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精彩故事學中醫(yī)中藥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朝為官,他非常體恤百姓,每到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他便不問政事,而是大開衙門,讓有病的老百姓進來,他則坐在縣衙的大堂上挨個的為他們診治。 一次,張仲景來到一個村莊體察民情,走著走著,來到了一個茅草屋前。他聽到屋里傳出斷斷續(xù)續(xù)的咳嗽聲,咳嗽間隙則是痛苦的呻吟聲。 張仲景對隨從說:“屋內之人病重,我們進去看看?!?/p> 他進屋后看到一老漢躺在床上,雙手捂著胸口,痛苦地呻吟著。 張仲景 張仲景急忙給老漢進行了診治,并開出方子命令隨從速辦。 隨從接過方子一看,愣住了,只見紙上只寫了兩味中藥:瓜蔞、薤白,白酒煎。 隨從并沒多問,趕緊跑到老漢的農田里拔了一把小根蒜,除去須根和葉子;并到路旁采了一個瓜蔞,切碎,用白酒煎煮給老漢服下。老漢服下藥后一會兒便緩了過來。 這時隨從便問張仲景,這兩個田里的“土產”怎么就能救了老漢呢? 張仲景說:“老漢這種情況屬于索命的心頭痰在作祟,而在這窮鄉(xiāng)僻壤也沒有其它藥物,我一路上走來,沿途看到很多草藥,這兩味藥剛好能用于祛除這心頭痰。 除了此方,張仲景還留下了很多簡單有效的方子,均收錄在其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 張仲景被后世稱為“醫(yī)圣”,并且人們?yōu)榱思o念張仲景,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yī)生,稱為“坐堂醫(yī)生”。 《金匱要略》
痰濕為濕邪致病,其具有病程長,難治愈,多生怪病的特性。 痰濕致病不僅可以在肺臟生成痰,還能發(fā)生在其他部位。痰濕若凝聚于筋骨關節(jié),則導致關節(jié)屈伸不利、疼痛;在皮里膜間,則形成囊腫;在其他臟腑,則形成腫瘤等。 若痰濕凝結在胸,則會導致胸陽不振。 因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胸中陽氣不振,津液得不到輸布,凝聚為痰,痰阻氣機,故胸中悶痛,甚至胸痛徹背。 心臟能夠正常搏動以及推動血液的運行,依賴于心氣的作用。心氣,即心的陽氣,為血液運行的動力。心在胸中,而一身之陽皆有心陽所主。 所以胸陽不振、痰濁內阻,則導致心氣推動無力,常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非化膿性肋骨炎、肋間神經痛等。 瓜蔞為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栝樓和雙邊栝樓的成熟果實。秋季采收,將殼與種子分別干燥生用。 其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的功效。 瓜蔞既能清熱化痰,又能寬胸散結。 可用于治療胸痹、結胸等。 治痰濁痹阻,胸陽不通之胸痹,可用瓜蔞配薤白同用,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 治痰熱結胸,胸膈痞滿,按之則痛者,可用瓜蔞配黃連、半夏,如小陷胸湯; 如氣郁為主者,加沉香、郁金、香附等; 如血瘀為主者,加丹參、桃仁、紅花等。
薤白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干。 其味辛、苦,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功效。 薤白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行胸陽治壅結,為治胸痹之要藥。 可用于胸痹證。 治寒痰阻滯、胸陽不振所致胸痹證,可用薤白配瓜蔞、半夏、枳實等,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 治痰瘀胸痹,可用薤白配丹參、川芎、瓜蔞皮等。
小根蒜 中藥:薤白 組成:瓜蔞 薤白 白酒 用法:三味同煮,溫服。 本方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的功效。 可用于治療胸中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 瓜蔞理氣寬胸,滌痰散結;薤白溫通滑利,通陽散結。兩藥相配,一祛痰結,一通陽氣,相輔相成,為治胸痹之要藥。白酒辛散溫通,行氣活血,增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力。使胸中陽氣宣通,痰濁消而氣機暢,則胸痹喘息諸證自除。 本方配伍特點:瓜蔞和薤白的用量比例為2:1。 若寒邪較重者,可酌加干姜、桂枝、附子等以通陽散寒; 氣滯甚者,可酌加厚樸、枳實以理氣行滯; 兼血瘀者,可酌加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 瓜蔞和薤白都很常見,您見過嗎? 建議收藏、轉發(fā)、分享,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
|
來自: 瀕湖后人 > 《醫(y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