們大唐還怕一個小小的高句驪嗎? 李世民對蓋蘇文的無理舉動做出了他的回應。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李世民派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中原勁卒四萬,戰(zhàn)船五百艘,自萊州汎海趨平壤,又命英國公李勣(原名徐茂公)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副總管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進攻高句驪。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朝大軍從洛陽出發(fā),初期的戰(zhàn)斗對李世民來說非常順利,但在攻打安市城的過程中,唐朝軍隊遭到了高句驪軍隊的頑強抵抗,至九月中旬都未能攻破安市城。 李世民似乎遭遇到了三十多年前楊廣所碰到了同樣問題,后勤不足、糧草不濟,為了避免犯和楊廣同樣的錯誤,李世民在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主動班師回朝。 雖然第一次進攻高句驪很不成功,但并不代表李世民會放過蓋蘇文,為了徹底解決高句驪的問題,李世民決定使用偏師長期搔擾高句驪,逐漸削弱高句驪的國力,等高句驪國勢衰退的時候,尋找時機消滅高句驪。 應該說,李世民的這個戰(zhàn)略方針還是非常正確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東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一向英勇善戰(zhàn)、桀驁不馴,歷來都是中原王朝比較頭疼的難題,真正能夠徹底解決這些少數(shù)民族問題的猛人還真不多,當然李世民同志應該算是猛人中的一位。 從公元645年到公元660年,唐朝曾經(jīng)五次派偏師搔擾高句驪和百濟,每次基本上都是大勝而歸,成功的以極小的代價削弱了高句驪和百濟的實力。 高句驪和百濟畢竟是小國,論綜合實力根本無法同強大的唐朝相對抗,打消耗戰(zhàn)只能是自取滅亡。 因此唐朝的戰(zhàn)機很快出現(xiàn)了,公元660年,唐朝軍隊抓住機會,率先消滅了高句驪的盟國百濟,高句驪失去盟友后,獨木難支,決定高句驪國最后命運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盡管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已于公元650年去世,但他的繼承者唐高宗李治決定將消滅高句驪的任務進行到底。 公元661年,李治命令三十五路大軍水陸并進,對高句驪發(fā)動了更為猛烈的攻勢,唐朝名將蘇定方屢戰(zhàn)屢勝,率軍圍攻高句驪國都平壤城。 似乎勝利在望,但上天再次和唐朝軍隊開了個玩笑,由于平壤城堅固耐久,易守難攻,唐朝軍隊久攻不下之際再次面臨后勤補給不足和天氣嚴寒的問題,所以唐朝軍隊不得不二次撤軍,接受無功而返的結局。 不過,李治在消滅高句驪的問題上卻毫不氣餒,非常耐心的等待更佳的時機。 公元666年,高句驪的實際掌門人蓋蘇文病逝,整個高句驪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蓋蘇文的長子男生繼承了高句驪的“莫離支”職位,但男生的兩個弟弟男建和男產不服男生的管理,兄弟三人各樹朋黨,相互攻擊,結局是男生被逐出平壤城,逃往國內城,向唐朝求救,而男建和男產控制了高句驪的軍政大權。 最佳時機終于到來,此時不滅高句驪、更待何時? 李治和唐朝的一批開國名將們早已摩拳擦掌,等待消滅高句驪的機會。 公元666年十一月,李治命令英國公李績?yōu)橹鲙洠淮麑⒀θ寿F為主將,率領諸路兵馬對高句驪國發(fā)起了最后的攻擊。 已經(jīng)內外交困的高句驪國終于走到了國家命運的終點,根本無法再抵抗強大的唐朝軍隊。 公元667年二月,李績率軍渡過遼水,一路高歌猛進,連戰(zhàn)連捷,最終于當年十一月攻破平壤城,俘獲男建和男產,建國七百多年的高句驪國終于滅亡了! 高句驪滅亡后,其國土在遼東、吉林的部分歸唐朝所有,其領土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部分歸新羅國所有,而新羅則成為了這場曠日持久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者,成為朝鮮半島新的統(tǒng)治者。 而原高句驪國民們的最終去向則比較復雜,大致有三種去向。 第一種去向:向西流入唐朝,和漢族人融合,著名的唐朝中期的一代名將高仙芝便是高句驪人的后代。 第二種去向:向北流入契丹和靺鞨人居住區(qū),當然最終也融合了中原大家庭。 第三種去向:向南進入新羅國的地盤,和新羅國居民混居,最終成為新羅國的居民。 而很多史學家們往往將高句驪也稱之為高句麗,或簡稱句麗、句驪。 目前為止名詞解釋:高句驪、高句麗,相信已經(jīng)解釋的非常清楚了 那么接下來該解釋高麗、高氏高麗、王氏高麗的含義了。 高句驪滅亡后,唐朝也曾經(jīng)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都督府、州、縣等行政機構,并派當?shù)毓賳T擔任行政長官,而大將薛仁貴則率兵總督全局。 但朝鮮半島歷來是多事之地,當?shù)鼐用翊蠖疾豢下爮奶瞥墓芾?,所以唐朝政府在朝鮮半島的管理無法順利實施。 后來唐朝政府被迫將原高句驪的部分領土劃給新羅進行管理,最終的分界線是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的領土歸唐朝所有,大同江以南領土歸新羅國所有,新羅基本上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 公元676年至公元780年是新羅國的強盛時期,新羅歷任國王模仿唐朝完善了各項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國家實力得到了飛速發(fā)展。 但隨著主人唐朝的衰落,新羅國也走向了沒落。 公元900年,尚州土豪甄萱發(fā)動叛亂,在原百濟地區(qū)建立后百濟國。 公元904年,新羅王族弓裔則在新羅北部江原道建立泰封國。 朝鮮半島再次陷入了三國鼎立的混戰(zhàn)局面。 亂世出英雄,隨著一個人的出現(xiàn),朝鮮半島的混戰(zhàn)局面終于得到了終結。 此人名叫王建,出生于開城的一個富商家族,王建的父親王隆專門在朝鮮半島西海岸從事貿易和商業(yè)活動,王氏家族在當時的新羅國具備了一定的勢力。 但王建本人卻對經(jīng)商沒什么興趣,身逢亂世的王建已經(jīng)不滿足于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胸懷大志、智勇雙全的王建最終跟隨父親投奔了弓裔的泰封國,成為了弓裔的得力部將。 投靠弓裔僅僅是王建實現(xiàn)自己偉大理想的第一步,很快王建便聯(lián)合一些對弓裔心懷不滿的部將發(fā)動政變,推翻了弓裔的統(tǒng)治,成為了泰封國新的國王。 但王建似乎對“泰封”這個國家名稱并不是很滿意,決定更改國名,可能是對兩百多年前的高句驪國比較崇拜的緣故,王建決定將自己的國家正式改名為“高麗國”。 公元935年,高麗國消滅后百濟,公元936年,高麗國吞并新羅,王建同志正式成為朝鮮半島的新主人! 好了,歷史名詞解釋基本結束,現(xiàn)在基本上可以對和高句驪、高麗相關的名詞進行徹底、明白、清晰的解釋了! 在西漢時期,朱蒙同志在遼東、吉林一帶所建立的國家稱之為高句驪或高句麗,高句驪建國六百多年后被唐朝所滅。 而在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在朝鮮半島所建立的國家稱之為高麗。 高句驪和高麗其實完全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國家,除了國家名稱相似及部分領土重合外(朝鮮半島北部的區(qū)域),其它方面似乎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爭議的話題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 唐朝以前的史學家們頭腦都比較清醒,在各個朝代的史書中都比較正確地把高句驪稱之為高句驪(似乎是廢話)。 但唐朝以后的史學家們就開始混淆視聽了,可能是被王建所建立的高麗國的國名所迷惑,后晉的劉昫、北宋的薛居正,元朝的脫脫、就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同志,在編寫史書時,居然不約而同的把高句驪稱之為高麗,而把王建所建立的高麗稱之為朱蒙高句驪國的延續(xù)。 爭議由此開始,而后人們大都深受歐陽修等人的影響(包括我本人),把高句驪國也順其自然地簡化成了高麗,而且為了和王建的高麗國有所區(qū)別,高句驪則演變成了高氏高麗,真正的高麗國則被稱之為王氏高麗。 爭議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比如我們東邊的鄰居、半島南端的那個國家就非常熱衷于這種混淆視聽的爭議,千方百計地想把高句麗說成是他們的祖先。 但歷史的真相永遠不容質疑! 高麗地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