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上世紀70年代——我的少年時代能有什么制作,能會什么制作?以當下人們的眼光,十三四歲還是個孩子,別說制作什么東西,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就算不錯了??墒俏覀冃〉臅r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動手的能力都很強,許多玩具、用具都是自己親手做成的,不是我們天生勤奮,沒事愿意鼓搗些東西練練手藝,把聰明才智用在制作一些小玩藝兒上,而是沒有條件,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歸根結(jié)底一個字——窮。是貧窮鍛煉了那時候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自娛自樂,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生于上世紀節(jié)糧度荒年代,是個物質(zhì)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好在年齡幼小,沒留下什么記憶,倒是從記事起的七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即使在大城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是相當困難的。遠的不說,我的一位老鄰居,那時候每個月的月底必到我們家借錢——不多不少五塊錢,用來買糧食。當時每個月的二十五日借糧,居民可以預(yù)購糧本上下個月的糧食。這至少說明,他們家每到月底是既沒錢又沒糧,就等著米面下鍋了,這還是在大城市中心城區(qū)生活的居民,其他地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困難可想而知。這位鄰居每到下個月十五日單位一開支,當天晚上準會把錢還上,從不失信,“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在我的記憶中,老鄰居這種借錢糊口的場景周而復(fù)始,持續(xù)了不下四五年。五塊錢的缺口,使他們家的經(jīng)濟周轉(zhuǎn)陷入了困境。
當時,在計劃經(jīng)濟的條件下,許多東西要憑票憑本購買,糧票肉票油票布票,麻醬條火柴條肥皂條等等,五花八門,當然還有糧本煤本副食本,不一而足。商品匱乏,定量限購成了常態(tài)。生活在大城市,溫飽問題一般尚能勉強解決,至于其他的額外開銷基本上就談不到了。譬如孩子的玩具,極少有家長花錢買的。我們玩的東西,大多是自己制作,無非是刀槍、彈弓、鐵環(huán)、尜尜等一些小的物件。
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復(fù)雜玩具是當年舅舅從上海出差帶回來的電動小汽車。有書本大小,黃色的。晚上屋里關(guān)上電燈,車里裝上電池,打開開關(guān),車前兩個燈亮著在地上跑,碰上什么障礙物,小汽車“嗡嗡”叫著能自動轉(zhuǎn)向。這種小車當年賣五塊錢,以當時人們的收入水平,絕對屬于罕見的高檔玩具。小汽車是舅舅出差到上海給同事代買的,只在家里試玩了一次。我們心生羨慕,充滿好奇,貪婪地看著它,誰也沒有想過要把它留下來,用五塊錢買一個玩具?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