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致修己 寧德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是“修己、達人、奮斗、創(chuàng)新”,對此,全體同仁都是欣賞認同,且愿意身體力行的。寧德時代的愿景是“立足中華文化,包容全球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創(chuàng)新科技公司,為人類新能源事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為員工謀求精神和物質福祉提供奮斗平臺”。對此,全體同仁也是欣賞認同,且愿意為之努力奮斗的??捎行┤嗽谂^斗的同時,心中又不免存有一些疑問,尤其是對于“立足中華文化”這一句。 乍看起來,寧德時代是一家根植于中國的公司,我們絕大多數(shù)員工都是中國人,立足中華文化,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可是深究起來,中華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源遠流長。早在先秦諸子之時,就有百家爭鳴之說。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間,有的學派逐漸式微,有些學派雖枝繁葉茂,卻飽受爭議。于是,這就產(chǎn)生了第一個疑問——我雖欲立足中華文化,卻不知誰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當中華文化內的各派思想存在激烈爭端時,我究竟該聽誰信誰?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中國人民在失敗中奮起,在困境中圖存,反思的對象由軍事而至科技,由科技而至制度,由制度而至文化。甚至有一大批以文化改革者自居的著名學者,居然主張廢除漢字而采用拼音,因為他們認為漢字是阻礙中國走向富強的最大障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更是飛速發(fā)展;這使得我們的文化自豪感亦隨之油然而生。然而毋庸諱言的是,中國企業(yè)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兩大詬病,一是大而不強,二是創(chuàng)新不夠。就國家的經(jīng)濟總量而言,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且差距正在快速縮小??墒蔷推髽I(yè)的科技創(chuàng)新而言,中國還鮮有能與微軟、谷歌、蘋果、特斯拉等相媲美的科技公司。于是,這就產(chǎn)生了第二個疑問——我雖欲立足中華文化,卻不知中華文化是否有助于企業(yè)創(chuàng)新?當我們將“打造世界一流創(chuàng)新科技公司”作為公司愿景時,究竟是應該更強調立足中華文化,還是應該更強調向西方學習? 進入信息時代后,人們閱讀書籍的時間銳減,更不用說翻閱古圣先賢的經(jīng)典著作。許多人即便偶爾接觸到一些所謂的中華文化,那也只是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上傳播的片言只語。它們有些是斷章取義的曲解,有些是庸俗戲說的段子,以至于把我們的精神傳承搞得烏煙瘴氣,把我們的文化思想搞得亂七八糟。于是,這就產(chǎn)生了第三個疑問——我雖欲立足中華文化,卻不知究竟該如何立足,當經(jīng)典著作讀起來晦澀難懂,通俗解說又不免錯漏百出時,我又該何以自處? 對于這些疑問,或許都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正是由于缺少了中華文化精華的滋養(yǎng),導致當今有一部分人金錢至上,拜物庸俗,內心焦慮,煩躁抑郁。這種心態(tài)投射到具體的工作中,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爭權奪利。這種價值觀混亂的結果,就是被奪之人固然煩悶沮喪,侵奪之人亦是苦不堪言。畢竟,他從此再難獲得內心的安寧,日夜都得提防所奪之物更為他人奪走。這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曾經(jīng)有不少人稱贊我的國學修養(yǎng)好,讓我給他們推薦一些書籍,以便能夠簡潔快速地入門,先是修煉自己的心性,再由修己推廣至達人。我其實也不敢自認為修養(yǎng)就有多高,只是服膺于古人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經(jīng)常向人推薦《論語》。又為了對自己的推薦負責,所以逼得自己也不得不重讀《論語》。我年輕時讀《論語》就是囫圇吞棗,現(xiàn)在重讀仍然是眼花頭暈。究其原因,是《論語》中的章句都有其歷史背景。尤其孔子作為因材施教的典范,如果我們不能搞清楚他所說的話是在“因”什么“材”,自然也就難以弄明白他所說的話是要“施”什么“教”了。歷來注解《論語》的書籍雖多,可正因為注解太多,反而時常令人無所適從,不知該相信誰的才好。比如朱熹的注解在元明清三代六百年的時間里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但是他的解讀本身就存在不少錯漏偏差,他的很多闡發(fā)更是不能應用于當下的具體實踐。每當想到自己并未真正讀透《論語》,卻還經(jīng)常積極地向同仁推薦,心中就不免擔心,這是否會有誤于人? 由于這個緣故,我經(jīng)過黃思應介紹,拜請大師姚堯先生來為《論語》做個解讀。姚先生對于《資治通鑒》的解讀已讓我五體投地,拜讀他對《論語》的解讀后更是讓我瞠目結舌,欽佩之至。姚先生深入淺出,夾敘夾議,最后又呼應了寧德時代的實際需要,這更讓我確信《論語》從來就不是刻板枯燥的戒律教條,《論語》的精神與寧德時代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驚人的一致和高度的契合。《論語》并不能等同于于中華文化,可卻是我們立足中華文化的最佳起點和堅實基礎。姚先生的這本《論語之道》,能夠幫助讀者更加簡潔明了地聯(lián)系古今,讓《論語》來為我們的修己服務。 我們一直在公司提倡學習。這個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技術研發(fā)的層面,還需要納入思維創(chuàng)新的層面。我們在公司愿景中提出,要為員工謀求精神和物質福祉提供奮斗平臺。這個精神福祉,既包括對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學習,也應包括像姚先生解讀《論語》時論及的深入體會和學習實踐,讓全體員工得以有幸從中修煉自己,踐行寧德時代“修已、達人、奮斗、創(chuàng)新”的核心價值觀,使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此,則個人幸甚,家庭幸甚,公司幸甚,國家幸甚,人類幸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